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城雜詠,溫麻雜詩,霞浦的詩與茶

2021-01-10 愛霞浦

霞浦縣為閩東最早的縣,產茶的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已經是霞浦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因如此,歷史上許許多多的文人都留下了有關於茶的詩句,從種植、製作、品茗…方方面面,推動了霞浦茶文化的發展。

金臺寺

(宋林仰)

暖日涓涓晞宿露,微風淡淡逼寒煙。

茶甌味久蒲團穩,並覺林泉思渺然。

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邑人林仰遊於此地,遂做此詩。作者在冬日的暖陽中,捧一杯清茶領悟茶道。深山中的空氣清冷且安靜,適合冥想,適合放空。

北山尼寺

(元陳楊盈)

客中無事強登山,為愛清空壓市環。

壞塌火寒茶灶靜,古祠香冷石爐閒。

風生春水披龍甲,雨落晴街點豹斑。

松牗不扃人不到,時看巢燕自飛還。

與林仰的詩句不同的是,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季時飲茶細節,雖是在春季,但作者的心情卻很低落,壞塌、火寒,飲茶的環境糟糕,但只要茶香瀰漫,靜靜地坐下,纏身的煩惱煙消雲散。等雨,也等人,細看窗外春雨,看得到還巢的燕鳥。

聖水庵

(明傅汝舟)

遠客入山門亦關,老僧愛客長入山。

泉香茗細難相卻,虎嘯猿啼獨自還。

此詩為明代候官人傅汝舟描述員外常去路遠且陡峭聖水庵,吸引他的是清冽的泉水和茗茶,與老僧聊聊,藉以慰藉。清泉香茗縱使難忘,但最後還是寥寥一個人下山。

宗巖追述春遊次章德衣先生韻

(節選)

(清鄭承祉)

茗事務及時,採焙忘申旦。

滿院皆妙香,鼻觀猶漫漶。

作者為府學教授(正七品),卻沉迷於制茶中忘記時間。在制茶當季,日復一日,通宵制茶,最狂熱的茶葉愛好者也不過如此。在他看來,可能只有滿院都是茶香時,才是他最滿足的。

松城雜詠(其四)

(清吳壽坤)

南北山頭競採茶,一肩便是好生涯。

旗槍聲價分高下,豔說茶商幾十家。

此詩為歷官二十餘載的邑人吳壽坤所做,從詩句中略微窺見鹹豐年間的松城已經有「茶商幾十家」的盛況,與縣誌所載:「古採茶時,頗有茶市」、「茶市時,商賈船舶輻輳」,相印證,直接反映了清朝時霞浦縣茶業的興盛。

溫麻雜詩(其一)

(清施嶲)

攜筐負擔上山多,正值頭春穀雨過。

一路香風迎面到,紅裙齊唱採茶歌。

採茶,貫穿整個忙碌的春天,從日出到遲暮,此山望彼山,春雨方停晴滿天。春風與茶香一齊來,勞作的身影零落山間,茶歌蕩漾。

採茶歌

(清盧慶瑜)

朝採茶,採茶山之阿。

暮採茶,採茶山之麓。

佳人窈窕結隊行,擷秀只認旗槍綠。

龍團雀舌品不同,七碗通靈惠泉馥。

盧慶瑜,清同光時霞浦人。《採茶歌》記述了採茶的時間分清晨、傍晚,地點分山頂、山麓,採茶人為婦女,採的茶葉是槍(芽)旗(葉)這種稱呼同現在一樣,茶品分「龍團」、「 雀舌」品質上乘「七碗通靈惠泉馥」。這《採茶歌》可以稱得上霞浦簡明茶史。

來源:霞浦茶業綜合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只恐卿卿辜負我,不如先自賦鏗鏘|宋彩霞己亥下半年雜詠
    宋彩霞 || 己亥下半年雜詠二過高祖斬蛇處古道爭鋒地,功成一代王。斬蛇開漢業,回馬起南陽。詩能鑽地縫,播下青青種。何懼有天坑,詩能縫一統。夔門一打開,詩從水上來。醮水可當墨,筆下坐風雷。詩洪衝雲閘,詩吟可相狎。詩情寄永恆,詩自能得法。我來意如何?走筆氣吞河。濤挾雷霆響,能共醉時歌。碭山酥梨歌君不見一望無際綠蔭翠,枝頭風日太新美。君不見萬畝梨園潮如春,酥梨更比春嫵媚。
  • 陶淵明:「靜穆悠遠」是我的詩,「金剛怒目」才是我的人
    在《雜詩 其五》裡,詩人回憶少年時的雄心抱負,「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qian he)思遠翥(zhu)」。但他的詩人氣質卻註定了,他無法真正成為如陶侃一般的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正是這些「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的田園詩,成就了陶淵明的「自然」。他也從此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永恆的歸宿,仕途失意、厭倦官場時,人們往往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汲取力量,尋求安慰。
  • 詠物詩的題材很多,但這首唐代詠物詩很特別,因為詩人寫的是鷓鴣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有一種喜聞樂見的體裁,那就是詠物詩。詩人們將對自然萬物的熱愛融入筆端,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花鳥蟲魚都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詩人們在細緻描摹自然萬物的同時,也寄託著自己的種種感情。像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是一首借碧綠的垂柳贊詠溫暖的春風的詠物詩,賀知章膾炙人口《詠柳》也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成為家喻戶曉的詩篇。
  • 自由詩·詠終南山
    自由詩·詠終南山 忘卻紅塵的模樣,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①】詩詠山東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無情最是天上月——淺談《紅樓夢》裡的詠月詩
    其實,書中寫月亮意象,更多還是體現在人物的詩詞歌賦裡,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三處詠月詩。一、賈雨村的「小人之月」書裡第一回,便是賈雨村的兩首詠月詩,首先一首是五律: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只是,倒生生辜負了這玉樹臨風般的堂堂相貌;還有那一首有帝王之氣的詠月詩;以及甄士隱嬌杏的慧眼識英雄。這一輪皎皎無塵的清輝皓月,與賈雨村卑汙陰暗的人格,恰好形成了鮮明對比和絕妙諷刺。讓人簡直如脂硯齋一般,忍不住要在他的詠月詩旁,大書一句:我為明月一大哭!
  • 慢讀古代詠月詩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自古詠月詩人多,詠月詩更多。「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齊風·雞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詠月詩句。從詠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別名、代稱。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1、《風》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譯文寒露來臨,驚訝發現時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見菊花次第變黃。千家萬戶前,風兒好像掃著落葉,晴空萬裡上,大雁好像隨著太陽南飛。
  • 七律·詠銀杏樹|連天一樹黃金葉,笑看文人詠拙詩
    久久站在銀杏樹下不願離開,聽著鳥兒的啁啾聲,純淨亮麗、深情宛轉,似乎在訴說著它與銀杏樹的故事……銀杏樹的黃,與世間任何的黃顏色都不同,它黃得是那麼金光閃閃,那麼驚心動魄,我想寫下一首詩,來記錄這一樹的金黃,但怎麼都不能完美表達它的美。不知道這樣的拙詩,會不會被這它笑話呢?七律·詠銀杏樹古寺名園寒露滋,群賢仰面口稱奇。
  • 福建霞浦再獲一國字號榮譽——「中國南方海參之鄉」稱號!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走出了寧德 走向祖國乃至全世界 沒有一點點防備 霞浦令我嚮往
  • 詩詠南湖 | 磅礴南湖:一支槳,以一種精神在加長
    詩詠南湖 | 磅礴南湖:一支槳,以一種精神在加長  2020-12-21 06:03
  • 李商隱10首詠物詩:穠麗詩風下的別樣情懷!
    他在詩的美感上顯得尤為「刻意」,構思清奇,纏綿穠麗,尤其是廣為流傳的《錦瑟》和五首《無題》,內容隱晦,涵義迷離。他還有一類詩稍顯小眾,但也非常值得我們品讀,那就是詠物詩。詠物詩在古詩詞中很常見,託物言志,借物抒懷,抓住物體的某一特點,融入作者自身的情緒或志向,這樣的手法簡單明確,容易激發讀者的認同感。
  • 五代十國最美詠物詩,你會背誦哪幾個?
    五代十國最美詠物詩,你會背誦哪幾個?五代十國時期應該算是我國詩歌發展最為鼎盛的黃金年代之一,各類文人墨客,詩詞歌賦層出不窮,其中詠物詩更是別具特色,本期盤點為大家帶來五代時期的幾首詠物詩詞。此詞詠調名本意,通過對一座神廟外部環境和內部景象的描寫,蘊含撫昔傷今之意。柳枝·解凍風來末上青作者晚唐五代詞人牛嶠全詞四句二十八字,名為詠柳,實是寫人。詞的首二句寫冬去春來,柳枝綻出鵝黃嫩芽,低垂著如拂袖拜人。後二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為柳發出了深沉的感慨:為什麼在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迎風飄蕩,迎送行人度過自己的一生呢?
  • 福建霞浦四季潮汐天光雲影
    四季潮汐、天光雲影那奇妙詭譎的滿海竿影,夢幻般的海上家園花竹、小皓、七都、東壁、北岐……那神奇海域瞬間迥異鑲嵌在廣袤的東海之濱這裡就是夢幻般的福建霞浦它是霞浦攝影最能出片的地方之一,灘涂面積大,左右二面都有山坡,地形位置十分有利俯視拍攝灘涂。在攝影人眼裡,小皓的日落更是絢麗得無以倫比。
  • 「當代詩人詠夏天」張海燕 卷
    雲帆特色欄目《當代詩人詠四季》繼續為您推「送清涼一夏」系列精彩作品。【雲帆頭條】張海燕 || 夏日詩詞輯夏日即感除卻颱風力,清涼何處得。戊子雜詩山崩地裂是何因?處處支援總感人。但願源源愛心款,分文不少濟災民。禪中或解果和因,欲勝天公還靠人。華夏何當更先進,無災無病到平民。
  • 路遇小雨下個不停,楊萬裡調皮地寫下首詠雨詩,開篇7字就驚豔了
    無論是《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還是《桑茶坑道中》中的「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都能讓我們會心一笑。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小雨》中,楊萬裡又以詼諧之筆,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 綠色的城 綠色的詩
    本次筆會以「綠色的城 綠色的詩」為主題,既是對清遠歷代山水詩歌傳統的深情回顧,也是對當下人和自然關係的真切關注,更是對一個地方乃至對地球人類生態夢想的熱誠期許。來自韓國、西班牙、馬來西亞、阿根廷等國家的詩人與國內著名詩人、學者和清遠本地詩友參加了筆會。
  • 「當代詩人詠夏天」吳瑾 卷
    【當代詩人詠夏天】吳瑾卷【作者簡介】吳瑾,字德瑜,網名仲雍胄胤,書齋號尚德堂,溫州市文成縣人樂交友,勤問學,乙未歲入金陵董學增先生門下習詩。後,時問詩於荊州廖國華先生,學詩路上,轉益多師,所獲良多,至為感恩。乙未夏遊文成峽谷景廊奇峽險中尋,花開似有音。一山飛鳥急,滿谷綠陰森。泉匯成雄瀑,風吹過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