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是我國特別有的一種博弈遊戲,早在古代社會曾是王公貴族,以及富人們的休閒娛樂項目。後來從宮廷中流傳至民間,變成了一種盡人皆知的牌類遊戲。
2017年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宣布,中國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談起我國最著名的「麻都」,恐怕非天府之國四川成都莫屬。
「吃著火鍋打著牌,不辭長作成都人」,如今麻將已經成為了成都的一張文化名片。早在清末民初之時,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或外出謀生,將麻將帶到了世界各地,至此之後全世界都開始了「搓麻」運動。
嫌棄中國麻將醜還無聊,外國女子「發明」白人麻將,網友看後怒了:就這審美?
第一、風靡世界的中國麻將
在現代社會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麻將牌,人們在茶餘飯後、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和親朋好友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打麻將。
但「小賭怡情,大賭傷身」,偶爾的娛樂無傷大雅,但如果將麻將當作賭博的工具,不僅得不償失還會受到法律懲罰。
生活在大陸地區的老百姓直接稱呼其為麻將牌,但港澳臺地區的人則稱其為麻雀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期的港臺電影中,經常能看到打麻將的橋段。《雀聖》、《賭王》等電影,更是曾一度風靡全世界。
麻將主要用竹子、骨頭、塑料等製成,分為136、144、152長牌,每張牌都是大小相等的長方塊,種類主要由萬、餅、條,東、西、南、北風,以及春、夏、秋、冬和梅、蘭、竹、菊。
第二、麻將的起源歷史
如果談起麻將的起源歷史,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比較主流或受到很多人認可的說法,就是有關資料記載的江蘇太倉「護糧牌」說。當年,江蘇太倉作為皇家糧倉,需要常年囤積數萬噸的稻穀。
但由於糧食多了自然就會吸引老鼠和麻雀,每天被這些動物偷吃的糧食,都無法用數字計算了。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杜絕這種浪費現象,於是設置了一套獎勵方法。以打麻雀多寡的方式,對下屬進行獎勵。
而「護糧牌」就是獎勵捕雀護糧者的憑證,這種牌主要分為筒、索、萬三種,用竹子打磨、雕刻後製成。「筒」的圖案是火藥槍的橫截面,不同的筒數或者說「幾筒」,就代表幾支火藥槍,也就是說開了幾槍。
而「索」則是指用繩索串起來的雀鳥,表示消滅麻雀的數量。因此一索的圖案便刻上了一隻鳥,「幾索」就是幾束鳥,按鳥的數量計算發放獎金;「萬」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最終領到賞錢的數目。
後來「護糧牌」逐漸演化成了娛樂項目,就是大家熟知的麻將。
第三、美國女子改版中國麻將,自創「美國麻將」
麻將傳到美國的具體時間尚不明確,但大概可以推算至晚清時期。由於當時西方列強湧入中國,不僅讓清政府割地賠款,還將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以及獨特的中國娛樂方式帶回了西方。
而現在美國社會中比較流行的中國麻將,則是由中國人帶過去的。因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麻將這種娛樂遊戲。
美國女人凱特第一次接觸到麻將時,由於根本弄不懂繁瑣的遊戲規則,所以開始對中國麻將產生了厭惡感。他認為千篇一律的中國麻將沒有創意,她要「發明」創造一款擁有個人風格的「美國麻將」。
麻將在中國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所以已經形成了一種,獨具中國特徵的文化底蘊。所以即使凱特能發明出「麻將」,也只是在毫無意義的模仿。
後來她聯合了自己的兩個閨蜜,合力在2020年11月創立公司「麻將線」。她們生產製造出了「美國麻將」,並且以「與眾不同、限量發行、超大尺寸」作為噱頭,並將麻將做成了一種私人定製產品。
也就是說每一款形式的麻將只有一件,被別人買過之後就不再生產了。凱特將「美國麻將」的廣告語,定為「不是你媽媽打的那種麻將」,並且還將其定位為活潑女孩玩的文明遊戲。
這種大膽的想法和雷人的設計,很顯然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她們只是在譁眾取寵而已。
雖然凱特致力於讓麻將變得符合潮流發展,可是卻改變了它的本來面貌,也改變了麻將的玩法和內涵,所以根本沒有人買帳。
《書畫說鈴》中有雲:「有臨摹而妙者,若合符節也有臨摹而拙者,畫虎不成也。」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凱特的做法簡直滑天下之大稽,她的創意不僅沒有人買單,而且還沉過為了網友話的對象。
結 語
任何在歷史中存在過的事物,都一定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在中國流傳了1000多年的麻將牌,已經深深地印刻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凱特之流打著「發明」的幌子,剽竊中國麻將的創意和理念,到最後也只能是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