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如果「小雞雞」出了問題,那就影響幸福了,甚至還影響寶寶的一生,成為他一輩子的難言之隱。如今,「小雞雞」有問題的還不在少數,但年輕的爸爸媽媽是否意識到了呢?記者請文榮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宋煒強,專門就「小雞雞」問題進行解密。
話說包皮
宋煒強說,男孩的「小雞雞」(陰莖)外面有一層疏鬆的皮膚包裹著,頂端皮膚可以翻上去,叫做包皮。出生時,包皮將龜頭蓋住,以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外露。
如果包皮口狹小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不能上翻包皮顯露龜頭,則稱為包莖。
包皮如果遮蓋住龜頭但能上翻時,則稱作包皮過長。
在龜頭根部呈環狀縮小處為冠狀溝。其周圍皮膚有很多皮脂腺,會產生一種分泌物,待水分吸收後,形成一種臭味的白色顆粒狀或塊狀物,稱為包皮垢。如果包皮不能上翻,包皮垢會刺激包皮並滋生病菌,引起局部炎症。而且包皮垢內還有一種致癌物質,使陰莖癌的發生率增加數十倍,婚後和其配偶宮頸癌的發生也有相關性。
提示:新生兒幾乎都有包莖,童年期也大多有包皮過長。一般在4歲左右,龜頭和包皮之間的粘連會自行吸收消退,從而包皮可以上翻露出龜頭。這種情況醫學上稱其為生理性包莖,不必治療,只需注意清潔、經常清洗即可。
但是,如果4歲以後仍然有明顯包莖,引起反覆感染,或者包皮口細小影響排尿,有的則出現疤痕性改變,甚至出現嵌頓,就需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的建議時間是5~7歲。這段時間手術,損傷小、恢復好、不會影響學習、也不會出現心理陰影。
先天性陰莖疾病有哪些
宋煒強說,在先天性陰莖疾病中,隱匿陰莖、蹼狀陰莖、陰莖扭轉等都比較常見。
隱匿陰莖指陰莖雖然發育良好,但大部分隱藏於周圍組織中,外觀很小,甚至有種只剩皮膚的感覺,像躲起來一樣,也有稱鳥嘴狀或螺螄殼狀。隱匿陰莖必須手術,但禁忌只做簡單的包皮環切術。手術年齡建議2~3歲,可以使陰莖得到充分的發育。
蹼狀陰莖指陰莖腹側皮膚和陰囊中縫皮膚相融合,像鴨掌的蹼一樣,使陰莖和陰囊未完全分離。
陰莖扭轉是指陰莖沿縱軸向一側旋轉,可以因尿道外口方向改變而造成排尿方向改變。
蹼狀陰莖和扭轉角度大於90度的陰莖扭轉應該手術治療。
另一種陰莖常見先天性異常是尿道下裂,主要表現為尿道開口於異常位置,可同時伴有陰莖下彎。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改善,尿道下裂手術不必再分兩期做,手術年齡也提早到1周歲左右,手術成功率達88%以上。
能不能摸到寶寶的睪丸
很重要
「能不能摸到寶寶的睪丸,很重要。」宋煒強說,睪丸沒有下降到陰囊而不能被觸及的疾病叫做隱睪,必須在1~2周歲內手術治療,否則將導致睪丸萎縮,影響發育和生育,而且易惡變為睪丸腫瘤,還易發生損傷、扭轉等併發症。
腹股溝管或陰囊內出現腫塊是比較直觀的,只要家長多注意就能及時發現。炎症和外傷後血腫伴有紅腫、疼痛或淤青。
另兩種常見的疾病是腹股溝斜疝和精索睪丸鞘膜積液。兩者都是由於輸精管和精索旁邊的鞘狀突沒有閉合引起的,鞘狀突未閉使精索睪丸鞘膜腔和腹腔相通。如果未閉鞘狀突孔徑小,腹腔內容物不能通過,只有腹腔液體進入鞘膜腔,就形成精索睪丸鞘膜積液;反之,如果未閉鞘狀突孔徑較大,腹腔內小腸、大腸、膀胱、大網膜等臟器或組織突出並進入陰囊,則形成腹股溝斜疝,通常稱為「疝氣」或「小腸氣」。
提示:6月大寶寶的斜疝或鞘膜積液,通常能自愈,注意觀察就可以了,不必太過驚慌。
1周歲後,隨著孩子開始學習說話、走路,活動量開始大起來了,這時腹腔的壓力也因此會增大,斜疝和鞘膜積液自行癒合的機率就會變小。而腸管長期突出受損,將影響寶寶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同時,由於精索血管長期受壓,睪丸的血液供應受到影響,也可能影響到睪丸的發育。
建議:腹股溝斜疝和鞘膜積液的最佳手術年齡為1周歲左右。當然,如果斜疝出現嵌頓,必須在數小時內送到醫院,由醫生將其回納復位。時間過久的就需要急診手術,以免腸管或其他疝氣內容物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