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R:植被覆蓋變化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

2021-01-1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黃天明等-JGR:植被覆蓋變化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

植樹造林,是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的「三北防護林」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經植樹造林63萬km2,相當於一個法國的面積。這些大規模的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LUCC),強烈地影響著當地的水資源。乾旱半乾旱地區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45%,水資源利用上主要依賴地下水,因而評估生態工程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至關重要。氯質量平衡方法(CMB)是估算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補給量最為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評價LUCC對地下水補給影響時,前提條件是包氣帶土壤氯含量分布的代表性,以及曲線達到穩態。缺乏對於這些條件的判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MB方法的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黃天明副研究員、龐忠和研究員等人基於多年摸索,建立了一種在LUCC條件下判別土壤氯含量分布曲線是否達到穩態的方法。方法的原理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是LUCC變化時間與特定深度的土壤水分年齡對比判斷氯剖面的代表性,即對比特定深度上土地利用變化歷史延時(AL)與氯累積年齡(A),如果前者大於後者,說明這個深度以上的土壤水是新植被覆蓋條件下補給的,可以利用包氣帶氯質量平衡方法評價地下水補給及其變化;反之,說明土壤水是新舊兩種條件下補給水的混合物,系統水分分布尚未達到新的平衡。第二是利用氯累積和水分累積的相關曲線來識別土壤氯剖面是否為穩態,線性曲線為穩態,否則,為非穩態(圖1)。

 

圖1 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LUCC)條件下包氣帶氯剖面特徵及穩態識別

毛烏素沙地(圖2)雖然降水量較小(320 mm/yr),但是裸地補給量較大(50–54 mm/yr)。原因是包氣帶巖性為細砂和粉砂,土壤水入滲較快。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進行判別,作者發現在蓋度較低的稀疏草地、灌木和林地下面的土壤剖面已達到穩定狀態(圖3),可直接利用CMB方法估算補給。但在蓋度較高的灌木條件下,土壤剖面尚未達到新的平衡。不能用此方法。評估結果表明,毛烏素沙地的地表植被為沙蒿、檸條、沙柳、楊樹等的時候,相對於裸地條件下,在補給區地下水補給量就會減少到67%,甚至10%以下,在排洩區則應該更少。因此,毛烏素沙地的地下水受防護林建設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

本文提出的評估方法,可用於區域水文模型的標定或遙感方法估算補給量的校正。綜合應用上述技術方法,有望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上,對乾旱半乾旱地區實施的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進行更加系統的評價。

圖2 毛烏素沙地研究區土壤剖面和地下水採樣點位置圖

圖3 毛烏素沙地土壤氯剖面穩態曲線(AL>A)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Huang T, Pang Z, Yang S, Yin L. Impact ofafforestation on atmospheric recharge to groundwater in a semiarid ar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2020, 125(9): e2019JD032185. DOI:10.1029/2019JD032185)。該成果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科普丨地下水來自哪裡?
    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滲入,以及大氣中水汽和土壤中水汽的凝結,在一定條件下還有人工補給。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的數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降水的強度、形式、植被、包氣帶巖性、地下水的埋深等密切相關。
  •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地下水環境地面調查任務和內容
    應研究河谷階地分布範圍、河穀類型(上疊、內疊)、階地性質(侵蝕、堆積、基底)、階地的級數及其絕對和相對標高、河谷斷面形態、支流衝溝發育情況及其切割深度;各級階地的地層結構、巖性成分、厚度及巖性變化,地下水的補給及排洩條件,河水與地下水的補給關係。  b)河谷平原區。
  •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地下水形成條件
    地下水形成條件  指參與現代水循環的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洩條件而言,不涉及討論地下水首 次形成的地下水起源問題。地下水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水分來源,二是要有貯存水的空間。它們均直接或間接受氣象、水文、地質、地貌和人類活動的 影響。  (1) 自然地理條件。
  • 固體危險廢物填埋場地下水環境影響數值模擬與評價
    經預測事故狀態下,對孔隙水影響有一定影響,影響範圍較小。從水平方向看對於第一及第二模擬層,持續洩漏發生後,地下水汙染中心濃度均逐步升高,汙染面積逐步擴大。從垂直方向看第一及第二模擬層受汙染物影響較大,第三模擬層未受到汙染物影響,可見隨著深度的增加,受汙染物影響逐漸減小。
  • 河流的補給類型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最終源於降水
    河流補給是指河流中水的來源,河流水的補給來源有多種形式,包括雨水補給、冰川融水補給、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湖泊和沼澤水補給、地下水補給等分類,這些不同的河流水補給方式,其最終都源於降水。氣候中降水量的季節變化,也會引起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如我國長江流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集中在夏季,所以長江就有夏汛;而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氣候區,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河流以冬汛為主。
  •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植被蓋度指植物群落總體或各個體的地上部份的垂直投影面積與樣方面積之比的百分數.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面積的大小.有時蓋度也稱為優勢度.植被蓋度分投影蓋度(全株蓋度)和植基蓋度(基部蓋度),在監測中測定的植被蓋度為投影蓋度,植被蓋度測定中不分種,採用蓋度框法進行測定.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 中國典型沙漠區主要優勢植被穩定修復途徑與可持續經營技術
    位於新疆北疆的準噶爾盆地被公認為是對全球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該地區降雨量和蒸發量反差巨大,年均降水量僅為 60—250 mm,年蒸發量則在 2 000 mm 以上;由於冬季有穩定的積雪覆蓋,最大積雪厚度多在 20 cm 以上,早春融雪為荒漠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環境影響評價師知識:地下水水質現狀調查的一般內容
    地下水水質現狀調查的一般內容。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包括水文地質調查,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調查,地下水汙染源調查,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和必要的勘探、試驗、測試等。(1)水文地質調查主要包括:①氣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狀況;②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貌特徵與礦產資源;③包氣帶巖性、結構、厚度;④含水層的巖性組成、厚度、滲透係數和富水係數,隔水層的巖性組成、厚度、滲透係數;⑤地下水類型、水動力特徵、地下水水位、水質、水量、水溫及地下水補給
  • 大部分液態淡水都在地下 堪稱「地下海洋」的地下水都從哪兒來?
    滲入水:地下水有很大一部分地下水是雨雪等大氣降水落到地面以後滲透到地下而形成的。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體會到。大雨之後地面上積了很多水,但這些水很快就消失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滲透到地下去了。至於滲透量的多少和降雨的緩急、地面坡度的大小、巖層的性質以及植被的情況等都有關係。例如,急雨降在坡度大、植被較差的堅實地面上,水的滲透量就少,反過來滲透量就大。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人類用水(包括地下水的抽取和地表水利用)已改變了黃河流域水資源分布格局,並能對局地水文循環和區域氣候產生一定的反饋和影響。例如,農田灌溉增加了土壤溼度和蒸發,進而影響了大氣降水及其對地下水的補給,形成對「三水」(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過程的重要影響。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自此,鹹海表面積萎縮約80%,水量下降90%,湖水鹽度迅速上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考向預測】 植被是如何影響地面溫度和降水的?(附考點設計)
    植被冠空隙導致的多次反射也會減小植被覆蓋地區的反照率,導致植被覆蓋地區比裸露地表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 植被覆蓋變化通過改變反照率、粗糙度及土壤溼度等地表屬性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上對氣候產生作用,是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地下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2)可恢復性地下水資源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資源,其水量、水質是都在隨時隨地發生變化,補給與消耗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從年內看,旱季主要為開採季節,消耗地下水,雨季地下水得到補給;從年際看,乾旱年份,地下水消耗往往大於補給,而豐水年份降水及地表水的補給不僅可以滿足豐水年消耗的需要,而且尚可彌補乾旱年份虧缺的水量。因此,地下水資源是一種可以不斷得到補充和更新的資源,具有可恢復性。
  • 填埋場環境下HDPE膜老化特性及其對周邊地下水汙染風險的影響
    在不考慮HDPE膜老化的條件下,填埋場的滲濾液從產生、滲漏直至對地下水造成汙染,需要經歷降雨、下滲、側嚮導排、淋溶、漏洞滲透和飽和-非飽和帶遷移-轉化等10餘個地表地下水文過程。因此,準確評估填埋場滲濾液對地下水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上述所有水文過程,計算將極為複雜。再考慮HDPE膜老化導致的性能指標參數變化,計算將更為複雜。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砷,元素周期表的第33號元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其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即為砒霜,毒性很強。無機砷化合物被稱為飲用水中的「隱形殺手」,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影響顯著。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無機砷化合物被稱為飲用水中的「隱形殺手」,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影響顯著。在前不久的Science雜誌上,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Joel Podgorski和Michael Berg撰文指出,全球高砷暴露人口為9400萬到2.2億人,其中94%在亞洲(Podgorski and Berg,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