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為閩東最早的縣,產茶的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已經是霞浦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因如此,歷史上許許多多的文人都留下了有關於茶的詩句,從種植、製作、品茗…方方面面,推動了霞浦茶文化的發展。
金臺寺
(宋林仰)
暖日涓涓晞宿露,微風淡淡逼寒煙。
茶甌味久蒲團穩,並覺林泉思渺然。
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邑人林仰遊於此地,遂做此詩。作者在冬日的暖陽中,捧一杯清茶領悟茶道。深山中的空氣清冷且安靜,適合冥想,適合放空。
北山尼寺
(元陳楊盈)
客中無事強登山,為愛清空壓市環。
壞塌火寒茶灶靜,古祠香冷石爐閒。
風生春水披龍甲,雨落晴街點豹斑。
松牗不扃人不到,時看巢燕自飛還。
與林仰的詩句不同的是,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季時飲茶細節,雖是在春季,但作者的心情卻很低落,壞塌、火寒,飲茶的環境糟糕,但只要茶香瀰漫,靜靜地坐下,纏身的煩惱煙消雲散。等雨,也等人,細看窗外春雨,看得到還巢的燕鳥。
聖水庵
(明傅汝舟)
遠客入山門亦關,老僧愛客長入山。
泉香茗細難相卻,虎嘯猿啼獨自還。
此詩為明代候官人傅汝舟描述員外常去路遠且陡峭聖水庵,吸引他的是清冽的泉水和茗茶,與老僧聊聊,藉以慰藉。清泉香茗縱使難忘,但最後還是寥寥一個人下山。
宗巖追述春遊次章德衣先生韻
(節選)
(清鄭承祉)
茗事務及時,採焙忘申旦。
滿院皆妙香,鼻觀猶漫漶。
作者為府學教授(正七品),卻沉迷於制茶中忘記時間。在制茶當季,日復一日,通宵制茶,最狂熱的茶葉愛好者也不過如此。在他看來,可能只有滿院都是茶香時,才是他最滿足的。
松城雜詠(其四)
(清吳壽坤)
南北山頭競採茶,一肩便是好生涯。
旗槍聲價分高下,豔說茶商幾十家。
此詩為歷官二十餘載的邑人吳壽坤所做,從詩句中略微窺見鹹豐年間的松城已經有「茶商幾十家」的盛況,與縣誌所載:「古採茶時,頗有茶市」、「茶市時,商賈船舶輻輳」,相印證,直接反映了清朝時霞浦縣茶業的興盛。
溫麻雜詩(其一)
(清施嶲)
攜筐負擔上山多,正值頭春穀雨過。
一路香風迎面到,紅裙齊唱採茶歌。
採茶,貫穿整個忙碌的春天,從日出到遲暮,此山望彼山,春雨方停晴滿天。春風與茶香一齊來,勞作的身影零落山間,茶歌蕩漾。
採茶歌
(清盧慶瑜)
朝採茶,採茶山之阿。
暮採茶,採茶山之麓。
佳人窈窕結隊行,擷秀只認旗槍綠。
龍團雀舌品不同,七碗通靈惠泉馥。
盧慶瑜,清同光時霞浦人。《採茶歌》記述了採茶的時間分清晨、傍晚,地點分山頂、山麓,採茶人為婦女,採的茶葉是槍(芽)旗(葉)這種稱呼同現在一樣,茶品分「龍團」、「 雀舌」品質上乘「七碗通靈惠泉馥」。這《採茶歌》可以稱得上霞浦簡明茶史。
來源:霞浦茶業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