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藏大量青銅酒器,多為生僻字,安徽遊客:「罍」字我熟

2021-01-20 胡恩泰

這裡是胡恩泰的旅行雜貨鋪,販賣旅途中有趣的點滴,歡迎關注點讚。

我的2020年最後一次旅行,目的地是河南省的省會鄭州。說實在的,鄭州知名的景區基本上都是在市區周邊,於是最終決定在鄭州市區吃吃燴麵,逛逛博物館得了。就在臨別的前一個下午去逛了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的展品十分豐富,據說館藏文物有高達17萬餘件,可以說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

我短短的半天,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收穫的也正是淺淺的印象。而就是在這有限的印象裡,比較深刻的是夏商周時期。彼時國家在中原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此時看都是十分精美。有意思的是,青銅唯酒器品類最多,不但造型都很獨特,一個個的名字還特別難念。

比如說這幾個字:罍、鴞、觥、卣、斝,這些你認識幾個?相信一般的遊客和看文章的你,能一下子讀出來兩個都已經實屬不易了。我當然也是和大家一樣的懵圈,很多字也要看拼音注釋才能夠讀出來。不過作為一個安徽人,「罍」字我是真的認識,並且相信會有很多安徽老鄉此時也能夠會心一笑。

是這樣的,安徽是一座有著非常深厚酒文化的省份,區域內的名酒也有不少,在酒量和喝酒的性情等方面也是頗具特色。那跟這個「罍」字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字讀作[léi],是一種酒器的名字,形狀見下圖。在安徽特別是合肥喝酒有一種說法叫做「炸罍子」,意思就是「感情深,一口悶」差不多,通俗的說就是把酒器裡的酒一口乾完。在合肥還有一條知名的美食街叫做「罍街」。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深厚的酒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點。看到夏商周時期有如此多的精美酒器,不知道是不是從那個時代就開始已經有了酒文化的雛形?至少可以看出來那時候的統治階級就把喝酒當作了一種十分重要的生活元素。

這就是我在河南省博的初收穫,沒想到和我們如今的生活還有一些聯繫。這可能就是我喜歡逛博物館的一大原因吧!

相關焦點

  •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此次展覽主要集結了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個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無論是以青銅食器、酒器、水器、樂器構成禮儀體系,還是以青銅人像、面具、神樹等作為信仰與神權政治的象徵物,都在講述著青銅時代地域間的差異與文化交流。
  • 三大平原重磅文物齊聚蓉城 除了何尊,還有哪些青銅重器?
    成都平原:銅人頭像 三星堆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漢中平原:亞伐方罍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寶山鎮蘇村小冢出土 洋縣文物博物館藏近日,由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等共同主辦的「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成都博物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策展人黃曉楓介紹,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重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
  • 鼎尊罍爵斚觶簠簋……青銅器怎麼區分?了解青銅器名稱和功能
    反正我無論第一次去哪個城市都會安排半天去當地的博物館轉一轉。在博物館裡能看到一個地區的歷史,發現很多各地獨有的特色。大多數博物館裡都會有青銅器,而且名稱各異,生僻字也特別多,鼎尊爵斚……不一而足。我們就挨個講解一下。青銅器在文物分類中是一個大類,而且青銅器文物級別都比較高,隨便拿出一個青銅器如果是真的,買賣它都可能是犯罪。
  • 安徽博物館生僻字難倒家長引尷尬 市民建議加注漢語拼音
    ,這些字,您能認識幾個?昨晚,合肥某網站上的一則帖子《求安徽博物館新館的館長,能給那些文物名字全部標個拼音嗎?》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事件真實情況如何,今天上午記者前往位於政務新區的安徽省博物院(以下簡稱省博新館)進行了探訪。
  • 鎮院之寶集結 河南博物院主場館開館兩天成網紅打卡地
    在2020年極端寒潮到來之前,鄭州市民度過了最後一個晴暖周末,然而比氣溫更高漲的,是綠城市民對闊別5年之久的河南博物院主場館回歸的參觀熱情。大河網記者從河南博物院了解到,12月27日、28日,河南博物院主場館正式開館兩天時間裡,迎來觀眾12839人次,可真是把我們的寶物忙壞了!
  • 青銅器盉、甗、簋、罍、卣、斝等都是什麼東西,有何用途
    1975年2月,陝西岐山縣出土了一件「青銅朕匜」,高20.5釐米,腹寬17.5釐米,腹深12釐米,重3.85公斤。器底和蓋上有175個字的銘文,記載了歷史上最早的民告官案件,還首次記錄了法官受賄的情節,有「青銅法典」的美譽。
  • 看看包含現代科技原理的戰國青銅汲酒器
    圖1 戰國 青銅汲酒器荷蕾形青銅器。該器物長65.2、長柄外徑1.4、內徑0.8釐米,下端球形器腹部直徑7.2、底部直徑3.6釐米,長方孔長0.7、寬0.4、圓孔直徑0.4釐米(圖1)。青銅器上端為竹節形長柄,中空,頂端封閉並且飾有一龍首銜環,下端是一個形如荷蕾的球形器,長柄與球形器上下貫通。在第一節竹節處有一方孔,球形器底部正中有一圓孔。
  • 壺觴沃酹 江南原始瓷酒器與權力的起源
    此類器物陶質細膩,外施鮮豔的紅色陶衣,不僅造型特殊,與同期大量夾砂、夾炭的釜類器物相比,燒制質量明顯要高,應是該文化的精心之作。同時期環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中,也有類似特殊的容器 :兩袋足與一寬扁足呈鼎立狀著地,足側有左手持的把,腹有流。河姆渡與馬家浜文化的此兩類器物的功用當為盛放與儀式活動相關的酒。
  • 中外收藏家歷來偏愛有銘文青銅器 25字銘文青銅甗盉象徵五穀豐登
    青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意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它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甗作為青銅禮器,為皇家重器,以象徵五穀豐登。在中原地域王族的墓葬中,常以青銅甗作為禮器隨葬。春秋時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周王室鑄器減少但各諸侯國大量鑄造,出現了青銅工藝新技術新成就。近日,盛軒國際有幸得青銅甗盉一件,通高31cm,口徑21cm。甗是古代蒸食用具,可分兩部分,下半部叫鬲,用於煮水,上半部叫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子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有陶製或青銅製。盉盛酒器和盛酒器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為三足。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句,說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銅罍。又《禮儀·少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多為商代製造。此圓形罍具有明顯的西周時期特點,闊口、大腹、兩耳,頸部及腹部飾竊曲紋。竊曲紋,又稱窮則曲,是周代的一種重要裝飾紋樣。其名稱是據《呂氏春秋》中所戴「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而命名。
  • 青銅器上記載「中國」二字,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青銅器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帶著貴族氣息。鼎和肉有關。肉和大腦進化有關。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才配吃肉。鼎是個吃飯傢伙,是從吃飯傢伙演變成的一種高級禮器。青銅禮器分四大類,都跟吃喝有關。
  • 國寶傳奇,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商皿方罍,「身首」分離90年
    這件器物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名叫商皿方罍(léi),是鑄造於商代的一件青銅器,當然也是國寶級文物。2018年最火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就針對這件大型青銅器,以「身首合一、完罍歸湘」為主題講述了它的傳奇故事,令人感慨萬千。商皿方罍現在珍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湖南人 · 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展廳內。
  • 中國歷代酒器的演進發展史
    考古學家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很多形狀不同的陶土燒制的酒杯,從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這樣的酒器大概有260多件文物,佔出土文物總數的26.4%。這也說明了當時酒杯在新石器時代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毛公鼎出土時無破無損、極為完整,更可貴的是鼎內腹部的字數極多,有32行、共497個字的銘文(也有說法認為是499個字)。   迄今為止,毛公鼎是銘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寶。要知道,當時的青銅器不但以質地、古舊程度論價,而且還按照銘文的字數加價,一個字可以加一兩黃金。   鹹豐二年,即1852年,清朝翰林院編修、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從一戶姓蘇的人家買到毛公鼎。
  • 第3個我都沒見過!
    1、酒器盉:盛酒器和盛水器,多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鉞:古代兵器,青銅製,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商代及西周盛行。鈹:長矛3、樂器鎛: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和祭祀時,於編鐘、編磬想和使用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