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上的白霜很難洗,每次洗葡萄都讓人頭疼。那層白霜到底是什麼?葡萄和提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別急,讓我們先從葡萄的身世說起……
全世界的葡萄科葡萄屬植物有60多種,它們都有相似的外貌——雜亂的藤條之上生長著掌狀或者羽毛狀的葉子,像觸角一樣會纏繞的卷鬚,還有不起眼的花朵,以及一串串在陽光下閃耀的果實。
不起眼的葡萄花。圖:wikimedia commons
在這些葡萄屬當中有一種遠比其他種重要——那就是葡萄(Vitis vinifera)。這個種原產於歐亞大陸,所以也被稱為歐亞葡萄。人類食用葡萄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6500年,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葡萄種植從南高加索區域傳播到小亞細亞,同時通過新月沃土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完成了在西方世界的初步擴張。後向西沿地中海傳到西歐,向東傳到東亞。
公元前六世紀的陶器上繪有葡萄收穫畫。圖:wikipedia
雖然中國的野生葡萄屬植物多達38種,但是並沒有栽培葡萄。所以所謂的《詩經》中記載的葡萄,大抵都是些野生的種類。中國最早的葡萄被認為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引入我國的。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pú]飲之,則醄[táo]然而醉,故有是名」。這句話中「酺」是聚飲的意思,而「醄」是大醉的樣子,於是葡萄就因此得名了,說白了葡萄就是讓人喝得大醉的果子。
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倪索斯與阿里阿德涅。圖:eleysis69.wordpress.com
不管怎麼看,葡萄幾乎就是為釀酒而生的,因為它們的果皮上就有豐富的釀酒酵母。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使得葡萄自身就能毫無障礙地變身美酒。人們要做的只是把它們踩碎榨汁,然後把汁水用橡木桶收集起來發酵就好。用葡萄釀製葡萄酒的歷史幾乎與栽培葡萄的歷史一樣悠久。公元前1400年,巴比倫國王就頒布了關於葡萄酒交易的法律。在西方,直到中世紀時期,葡萄酒都是標準的貴族飲料,而貧民則更多是飲用麥芽發酵而成的酒精飲料。
14世紀的畫作,表現葡萄豐收時節的情景。圖:wikipedia
葡萄酒更是成為天主教、東正教聖餐的一部分,作為受難耶穌血液的象徵物。那些禁酒的基督新教教徒則是用葡萄汁來代替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