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生命的機制,這位科學家故意打破了生命的機制

2020-09-14 老鐵一起嗨

通過修補一些生命中最古老的成分,天體生物學家希望找到有關生命如何出現的線索。

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報告了一項意外發現,暗示了一種阻止生物體達到進化「完美狀態」的作用。

亞利桑那大學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中使用合法的科學方法,被稱為祖先測序的想法是從生命的曙光中「復活」基因序列,使其在現代微生物的細胞途徑中發揮作用,想像侏羅紀公園但用滅絕的基因代替恐龍,並研究生物體如何應付。

在最近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報告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發現:進化似乎並不擅長多任務處理。

科研人員使用祖先測序來找出導致生命的因素,以及進化選擇壓力如何塑造生物。

反過來,所獲得的見解可以提供有關有機前驅物分子產生生命所需要的線索,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遙遠的世界上。在實驗室裡,他們擅長設計像微型隱形扳手一樣工作的分子,利用精緻的細胞機制破壞生物,使生物能夠進食、移動和繁殖。

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翻譯機器上,這是一種迷宮式分子發條,可將細菌DNA中編碼的信息翻譯成蛋白質。

從微生物到藻類再到樹木再到人類,所有生物都在其細胞中擁有這種機械。

根據現在的情況來估算過去的一切,所有生命都需要一個編碼系統,一種能夠吸收信息並將其轉變為可以執行任務的分子的系統,而翻譯機制正是這樣做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將其視為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著化石的原因如果我們在其他地方找到了生活,他們首先要看的是它的信息處理系統,而轉換機制就是這樣。

對地球生命的轉化機制是如此關鍵,以至於在超過35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其組成部分幾乎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科學家將其稱為「凍結在時間上的進化事故」。

研究人員採用了六種不同的大腸埃希氏菌菌株,並對它們的翻譯機制發生突變的成分進行了基因改造,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將穿梭蛋白與其他微生物(包括大約7億年前的重建祖先)獲得的進化表親交換來為單元提供遺傳信息。

接下來,研究小組通過操縱細菌菌株相互競爭來模擬進化過程,就像「飢餓遊戲」的微生物版本一樣,一千代後,有些菌株比預期的要好,但是,科研團隊精確分析細菌如何應對其翻譯成分中的擾動時,他們發現了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最初,自然選擇改善了受損的翻譯機制,但在該機制的性能完全恢復之前,它的重點轉移到了其他細胞模塊上。

科研人員認為進化的這一特徵可能是任何自組織系統的特徵,他們懷疑這一原理在生物等級的各個層面上都有對應,可以追溯到生命的開始,甚至可能還可以追溯到生命尚未實現的益生元時代。

相關焦點

  • 我們不夠了解生命,病毒是生命麼?也許是生命的開端
    病毒是生命嗎?任何過於自信的觀點都可能不對如果你問科學家「病毒是否是生命?」你會得到不統一的而且非常複雜的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病毒,且我們仍在試圖理解生命。生物的一些特性是病毒所不具備的,例如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發生在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和內穩態(保持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這讓病毒有別於我們目前所定義的生命。然而另一方面,病毒又有著一些與生命相同的特性,例如它們會進化,可以通過感染宿主細胞,用相同的細胞機制進行增殖。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蘇都莫日根研究組破解花粉萌發負調控機制
    長期以來人們對花粉萌發必需的基因及產物進行了較充分的了解,而對花粉不萌發(休眠)的機制知之甚少。國際知名植物學刊物The Plant Cell於7月28日在線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 JINGUBANG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ollen Germination that Prevents Pollination in Moist Environments」的文章,報導了生命科學學院巨豔和郭梁博士(共同第一作者)等的研究成果
  • 人類生命的最深處——大腦遺忘機制是遵循什麼原理呢?
    但是,今天我們所要科普的則是生命科學中的至關重要的——大腦。 自進入20世紀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了解記憶的編碼、整合和喚醒。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表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依然是引領生物技術在各方面應用及轉化的源頭,需要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並加大支持力度,各國科學家瞄準生命科學前沿和生物技術重大需求,共享成果、攜手合作,以更多科學突破和創新積極應對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
  • 宇宙的機制註定了智慧生命必須忍受孤獨和無人喝彩
    對太陽控制的物質世界,我們了解的還遠遠不夠,但是從人類進步的意義上說,我們已經了解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至少我們可以判斷在一個恆星照耀下的星球中,如果生命能夠出現大概也是非常孤獨的,因為在一個行星系統中,宇宙給予生命存在的極微弱概率不應該出現兩次,和地球非常相似的金星狀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金星和地球幾乎是孿生兄弟,卻與生命根本無緣,即便我們還可能在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發現生命,這種可能性的確在理論上是存在的
  • 科學家解析端粒酶作用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端粒酶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細胞中的端粒酶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合成修復染色體上的端粒:這取決於細胞是否正常分裂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呢?海底下棲息在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正在展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些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能量需求的認識,而且還為定義生命以及我們可能在哪裡找到生命提供了新的方法。在8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展示了海底下神秘的生物圈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畫面。
  • 了解細胞就是了解生命
    細胞是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正軍表示,細胞在地球上的物質形態演化過程同時也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了解了細胞,我們就能了解生命」。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 中 小】 語音播報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基礎醫學院郭德銀研究組揭示了人類重要抑癌蛋白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從0...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科學家發現細胞修復端粒的機制
    德國科學家最近發現,染色體兩端起保護作用的端粒如果過早縮短或破損,細胞會啟動一套修復機制,避免端粒過短而導致細胞早衰。該發現將幫助深入理解細胞衰老、人體老化和癌症等。  染色體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長鏈,就像鞋帶一樣,端粒就是鞋帶兩端的塑料頭,能防止鞋帶脫線。
  • 科學家發現了最大的噬菌病毒,它模糊了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界限
    現在,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所謂的噬菌體,這些噬菌體如此龐大和複雜,以至於模糊了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界限。噬菌體,簡稱「噬菌體」,是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和其他病毒不被認為是活的有機體,因為它們不能在沒有其他有機體的幫助和細胞機制的情況下進行生物過程。
  • 地球出現「第二生命空間」,孕育神秘生物,地球生命條件或被打破
    地球生命條件或被打破地球上除了陸地海洋有生命萬物之外,地心深處也一度也被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因為人類無法到達地心深處,人類對於地心也僅僅只有無窮無盡的好奇與探知欲。儘管目前人類還無法觸足地心,但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不斷提升,最終地球上每一處都會留下人類的足跡。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揭示「育兒本能」機制的科學家獲300萬美元的獎勵
    這位57歲的法國婦女周四因她的工作——在老鼠的腦神經迴路中發現了育兒衝動的機制——獲得榮譽。她的發現為進一步針對其他哺乳動物(如人類)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她是2021年在生命科學,數學和基礎物理學領域贏取了科學突破獎的7位科學家之一。獎項由幾位IT巨子創立,旨在表彰年度突破性的科學發現。每位獲獎者有300萬美元的獎金,約是諾貝爾獎的3倍。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原標題: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昨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今年獎項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10-0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 【中英對照】生命的保護機制——條件反射
    沒有人不承認命運,沒有一個人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我們的一切似乎已經被某個力量做好了安排,我們只是按照安排給我們的生命程序運行而已。20、生命的保護機制——條件反射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life—conditioned reflex什麼是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