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前五部,第六部可謂是最暢快淋漓的,因為我覺得結局不管是悲是喜、是好是壞,只要驚天大局破,快感依舊無法言表。
看完整部書覺得清明上河圖已經印刻在腦子裡了,而畫中人也成為了現實中存在的一個個大宋子民,為了各自的利益忙碌著。在前五部中雖然也破了一些案件,但是依然留有謎題,比如:第一部中就留下了「是誰告訴簡莊應天府梁侍郎家地址的?」、「『紫衣客』是誰,為何要安排這麼多人假扮他,刺殺他?」、「範樓內的無頭屍是誰,何故被殺?」、「『劍子』郎繁為何要上船刺殺『紫衣客』?」等謎團。
從前五部的士、商、兵、工、農的精彩依然有,但更多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抗爭與無奈。羞澀溫和、喜愛蘇軾詩文的墨兒戰死城頭;義薄雲天的異姓三兄弟崔豪、劉八、耿五力戰而亡;棄小家為大家的石守威和不願受辱的鄧紫玉;救主殉身的犄角兒;巾幗英雄何賽娘救弱被刺;周長清引燃火藥和金兵玉石俱焚……他們是勇者。當然也有將國家利益拱手相讓的國奴。
最後一部切換到國家層面,二聖、六賊、高俅、李邦彥、李綱、姚種兩大西軍世家依次出場。蘇漢臣和李唐也來打了醬油,再加上張擇端本人,以及早逝的王希孟,還有蔡京的書法、米氏父子的水墨雲山,更不應缺了後來通過央視節目為人所知的朱克柔。最後是無與倫比的徽宗本人,宣和年間真是中國歷史上藝術的造極之世。
頃刻間,樓塌人散。李唐還能去臨安重建畫院,可是張擇端,他已經老了,看著這破敗的舊都,就只能這麼看著了。
第一部到第六部細細讀下來,就感覺真是歲月彷徨、國運如殤。不管圖上的盛世有多麼繁華,在戰火紛飛中只能是遺屍塞河、家破人亡。再也看不到清明時節汴河兩岸的繁花錦簇,歌舞昇平。
在第六部結尾「汴京五絕」並沒有死,但是人們都說「最大的傷害是誅心」,作者在小說中帶走了五絕的家人和親朋好友,我想這這才是最大的悲劇吧!
汴梁城外,五人一起弔喪,每個人燒了一個字:
訟絕趙不尤燒的是「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道之隱,天下為家。唯願後世天子,既承天命,便該秉持公心,擔起天責。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民傷己更傷,民安己始安。
牙絕馮賽燒的是「私」——唯願後繼掌權之人,莫將天下視為私產。安時,需索無度;危時,棄如糞土。爾食爾飲,民之膏血;爾榮爾樂,民之苦辛。
鬥絕梁興燒的是「防」——御國之道,在防敵,而非防民;行法之理,在防奸,而非防勇;為將之責,在防敗,而非防君怒;為兵之任,在防怯,而非防險難。唯願君知防國危,將知防軍潰,兵知防力弱。
作絕張用燒的是「極」——萬事向上莫至極,富莫至極,精莫至極,奢莫至極,貪莫至極,驕莫至極,狂莫至極,得意莫至極!
相絕陸青燒的是「愛」——愛物責貪,愛榮責鄙,愛安責怯,愛命責懦。唯願世人,能見天之高,不落卑與驕;能見心之明,不墮昏與亂;能見歲月之無涯,不生憂與懼。
最後,在異國他鄉張擇端完成了《清明上河圖》,將記憶中的汴京繁華留在了畫卷上,用以祭奠那逝去的風華。
真的挺佩服作者冶文彪的,十五年閱讀3000多萬字宋史典籍、400多萬字《全宋詞》,還有60多為名家的詞集,一副《清明上河圖》。用十五年復活了824位人物,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姓名和故事,帶帶領我們更多的現代人暢遊在宋朝的世界中,美美地穿越了一把!
最後,合上書卷回想一下,也許人生也就是這樣,曾經遇到的人,曾經經歷的事,曾經的悲歡離合,曾經的起起落落。在時間面前,可以成為汴河兩岸三日不熄的大火,也可以成為恢復平靜的汴河水。
生命誠可貴、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