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異質性

2020-12-05 科學網

新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異質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5 23:13:22

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cques F. Banchereau、Virginia Pascual等研究人員合作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異質性。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免疫學》上。

使用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對33名患有不同程度疾病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兒童和11位相匹配對照組的約276,000個外周血單核細胞進行了分析。幹擾素刺激基因(ISG)的表達增加將SLE兒童的細胞與健康對照細胞區分開。高ISG表達特徵(ISGhi)來自主要細胞類型中的少量轉錄定義亞群,包括單核細胞、CD4+和CD8+T細胞、天然殺傷細胞、常規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B細胞,尤其是漿細胞。富含ISG和/或單基因狼瘡相關基因獨特亞群的擴增將疾病活性最高的患者分類。

 

對SLE成人患者的約82,000個單個外周血單核細胞進行分析,證實了具有最高疾病活性患者中類似亞群的擴增。這項研究為解決SLE轉錄特徵的起源並為疾病異質性的精準醫療奠定了基礎。

 

據悉,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顯示出複雜的血液轉錄組,其細胞起源難以分辨。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pp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heterogeneity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Author: Djamel Nehar-Belaid, Seunghee Hong, Radu Marches, Guo Chen, Mohan Bolisetty, Jeanine Baisch, Lynnette Walters, Marilynn Punaro, Robert J. Rossi, Cheng-Han Chung, Richie P. Huynh, Prashant Singh, William F. Flynn, Joy-Ann Tabanor-Gayle, Navya Kuchipudi, Asuncion Mejias, Magalie A. Collet, Anna Lisa Lucido, Karolina Palucka, Paul Robson, Santhanam Lakshminarayanan, Octavio Ramilo, Tracey Wright, Virginia Pascual, Jacques F. Banchereau

Issue&Volume: 2020-08-03

Abstrac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display a complex blood transcriptome whose cellular origin is poorly resolved. Us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we profiled ~276,000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33 children with SL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disease activity and 11 matched control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 distinguished cells from children with SLE from healthy control cells. The high ISG expression signature (ISGhi) derived from a small number of transcriptionally defined subpopulations within major cell types, including monocytes, CD4+ and CD8+ T cells, natural killer cells, conventional an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B cells and especially plasma cells. Expansion of unique subpopulations enriched in ISGs and/or in monogenic lupus-associated genes classified patients with the highest disease activity. Profiling of ~82,000 singl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adults with SLE confirmed the expansion of similar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he highest disease activity. This study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resolving the origin of the SLE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and the disease heterogeneity towards precision medicine applications. Banchereau and colleagues provide a resource dataset that examines disease-related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peripheral whole-blood cells from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SLE by 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DOI: 10.1038/s41590-020-0743-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0-0743-0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
    人民日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白劍峰)國際期刊《科學》雜誌日前報導了我國科學家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的研究成果。
  •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癒再現曙光(圖)
    徐媛博士資料圖片中國網6月27日訊 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幹擾素調節因子5(IRF5)作為一種致病因子,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中起核心作用抑制IRF5可以阻斷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起關鍵作用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治癒紅斑狼瘡。這一發現為人類攻克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病和一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病的探索道路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該成果以長文的形式刊登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學術權威雜誌《免疫學》中。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媛博士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中自身免疫疾病,以致病因子的複雜和多樣著稱,其具體的致病機理一直以來都是個迷。
  • 多人群系統性紅斑狼瘡GWAS-meta分析完成
    7月12日,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中日友好醫院、安徽醫科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與香港大學共同完成的多人群系統性紅斑狼瘡
  •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藥物簡介
    系統性紅斑狼瘡簡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症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好發於生育年齡女性。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徵。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新型免疫治療重要成果在《自然...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慄佔國課題組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及山東省科學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低劑量IL-2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結果揭示了白細胞介素-2調節免疫平衡、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制。該成果於2016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 30.357)上。
  •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有望突破!上海專家最新解密遺傳密碼,提供免疫...
    好消息是,近日仁濟醫院沈南團隊揭示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的生物學功能,展示了一種篩選功能性疾病易感位點和功能性調控元件的策略,並將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遺傳變異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聯繫起來,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點。
  • 新青蒿素類衍生物或可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症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
  • 系統性紅斑狼瘡醫生排名2.0
    張奉春 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類風溼關節炎、脊柱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等)、系統性血管炎等各種風溼免疫國際名醫 【所在醫院】北京協和醫院 【醫生概述】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內科學系主任,亞洲太平洋地區抗風溼病聯盟董事會董事
  • 健康所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新易感基因miR-146a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具有極強遺傳傾向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病,I型幹擾素通路過度活化是其重要的分子表型。microRNA(miRNA)在維持免疫系統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分子風溼病學研究組的前期研究發現,miRNA表達或者功能的異常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關,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存在miR-146a表達缺陷,引起I型幹擾素通路過度活化,進而參與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 生物製劑首度入渝用於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
    去年12月,一款用於治療5歲以上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生物製劑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於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仍具有高疾病活動度、自身抗體陽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5 歲及以上患者,重醫附屬兒童醫院也在全市率先開始使用該生物製劑用於兒童狼瘡臨床治療。
  • 《協和醫學雜誌》2020年3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本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希望與挑戰 楊華夏,張奉春 專家論壇 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治療發展趨勢 楊念生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疫苗
  • 5個熱點研究,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最新動態
    5個熱點研究,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最新動態 2020-06-05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系統性紅斑狼瘡候選新藥進入II期臨床研究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發的候選新藥馬來酸蒿乙醚胺(具有更強免疫抑制活性的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件,通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倫理審查,現已全面啟動患者招募。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除性別年齡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疾病活動程度和病程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預後不良的其他預測因素。系統性紅斑狼瘡幾乎會影響身體的每個器官。在疾病的早期,關節和皮膚是受影響的主要器官。中度活動性期間涉及更多的器官,心臟和腎臟受累的嚴重程度會發生致死。2、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因素目前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因素尚不明確,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
  • 妊娠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治(三)實驗室檢查|實驗室|SLE|診治|妊娠...
    [1]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多見於育齡期女性,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結締組織病,病變除累及重要臟器外,妊娠期常累及胎盤[1]。SLE導致不良妊娠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內皮細胞損傷及與自身抗體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並進一步激活炎症反應。
  • 患系統性紅斑狼瘡會有什麼症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膚受損有什麼特點? 典型的蝶形紅斑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其表現常為新近出現的、輪廓清晰、有水腫的淡紅斑,表面光滑、平坦,分布在雙顴部及鼻梁部,看上去像抹了胭脂一樣,紅斑常在日曬後加重。但皮損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發生率為80%左右,並非每個病人都出現顴部蝶形紅斑。 皮損可在面部、額部、頸部、胸背部、也可在手掌或足底、指端呈點片狀紅斑,或指甲周圍無痛性紅斑。有時表現為斑丘疹,局部可有鱗屑。
  •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避孕策略
    生育計劃是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SLE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育齡期女性,約一半的妊娠都是計劃外妊娠。研究發現,大約一半的育齡期成年女性SLE患者沒有得到過有記錄的避孕指導。因為擔心疾病加重或血栓形成的風險,醫生可能會常規告知SLE患者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方法,這也是促使患者對避孕措施不夠的另一個因素。
  • 【世界狼瘡日】系統性紅斑狼瘡一定會出現腎炎嗎?
    【世界狼瘡日】系統性紅斑狼瘡一定會出現腎炎嗎?腎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率最高的器官據流行病學報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腎臟受累率幾乎為100%,但是,出現腎損害相關的臨床表現患者卻只佔其中的45%-85%,也就是說還有15%-55%的患者雖然腎臟已經受損,但不會或尚未表現出任何不適及尿液指標的異常,你可以理解為代償期。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 生物學功能被揭示
    受訪者供圖1月8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位點控制免疫細胞特異性增強子的表觀修飾調控疾病關鍵microRNA表達》。
  • 上海科學家研究發現環形RNA重要功能 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提供...
    東方網記者解敏4月26日報導: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多發於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一項由上海科學家團隊主導的研究,通過揭示環形RNA(核糖核酸)在天然免疫過程中的重要功能,為該類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