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香料就應該散發著香氣,可是有一物散發著奇特的臭味卻是名貴香料,因為外形長相常被人們誤會,入藥有辛辣味,是祛除脾胃寒溼之氣不可或缺的藥材,它就是草果。
說到草果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尤其是對「吃」比較有研究的小夥伴,草果是廚房中常用的香料,尤其是燉肉、火鍋之類的烹飪手段經常使用草果,是名貴的香料,但是因為草果的長相問題,常被誤以為是罌粟,這種誤會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我們平時所見的草果都是經過乾燥的,只有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區才能見到未曬乾的草果,草果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密集的生長在根莖上方,如果趁新鮮剝開草果會聞到奇特的臭味,尤其是它的種子破碎時臭味更為濃鬱。
除了做調味香料使用之外,乾燥的草果因為藥用價值比較高被稱作是「祛除脾胃寒溼之主藥」,在古籍《本草正義》中記載「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溼而溫中,故為脾胃寒溼主藥」。
脾胃寒溼之氣重的人經常食慾不佳而且消化不良、腹部怕冷甚至受涼後會疼痛、偶爾噁心或者腹瀉,其他的表現有四肢倦怠且涼、舌苔白膩等,這都是寒溼之氣阻礙脾胃運化的結果。
草果入藥的方式很多,簡單的做法是泡水使用,如果溼氣重的人可以用草果與蒼朮;寒氣重的人可用草果與乾薑泡水;如果因為寒溼而腹脹、消化不良的人可用草果與高良姜等中藥材一同泡水。
除此之外,草果還能避免霧瘴傷人,如《本草正義》中介紹「嵐瘴皆霧露陰溼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闢瘴多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用草果與知母,一陰一陽兩種中藥用於山巒瘴氣所致的「瘴瘧」。
值得注意的是,草果不論是泡水還是作為香料使用都比較溫燥,過多使用易損傷清陽,所以陰虛、血虛的人和體弱的人慎用,再就是草果忌鐵器,所以為了健康儘量不要用鐵器烹飪草果。
曬乾的草果即是知名的香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味藥材,新鮮的草果大部分很少見過,但它的奇特臭味讓人難以想像竟然可以作為香料使用,如果好奇可以在旅遊時見識一下這種帶有臭味的紅色小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