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海 南方衛視主持人
話說江蘇南通有一位黨校教授,說自己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中華民族更應是「羊的傳人」,他的依據是:「美」、「祥」、「樣」、「善」還有繁體的「義」等一些吉祥美好的漢字,都包含有「羊」字。現如今,專門逗人樂的行業不景氣,說相聲的差不多都要了飯,但有時候,有些人的一本正經則會讓人笑得受不了。依這位教授的邏輯,隨便分析一下當前的許多人許多事兒,得出個中國人是「狼的傳人」的結論也不難。
當今社會,利益爭奪、資源搶佔,幾乎是一切突出矛盾的源頭。若論何種資源最讓人牽掛,我以為非教育資源莫屬。報導說,教育部要求的「異地高考」方案出臺大限逼近,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政府參事和專家座談,就廣東異地高考方案再次聽取意見。
不出預料,凡是牽涉到「深水區」的改革,沒有不說難的,而且專家們都是言者諄諄,有理有據,譬如:「廣東省是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大省,在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上,廣東形勢很嚴峻」;「如果全面放開政策,僅接納外來工子女就學義務階段教育,廣州市一共要建340所小學和初中,按每個學校10000平方來算的話,政府是很難解決的」。
專家們的意見,似乎為即將出臺的廣東異地高考政策定了調子:「廣東全面解決異地高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外地學生短期內不要抱有太大期望」。這樣的吹風,不僅可以絕了不少外地考生的念想,同時也算是給惶惶然如臨大敵的戶籍考生及其家長派了定心丸。
其實,說起放開異地高考這件事兒,輿論很自然地把廣東和北京、上海相提並論。殊不知,廣東雖是經濟大省,但本省卻存在著區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大的問題。本省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尚有還不完的帳,就連「首善之區」的廣州,學生家長們都要為爭一個相對較好的學位而打破頭。
前段時間,北京有戶籍內考生家長請願,反對放開異地高考。而在上海,不少戶籍內人士和一個高調追求平等受教育權的非戶籍小女生勢如水火,連「蝗蟲」的字眼也罵將出來。因此不難預見,如果廣東異地高考政策太過激進,也難免引發類似局面。
多年的欠債,不可能在朝夕之間一筆勾銷。也許話題再深入下去,我們會追問:為什麼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不進反退?為什麼年復一年,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永遠達不到佔GDP4%的指標?為什麼教育成了百姓心頭越來越沉重的一座大山?上面提到的那位黨校教授,他所列舉的那一串美好的漢字:美,祥,義,善,又有哪一個能在教育資源的爭奪戰中立得住?
也許吧,咱中國人的性情像極了溫順的綿羊。不過,綿羊如果餓瘋了,保不準也會相互撕咬,變成「狼的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