「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走進國家基因庫,感受基因...

2020-11-2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大約有三萬個基因。1990年美國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先後有美、英、日、德、法及中國等6個國家參與,2003年4月人類基因組序列繪製完成。破譯人類基因組序列這一生命科學成就將促進生物學的不同領域如: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等的發展;醫學也將從中獲得極大發展,5000多種遺傳病以及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和其它嚴重危害人類的疾病,都有可能得到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

深圳國家基因庫

那麼人類通過對基因的進一步研究,基因是如何被測序的呢?探究這些生命密碼將會對人體、生物種群等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基因工程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什麼密切相關的呢?帶著眾多的疑問和不解,我們走進了國家基因庫,去了解基因這神秘的生命密碼。

國家基因庫前的火烈鳥

沿著海岸線,穿過梧桐山隧道,我們來到了位於深圳市大鵬半島觀音山腳下的國家基因庫,規劃總建築面積達11.6萬平方米,主體工程已建成,於2016的9月22日投入使用。基因庫的主體建築依山而建,這個外觀仿若巨大梯田的建築非常具有標誌性,面朝大海,三面環山,與外界相對獨立,每一層建築都倚著山體的自然坡度建設,有山體結構的支撐,與自然融為一體。周邊環境靜謐清新,悠然涼爽,鬱鬱蔥蔥的林木植被富含負氧離子,溪水邊通體粉紅色的火烈鳥自由自在地顧影流連,宛若世外桃源般。

深圳國家基因庫

在設計理念中參考桃花源、梯田、山石、三生(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的概念,基因庫主體建築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層層梯田種植屋面、混凝土本色與垂直綠化相結合的建築。「國家基因庫」的LOGO設計也形象地勾勒出建築外觀的主體特色。歷時五年建設,16年9月22日正式對外運營,這是我國唯一的國家基因庫,它是繼美國、日本、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不同於其它國家的的基因資料庫,它還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國家基因庫的工作並不僅是單純地把基因資源收集起來,更要使其研究成果得以應用到人類健康、疾病、農業、物種多樣性等多個領域。

這座外觀呈流線型的建築,倚山體的自然坡度建設而成,每一層都相當於第一層,都有山體結構做為支撐,穩固性好,可以擺放大型設備。還有一個非凡之處,就是充分利用臨近的LNG(液化天然氣)碼頭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冷能,用於冷卻樣品,做到節能環保。 國家基因庫為樣本貯存提供了四種選擇,分別是4℃冷庫、-20℃冷庫、-80℃冷庫和-196℃液氮儲存,儲存溫度越低,成本越高,不同的樣本選擇不同的「居住場所」。這樣一艘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裡,國家基因庫攜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在生命科技時代,承載著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基因庫擁有「三庫」、「兩平臺」,以存儲為主要功能的生物資源樣本庫、生物信息資料庫、生物活體庫,「兩平臺」就是數學化平臺、合成與編輯平臺,它們分別從事基因的「讀」和「寫」,以對海量生物資源的存、讀、懂、寫、用為基礎,促進基因組學在精準醫療、農業育種、海洋開發、微生物應用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產業轉化。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這樣說:「通俗地說,就是我們要把全球的生物資源都收集起來,用測序儀讀取萬物的遺傳數據,用超級計算機算出結果,用合成與編輯平臺寫出生命代碼,最後用來為人類服務。」

國家基因庫機房

基因是遺傳變異的主要物質,支配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亡過程中的全部信息。基因是重生命的原始碼,A、G、C、T四種核甘酸不同的排序方式,組成了個體的基因組。每個細胞中包含約1.5米長的DNA鏈 ,每條鏈由大約十萬個基因組成。生物體上生、長、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因此基因是具有雙重屬性的:物質性和信息性。

基因庫中主要存儲管理我國特有遺傳資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數據,這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工程,服務於國家的戰略需求,提高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的迅速發展。「高大上」的國家基因庫看似很遙遠,但其實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基因研究的主要應用方向也就是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領域:人們可以利用基因技術,生產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技術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手段,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基因技術本身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析和評估,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

二、軍事領域:基因武器比細菌、病毒等生物武器有更大的威力。

三、醫療領域:隨著人類對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許多疾病是由於基因結構與功能發生改變所引起的。科學家將不僅能發現有缺陷的基因,而且還能掌握如何進行對基因診斷、修復、治療和預防,這是生物技術發展的前沿。

四、基因工程藥物:基因工程藥物研究的開發重點是從蛋白質類藥物,如胰島素、人生長激素、促紅細胞生成素等的分子蛋白質,轉移到尋找較小分子蛋白質藥物。小分子藥物在藥理作用的發揮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

五、農作物培育:科學家們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農作物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這場新的綠色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生物技術、農業、食品和醫藥行業將融合到一起。

六、環境保護:利用基因工程可獲得同時能分解多種有毒物質的新型菌種。生物農藥代替毒性大、對環境汙染嚴重的化學農藥是未來農藥發展的方向。

基因技術用於臨床細胞治療

國家基因庫,就是儲存生命信息樣本和數據的地方,像我們的「生命銀行」。存儲這些數據有什麼作用呢?結果是將來對自己身體變化狀況了如指掌,並且根據這些數據設計自己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節奏,「對抗」衰老和疾病。隨著國家基因庫存儲容量的增加,未來將會有更多人可以儲存和掌握自己的健康數據,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在醫療健康領域中,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現階段有1000多種遺傳性疾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做出診斷。

三體症候群的相關數據

無創DNA產前檢測相關數據

在基因技術的醫療應用中,目前深圳所有公立醫院已開展對孕婦進行新生兒出生缺陷疾病「三體綜合症」(即21號染色體、18號染色體、13號染色體三大染色體異常)無創DNA產前檢測服務,相比過去的羊水穿刺篩查,無創DNA產前檢測的無創傷性可以避免因為侵入性診斷帶來流產、感染風險,而DNA測序技術的成熟性能保證技術的準確率,從而降低生育染色體疾病的患兒風險。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建這樣說「如果我們過去的生老病死是聽天由命的話,那麼現在可以做到'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 試想在基因時代,這樣的未來可期:到醫院看病,只需自己的基因作為「身份證」和病歷;想「返老還童」,保存完好的幹細胞就能輕鬆搞定,我們在不同階段存進「生命銀行」也就是基因庫的年輕樣本,在我們越老的時候越有用,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救命。未來精準醫學方面的發展和競爭,一定程度上是基因資源的獲得與解析。基因探索研究給人類生命歷程帶來無限可能的想像,基因技術的重大革新和革命,把現代生命科學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相關焦點

  • 我要問小編:有了國家基因庫的人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要問小編:有了國家基因庫的人生是怎樣一種體驗?那國家基因庫存儲基因做什麼用啊?和我們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小編答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幾乎每個生命都有DNA,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即是基因,而一個生命個體中所有DNA遺傳物質的集合就是一個基因組。  基因組中2%的基因負責編碼蛋白質,30%的基因調控這個過程,基因組造就出地球上最複雜和高等的人類。
  • 華大基因庫可以參觀嗎?
    華大基因標杆考察——走進華大基因企業參觀華大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基因標杆考察——解讀生命奧妙之行華大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基因科技基賜應用研究體系;旗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負責運營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實現了對美國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的收購及基因測序儀器智造體系國產化。
  • 揭秘國家基因庫
    目前,基因「諾亞方舟」已正式啟航。  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說,期望國家基因庫在未來的發展中突破瓶頸,用國家最好的力量、最好的基礎,解決國家問題。  「三庫兩平臺」  深圳大鵬新區,一幢梯田式格局的12層大樓依山而建,每層樓外面都有花園,有海景,遙望香港——這就是國家基因庫總部。
  • 【說出你的基因故事】基因檢測讓我知道了自己「銅藍蛋白指標」一直偏低的原因
    說起基因檢測,大部分人都覺得非常遙遠,甚至有人覺得這是類似火箭上天一樣的黑科技。其實,基因檢測已經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服務於我們的健康。
  • 國家基因庫運營 揭秘國家基因庫裡有什麼?
    這正是我國唯一一座國家基因庫的定位:有效保護、開發、利用遺傳資源,提高我國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產業發展水平,維護國家生物信息安全,助力全球生命科學發展。2011年,國家發改委等4部委批覆同意深圳依託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國家基因庫。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這裡幾乎與外界隔離,恍若世外桃源。
  • 有了國家基因庫的人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6年9月22日起,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開始運營。那國家基因庫存儲基因做什麼用啊?和我們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小編答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幾乎每個生命都有DNA,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即是基因,而一個生命個體中所有DNA遺傳物質的集合就是一個基因組。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私人「基因銀行」進行時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國家基因庫將於9月22號正式運營,這將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同時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個。
  • 中國國家基因庫運營 五千年前猛獁象或可復活
    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位於深圳的國家基因庫於昨日正式運營。它是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基因庫,相對於全球另外三個基因庫而言,國家基因庫樣品保存的規模、存儲量和可訪問的數據量皆是全球最大。在這裡,經過對基因的解碼到重編,解讀到書寫,合成與編輯等,已經滅絕的物種或可再復活。
  • 到「浙」裡感受「生物基因庫」
    這裡仍保存著大面積、全球稀有的中亞熱帶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這裡還是中國特有世界瀕危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的全球集中分布區;這裡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以下簡稱「錢江源國家公園」)。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錢江晚報專訪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  這個項目,我不會投贊成票  本報記者 張苗 陳偉斌本報通訊員 王蕊 周素琴  「如果這個項目進入我們所在的倫理專家委員會審核,我不會投贊成票。」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說。
  •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時間:2016-09-22 19:02   來源:中金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 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裡面裝啥 幹啥用) 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現在的中國也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就是可以去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 山東辭職市長以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負責人身份亮相
    據澎湃新聞報導,備受關注的山東濟寧「辭職市長」梅永紅,近日正式以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負責人身份亮相,完成了由政轉商的過渡。  據華大基因官網披露,2015年9月13日,華大基因下屬深圳華大小米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中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穀子開鐮儀式在新疆兵團六師新湖農場圓滿舉行。
  • 前廳官梅永紅掌舵深圳國家基因庫:換個身份服務國家
    「我也還沒有想好。」   10月8日,面對時代周報記者的詢問,這位一個月前還被人稱為「梅市長」的深圳國家基因庫新晉掌門人在電話裡笑了。顯然,梅永紅還顧不上這一細節。   2014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向政協大會提交提案,對「一刀切」叫停基因檢測的政策提出質疑,呼籲國家制定基因健康計劃。「生物經濟尤其是基因產業,就是我們躍升的一次機會。」7月,基因檢測服務重新開閘,華大基因進入首批放行名單。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32歲,我終於去做了人生的第一次基因檢測……
    這兩天,基因檢測結果出來了,哇,實在太有意思了,我不僅知道了自己各種嚴重疾病的患病機率,還發現了一些影響我性格的神秘基因,甚至我以前的很多奇怪行為,都在這份報告上找到了答案。這麼有趣的東西,你們是不是也很想知道?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從那時起,「人類基因組計劃」成了於軍科學生涯關注的焦點,「它的產生過程、規模、進展、動向等一直就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於軍說。  1990年,於軍完成學業,並獲全美泌尿科疾病研究協會「博士學者基金」,留在紐約大學醫學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 巴音布魯克羊「走進」國家基因庫 此次全疆僅有3個品種進入國家保...
  • 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一)
    近些年,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多種腫瘤遺傳易感基因被發現,例如BRCA1/2、TP53、PTEN、PALB2基因等。對於卵巢癌、部分乳腺癌患者,臨床醫生建議她們做BRCA1/2基因突變的檢測。因為如果她們攜帶BRCA1/2基因胚系突變,那麼她們會從靶向藥物,例如奧拉帕尼、尼拉帕尼、雷卡帕尼等治療中獲益。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有女性患者家屬來諮詢,「大夫,我母親是卵巢癌/乳腺癌,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今天我們就給大家科普下「正常女性的BRCA1/2基因檢測」這個話題。
  • 基因庫的建立——一把雙刃劍
    【西班牙華媒網訊】西班牙一名被領養的50歲女子,通過在網上測試基因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家人。然而,人們在感嘆基因測試帶來的益處時,也應該意識到保護自己的基因隱私極其重要。基因信息若被用作武器,可能比細菌武器還可怕。
  • 丹尼索瓦人:你不知道我,卻留存著我的基因 科學人
    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丹尼索瓦人的頭骨化石,我們無從知道他們的樣子。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與現代人祖先相遇之後,丹尼索瓦人和他們留下了混血後代。圖片來源:Jon Foster賴希和同事的研究表明,亞太地區的現代人與丹尼索瓦人關係最為密切,大洋洲、南亞等地區人類基因組內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其中,南亞人的相關基因含量甚至高於既有模型的預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