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些抗爭與死亡,如何支撐這個沒有烏託邦的年代

2021-01-18 澎湃新聞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韓聯社5月18日消息,韓國總統文在寅18日出席在光州市五一八民主廣場舉行的五一八民主化運動40周年紀念儀式並致辭。

文在寅在致辭中表示,政府將全力以赴查明五一八真相,並強調必將查明國家對平民施暴的真相,包括查出下令向民眾開炮者,查明戒嚴軍屠殺無辜平民並動用直升機對民開槍的情況等。

文在寅呼籲加害者協助調查真相,並表示若加害者鼓起勇氣坦白真相,定能獲得寬恕並走上和解之路。查明民運真相的目的不在於處罰,而是要正確記錄歷史。只有真相水落石出,受害者心中的怨結才能解開,才能走上寬恕與和解之路。

「五一八民主化運動」又稱「光州事件」,於1980年5月18日發生在光州,是當地民眾要求推翻軍事獨裁政府、還政於民的一次民主抗爭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全鬥煥政府血腥鎮壓,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下面是一篇韓國光州的遊記。「我是在一個溫柔的時代,不合時宜地走進光州的。而在那個我想要了解的過去,時代是殘暴的,日常生活總是與年輕人的死亡相伴。在墓地、姓名牆、資料館,我曾找尋過他們的靈魂。」作者說,在無限接近民主夢想疆界時,我突然明白,只有不斷追憶他們不滅的無畏與堅毅,才能支撐今天渺小的、日常的、無風的——沒有烏託邦的年代。

韓國光州

作者:調反唱唱

來源:電影少女放浪記

1979年12月12日,軍界強人全鬥煥發動「肅軍政變」之後上臺,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1980年4月,工人以及學生走上街頭示威,浪潮洶湧。百名民主運動人士因要求民主而被逮捕、拷問甚至毆打致死。

1980年5月17日,全鬥煥實行緊急戒嚴令,連夜空運戒嚴軍隊。

1980年5月18日,軍隊接到暗號為「華麗的假期」的作戰命令,向手無寸鐵的人群開火。

1980年5月27日,10天的抗爭被血腥鎮壓,只留下恐懼與痛苦。據不完全統計,207人死亡,2392人受傷,987人下落不明。

1987年6月,百萬韓國公民走上街頭要求改憲,期間仍有死傷。在內外壓力之下,政府被迫接受憲改方案,採用總統直接選舉制。全鬥煥下臺,獨裁統治結束。

1993年,總統金泳三將「518光州暴動」更名為「518民主運動」。

1994年,制定「518受害者賠償方案」,當事人及其家屬向軍事法院起訴全鬥煥。

1996年,全鬥煥因「叛亂、內亂首惡罪」以及「內亂目的殺人罪」被判死刑,光州事件在法律上徹底得到了平反。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委員會,評「518民主運動」為世界民主文化遺產。

灰色漩渦中心

「民主聖地」光州,過目難忘的名字彙聚了它所承載的意識理念,發生在上個世紀的光榮甚至是自負的歷史,令在無奈和無為中無所適從的我,一度羨慕不已。去光州,印證對記憶政治的判斷,在孕育人權鬥士的歷史空間中,感染全然的偉大。

這就是我的目的。不理會旅行地圖上重點標註的高山紅葉、幽谷晨靄,我的光州之行,只和政治有關。

早秋,並不是光州的旅行旺季,本是晴天居多的季節,到達時卻被不詳的烏雲籠罩。從汽車站出來,搭乘計程車到城市的東北角。走上陡坡,又沿寬約一米的小巷道走下臺階。在保齡球館門口抽菸的青年,幫我找到了住處。這是一間很小的旅社,一切都是老式裝修風格,薄荷綠的木門,方格子的地板。走廊的光線昏暗,客廳的插座開關一閃一閃,刺鼻的金屬腥味停滯在空氣中。

旅店前是縱橫交錯的巷道,秘密這個詞可以指向一切。我拿著地圖在城市間穿行,妄圖在被遺忘的角落裡對應遙遠的關聯,獲知光州事件的細枝末節。從小街拐進城區主幹道錦南路時,我一眼認出了這條著名的街道。

在照片、文字、影視作品中被無數次提及的錦南路,是當年風暴漩渦中心。整條街道的遺蹟多達12處,從光州學生獨立運動紀念館開始,經過屠殺市民和學生的光州公園廣場,一直延伸到事發後接收大量傷者的光州紅十字醫院。在猛烈抵抗的時期,曾有200輛大小客車在整條路上緩慢前進,司機們以拉響警笛的方式加入示威隊伍。

工作日的清晨,錦南路並不如想像中人流密集,陰天的街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路過的公交車上,坐著冷漠地看向窗外的三兩個乘客。我想起在老照片中看到的火炬,曾經點燃整條街道的激昂與對抗,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

◇戒嚴軍與市民兵在錦南路持續攻防,5月20日,公交和計程車為主的示威車隊,佔領錦南路,這一天後被定為「民主司機節」加以紀念。

紅色摺紙小馬

光州民主運動檔案館就在錦南路邊,這裡原是天主教會大樓,光州事件的首次靜坐示威發生於此。館門口豎立著一座青黃色的人像雕塑,他的個子很高,只能抬頭仰望才能看清臉上錯綜複雜的表情。雕塑底座寫著:「穿透靈魂的雙眼,注視著光州屠殺的悲劇」。旁邊,幾個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吵吵嚷嚷,不合時宜地比著「V」字爭相拍照。

我推開門走進去,當下沒有參觀者,展廳在一片黑暗中沉默。從一層右邊亮燈區域,走出一位老爺爺,他朝我點了點頭,把燈與音響打開。滾動的紀錄影像、口述錄音、照片繪畫、新聞報導、受害者遺物、政府文件……館內的資料極其詳實,儘管大多寫以韓語,但那些珍貴的寥寥幾句英文,足以讓我在凝視中徘徊。

一層的玻璃地板下,還原了屠殺後錦南路的一片狼籍。在展廳的二層,用藍色硬塑料製作的戒嚴軍假人,「行走」在道路的兩側。

在展櫃裡面,存放著手無寸鐵的血肉,被國家機器碾壓的悲慘記憶。沾滿血跡的女性傳統韓服,哭泣的孩子抱著父親遺像的老照片,機關槍和空空的彈殼……

◇鮮血、衣物纖維、菸頭、滿地主人不知所蹤的鞋履,像超現實夢境一樣逼真。

假士兵旁邊有一個展櫃空無一物,路過時我瞥見了玻璃反射中自身的軀體。它站在光影交錯的暗處,和這裡格格不入。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想要藉助這一切身在歷史深處,與人權鬥士們並肩的妄想,是多麼荒謬。如此大劑量的憤怒、傷痛與絕望,完全在另一個維度,是我永遠也無法體驗到的。

一個大量攫取光明的上午,在檔案館悄然消逝。臨走時,我拐進一層的遊客信息中心,從自取資料架上抽出一本英文版的《光州日記——穿越死亡與黑暗的歲月》([韓] Lee Jae-eu著)。方才那個和我打過照面的老爺爺走近我,在書上放了一隻紙折的馬。他做了一個送給我的手勢,又用韓語說了些什麼,我沒有聽懂。

◇我凝視著黑白的封皮上這隻紅色的小馬,它就像一股燃燒著刺眼光芒的火焰,從暗夜所勾勒的洞穴裡噴湧而出。

藍色歷史證人

檔案館往南走大概200米,是全羅南道(道相當於中國的省)前政府。突破戒嚴軍封鎖線,「到道廳去」,是當時光州市民最為激昂的口號。從檔案館出來,我的步伐加快,也想快點「到道廳去「。

去道廳之前,必須經過噴泉廣場。廣場上的噴泉,因一張燃燒著火把的照片聞名於世。

◇5月16日,五萬餘大學生和市民聚在這參加「民族民主化盛會」,人們唱著國歌,請願的火炬照亮天際。

這一天過後,天真的示威者們以為全鬥煥政府會慎重考慮他們的請求。17、18日計劃不開展任何活動,靜靜地等待著答覆。可是,沒有人能想到,攜帶大量裝備準備實施鎮壓的戒嚴軍隊,已於夜間抵達光州。這是一支在戰爭爆發時,在敵後方地區用於應付非正規戰的特殊部隊,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戰鬥力全軍最強。18日那天,僅三十分鐘,這裡便血流成河。

◇第11空降旅團出動兵力162/1038(將校/士兵),裝備包括兵器M-16,化學武器CS彈、催淚彈、火焰放射器等。

把黑白舊照銘記於心,對於噴泉臺自以為已非常熟悉的我,從來沒有想過它的顏色是什麼。隔著兩條馬路遠遠看見它時,我有一些驚訝。在歷史中寫滿了悲愴的標誌性建築,居然是鮮快的藍色。不過,在秋季的廣場,這一抹明亮也黯然失色。年久的歲月爬上了明亮的油漆,幾道淡黃色的鏽跡,詮釋了它落寞、破敗與孤獨的當下。人們匆匆而過,沒有人看它一眼。

廣場上歷史的另一見證者,位於噴泉正對面的鐘樓,境遇同樣落魄。它的頂部已經泛灰,刻在上面標語也模糊不清。走近看,仍需要費力辨認,上面依稀寫著:「那些忘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

未來是什麼?我站在廣場中央四處張望。此時已是正午,烏雲依然霸佔著整片天空,天氣預報中的太陽高照,只是手機界面上一個虛擬的小太陽。這時,從全羅南道前政府,走出一隊看樣子已經開始青春煩惱的中學生。最後面的幾個孩子舉著「保護動物」的標語,稀稀拉拉地走過廣場。

◇噴泉臺和鐘樓成了雖赫然在此,卻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的,無法捕捉的虛幻物體。

黃色冰冷燭光

韓國的春夏之交,是死者的季節,屬於在民主運動中死去的年輕人。雖然1980年光州運動失敗,韓媒被迫沉默,但要求民主的吶喊卻從未消匿。每年的5月18日,均有學生自焚、絕食、靜坐抗議。1986年6月「性拷問事件」,1987年1月「樸宗哲拷問致死事件」,反抗的浪潮愈來愈兇猛。

◇1987年6月9日,延世大學學生李漢烈,在反憲示威中,被催淚彈擊中身亡。次日,百萬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直到深夜。

已經全無鬥志的軍隊無力壓制示威,只能放任矛盾升級。加之1988年漢城奧運會日漸臨近,政府在內外壓力下,被迫接受了改憲方案。不久,全鬥煥宣布辭退民政黨總裁職務,軍事獨裁統治結束。

◇肆行屠殺的軍官,以內亂殺人之嫌在法庭受審,正義與公理,終於得以捍衛。

日出東方,經歷了無數敗北與痛失同胞的代價後,韓國終於迎來了民主時代。自豪與傷痛,兩種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情緒,還有永恆的無止境的追憶,從未在民主聖地光州匿去。隨處可見的「518」字樣,旅行手冊上標註的火炬路線、人權街道、廣場雕塑等,都為前來印證歷史想像的我,提供了方便。

我與民主運動紀念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後,她從一堆雜亂陳舊的資料中,翻出了一張用中文寫有「五月人權之旅」的光州地圖。但是,在拿著地圖尋訪了錦南路、檔案館、道廳、噴泉廣場後,站在失去了光色的光州天空下,我依舊茫然。

行至城西,我跟著午間慢跑的一對老年夫婦,登上了一座低矮的小山包。山頂平坦之處,有一條雜草叢生的土路。不知為何,在這裡谷歌地圖失效了,我心急地往老年夫婦消失的方向快步走。不小心踢到的一個可樂罐頭,它動靜很大地從山坡上滾下去。順著它的軌跡,我隱約瞥見,正在尋找的民主運動紀念公園雕塑。

雖不過是初秋,高大的樹幹上卻僅剩幾片乾枯的葉子。沒有走臺階,我抄山坡小道,從枯樹的縫隙之間穿過,一路小跑到屹立在一片平地中心的黑色雕塑前。我繞著雕像走了一圈,三位青年中有人伸開臂膀,從側面看又像是翅膀。我看向底座,他們的雙腳並沒有離開地面。此時已是太陽高照,一定是刺眼的光線令我產生了錯覺,不然如此堅強有力的翅膀,怎沒有助他們翱翔。

仿佛為了讓參觀者體驗死亡夢魘,在雕像的下方,有一條通往地下的寬敞通道。深入地下,溫度驟降,一塊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滿了受難者的名字。

◇在這個靜默午後的地下室,我為無法讀出他們的姓名而哀傷不已。

我想,和所有被書寫的歷史一樣,這其中應該存在著失實的修辭與欺騙。那麼在死去的人中間,也必然有茫然不知「為何要戰鬥」的懵懂少年,或者將示威吶喊當作是追逐革命浪漫詩意的不切實際者,甚至也不乏陰謀家和功利主義者。可是,不管出於什麼理由,他們都是以纖弱的力量,對抗不義和強權的時代弄潮兒。正是他們不斷向前撲倒,又不斷起身吶喊的身體,託起了民主韓國的朝陽。

◇對面的黃色燭光反射在大理石巖上,冰冷又炙熱。

黑色無言墓碑

風起雲湧,歷經滄桑的光州天氣變化多端。方才耀眼的陽光,以驚人的速度不見蹤影,仿佛從未來過。坐上518公交,從城西出發,歷時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民主運動犧牲者墓地。

公交快速地掠過望月洞。我緊張地朝地圖指引的方向張望。那裡雜草叢生,無盡荒涼,一位老人佝僂著身軀經過。1980年前後,光州市民用破舊的垃圾車,將並不相識的殘缺不堪的屍體運送到這裡,匆匆掩埋。從市中心到望月洞的主路,曾經有個令人心痛的名字:「眼淚之路」。

隨著韓國民主進程的推動,真相不再在歷史中缺席。1993年,先前政府和媒體閉口不談的「518光州暴動」,伴隨著民主人士金泳三的上臺,正式更名為「518民主運動」。

1989年1月,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成立;1994年,制定「518受害者賠償方案」,當事人及其家屬向軍事法院起訴全鬥煥。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位於城東的民主墓地工程開始啟動,歷時三年竣工。

◇1997年,遺體集體搬遷到風景秀麗的無等山腳下,曾在望月洞墓地潦草埋葬的屍體,終於獲得了更為正式、嚴肅、敬畏與體面的安葬。

到達民主墓地已是下午五點半,售票處寫著六點關門,可工作人員已經不見蹤影,辦公室以及整片墓園都空無一人。我大步走過空曠的民主廣場,來到追思塔面前,包裡沉重的三腳架壓得肩膀生疼。

石塔中央卵形環狀的造型,像在捍衛犧牲者的靈魂,在它的背面底部寫著,「正義勇士將通過新的生命形式,在當下時代復活」。墓園裡,風呼呼地吹著,墓地上長滿了草,縱橫交錯的道路被清掃得很乾淨。

◇16歲讀《挪威的森林》時,令我茫然不解的死亡氣息,我想終於是感受到了。

我在墓碑與墓碑間,緩慢地移動著,也曾短暫駐足。比如那些剛剛成年的孩子。十八歲,是最美好的青春韶華,是對烏託邦理想國怦然心動的年紀,卻不得不把生之美好,絕然棄於身後。這是我不曾有,卻永遠失去的東西。

又或者,那些照片以鮮花代替,沒有生卒年月的無名墓碑。他們的名字,連同生命在光陰中灰飛煙滅。他們是改寫歷史的人,歷史卻冷漠地嘲諷了他們。

在溫吞年代長大的我,第一次於夜幕將臨之時隻身拜訪墓地,第一次在死亡的氛圍中孑然站立。在該不該恐懼的道德悖論中,承認自己極度惶恐不安是令人羞愧的。但是我必須承認。儘管我明白,身處風暴之中的年輕人,是無法避開死亡的。儘管我理解,沉重的現實壓迫著他們用日曆測度死亡。可是,這一切僅僅是,我明白與我理解。

◇我挨個地計算著犧牲者的年紀,看著一張張勇敢的臉。

在當下陳舊發黴的時空裡,我不過是那個穿著白色風衣的異國人,任刮過墳頭的疾風席捲全身,與經歷過噩夢的靈魂交錯而過。我渾身顫抖,沒有資格,也全然不敢與他們——哪怕僅僅是照片中——的雙眼對視。

從墓園出來,已是荒蕪的黑夜,空寂的三岔路上燈光暗淡,不知哪條通往綠洲,哪條通往荒原。我步行到公交站臺等待回城。月淡如雲,風寒如雨。不住瑟瑟發抖的我,突然想起一句不知在哪裡讀到的話:「今天你所支持的,將會是明天你所得到的」。

從話裡滲出來的溫柔,緩解了我當夜無夢的痛。

◇在光州事件之前的另一位韓國青年英雄全泰壹,為了捍衛工人利益,引起知識界關注,1970年11月,他手拿《勞動基準法》自焚身亡。

◇曾經,自由是生存的同義詞,生是死的同義詞。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部分圖片源於光州民主運動檔案館。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長按或掃碼關注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

原標題:《韓國光州 | 過去那些抗爭與死亡,如何支撐這個沒有烏託邦的年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鼠烏託邦:——被稱為「預言了末日」的神奇社會學實驗
    所謂「老鼠烏託邦」是一個由約翰卡宏為老鼠精心設計的理想生活環境,長寬2.57米,高1.5米,可容納4000隻老鼠生活。這裡沒有天災鼠禍,有的是無窮無盡的食物和怡鼠的生活環境。最初進入這個烏託邦的是公母老鼠各四隻,它們的後代五周即可發育成熟,孕期為3周,平均55天即可產生下一代。
  • 《死亡擱淺》如何成了「薛丁格的貓」?一個小島秀夫式的烏託邦
    一直按L2R2走能平衡但很慢,不一直保持平衡會走得更快但要不斷調整,更會增加分險,應該如何抉擇?路上有許多遺失貨箱,撿起送達有獎勵但也會增加負重,從而影響平衡性和機動性,這種利害如何權衡?我覺得正是這種以及其他許多的設計細節,讓死亡擱淺這個作品裡,「走路」真正地在主流大作中成為了一種玩法,而不是其他開放世界遊戲裡的無腦推搖杆。
  • 老鼠烏託邦
    他為老鼠設計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環境,一個長2.57米,高1.35米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這個階段充滿了暴力和混亂,第560天,老鼠烏託邦迎老鼠數量巔峰,2200隻老鼠,與將近4000隻的設計上限相差甚遠。自此之後,老鼠數量增長完全停止,也標示著它走向了死亡期。這一階段它們行為消極,暴力,並且縱慾,泛性,同性性行為也增多。統治地位的雄鼠也無法再保全領土和雌性,部分雌鼠取代雄鼠,生育減少,更暴力。
  • 25宇宙的死亡警示(老鼠宇宙-烏託邦-自然選擇-生命的意義)
    Calhoun(1917-1995)在馬裡蘭州普爾斯維爾市(Poolesville,Maryland,USA),對圈養的老鼠進行了一項行為研究實驗,被稱為「齧齒動物烏託邦計劃」(Rodent Utopia Project),這個實驗場所被John命名為「25號宇宙」(Universe 25)。
  • 這個劇教你如何與腐敗勢力抗爭
    這個劇教你如何與腐敗勢力抗爭《哥譚第一季》該劇講述的是作為菜鳥警探的詹姆斯·戈登試圖與哥譚犯罪腐敗勢力抗爭,並逐步與年輕的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建立信任關係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你所熟知的外國明星參演吧!班傑明·麥肯錫他是詹姆斯·戈登的扮演者班傑明·麥肯錫,美國演員。
  • 瓦爾代俱樂部:未完持續的歷史——多元世界的烏託邦
    ——喬治 奧威爾《1984》 「這當然與古代那些混亂無序的選舉不同,那時人們還不能預先知道選舉結果,這在今天看起來是非常可笑的。把政府盲目地建立在某個偶然因素之上,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情嗎?幾百年過去了,人們才明白這個道理。」——葉夫根尼 扎米亞京《我們》
  • 25號宇宙:老鼠烏託邦
    25號宇宙,完美的老鼠烏託邦1968年,在衛生署的資助下,約翰成為了「老鼠烏託邦」的造物主,在一個農場的倉庫中,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烏託邦被建造了出來,在這個矩形的空間中,從最中間均勻地劃分出了16個居住區域,在這些區域中,有獨立的居住空間,獨立的飲水和食物供給,並且整個倉庫保證恆溫,沒有炎熱也沒有寒冷。
  • 半個世紀前的暗黑實驗「老鼠烏託邦」警示了所有青年
    我們先來看什麼是「老鼠烏託邦」實驗?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John B.Calhoun進行了一場名為『Mouse Utopia Experiment』(「老鼠世界」又譯為「老鼠烏託邦」)的實驗。實驗者將4公4母(共4對)白鼠放在一個由穀倉改建的實驗場地中,這個小世界是一個邊長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每一邊各有四條垂直且由鐵絲網做成的隧道,每個隧道都通往一些老鼠巢穴。
  • 烏託邦小說《文明》將改編成電視劇,這次未來沒有被毀
    這是一個烏託邦社會,在「文明」中,沒有疆域,沒有貨幣,沒有階級,沒有政府,人們擺脫了現實物質條件的約束,無懼貧窮、疾病和死亡,「文明」實現了真正的共產主義。在《文明》系列中,班克斯對人工智慧持非常樂觀的看法,他相信未來可以達成人機共存共榮的結果。
  • 研究人類終極發展的實驗 老鼠烏託邦實驗
    在沒有天敵,食物充足的環境中,人類的未來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會無限的繁衍下去嗎?在上個世紀,就有人用老鼠做了一個長達1588天的實驗,實驗的結果,曾經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恐慌,這就是老鼠烏託邦實驗。實驗開始的時間是1968年,實驗者是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洪。
  • 烏託邦的悖論
    南非新銳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在第一部充滿才氣的《第九區》中對於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描繪和隱喻後,他的第二部電影《極樂空間》依然保持著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思精神,這一次,他把矛盾對準了太空中的烏託邦「極樂空間」,為了避免繁瑣的細節展示,影片中對於極樂空間中的人群完美生活的展示主要集中在醫療方面
  • 細思恐極的科學實驗:烏託邦式的老鼠城市,人類的未來也會這樣?
    烏託邦這個詞語是柏拉圖創造出來的,16世紀的英國有位學者叫莫爾,他在一本書裡虛構了一個烏託邦式的國家。從此,烏託邦就成了虛構而美好的社會的代名詞。人類社會目前還沒有出現,動物界中會不會出現?帶著這樣的疑問,1947年,美國的動物學家約翰策劃了名為「老鼠烏託邦」的科學實驗。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在羅伯特·歐文的誕辰紀念日,我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烏託邦的「前世今生」。千百年來,人類為何如此迷戀和持續想像著「烏託邦」?「烏託邦」又曾經以哪些面貌出現?立足當下放眼未來,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蔡元培也在1904年寫下《新年夢》,在他夢中的這個新世界,人們沒有姓名,用編號稱呼,沒有夫妻的名目,男女兩人只要合意,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公園裡定親。法院和法律不再需要了,同時,整個地球由縱橫交錯的鐵道覆蓋,語言已經統一,科技發達到連氣候也憑藉科學的力量可以自由控制。在彼時中國內憂外困的時局背景下,這些「大同世界」確實成為了許多知識分子寄託情懷,同時暫時逃避現實憂思的世外桃源。
  • 面具與烏託邦: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
    拉丁美洲百年來的思想發展的脈絡如何?作為同樣處於全球化和物質文明衝擊下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借鑑拉美思想史中的智慧?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應該如何去接觸並了解拉丁美洲的思想?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於在萬象書坊舉行沙龍,共讀由「拉美思想譯叢」推出的墨西哥思想家薩穆埃爾·拉莫斯的《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中譯本——《面具與烏託邦》。
  • 歐寧:烏託邦鄉愁——社群實驗與鄉村建設
    前兩次人們都是去那尚未誕生、因此尚不存在的未來中尋找人類的幸福,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從那已失去、被盜走或被拋棄卻未死的過去中尋找各式各樣的烏託邦。」自從託馬斯·莫爾在五百年前發明了烏託邦這個詞,人們就相信一個更好的社會存在於未來某處;但經歷了許多烏託邦實驗的失敗後,人們否定了烏託邦;當置身於今日世界的混亂不安,人們看不到美好的未來,於是又否定了對烏託邦的否定,選擇了回歸過去。
  • 老鼠烏託邦:人類的未來?
    這個結果,的確十分出乎意料。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老鼠的數量應該會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來回波動,而不是到達頂點後直接滅亡。卡爾霍恩的論文由於其中引用了部分聖經啟示錄中的內容,同時被科學界和神學所批判。在論文發表後,無數組織、團體為了自身利益也做出了大量的解讀,反而使「老鼠烏託邦」逐漸神棍化,逐漸偏離了最初了主題。在做出評價前,筆者首先要強調。老鼠不是人類,而地球也不是「25號宇宙」。所以,完全用本實驗類比人類社會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 這些電影都是預言家,它們對2020年代的想像,有些還真實現了
    這個數字,電影早就為你提前預習過了。據Wikipedia不完全統計,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今天Sir作為課代表就來數數。人類為2020立過的flag,倒了嗎?沒倒的,還好嗎?全球範圍內,19年來,都沒有一個新生兒誕生。迪雅歌是最後一個。而他的死亡,就意味著全人類離死亡,更近一步。人類,首次面臨作為一個物種整體的死亡危機。歷史終結。未來沒有未來。
  • 「老鼠烏託邦」,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實驗,或許預示了人類的未來?
    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有一位從事生物研究的專家,通過用老鼠來模擬人類的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驗,而實驗帶來的結果,居然預示了人類的未來? 可是老鼠的預期數量並沒有達標,反而充斥著一種奇怪的現象,仿佛有一張無形的大手,在阻止老鼠繁衍,數量一直維持在150隻左右,在這期間老鼠的行為異常,它們表現得不願意繁殖,不離開自己的領地,一直浪費著時間,等待死亡的降臨。
  • 「老鼠烏託邦」,一個細思極恐的實驗,或許預示了人類的未來?
    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有一位從事生物研究的專家,通過用老鼠來模擬人類的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驗,而實驗帶來的結果,居然預示了人類的未來?可是老鼠的預期數量並沒有達標,反而充斥著一種奇怪的現象,仿佛有一張無形的大手,在阻止老鼠繁衍,數量一直維持在150隻左右,在這期間老鼠的行為異常,它們表現得不願意繁殖,不離開自己的領地,一直浪費著時間,等待死亡的降臨。
  • 老鼠的烏託邦實驗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進行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老鼠烏託邦實驗,或許這個實驗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實驗就是把老鼠放在一個空間有限,但是擁有無限供應水和食物,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也沒有疾病的理想樂園裡,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他將4隻老鼠放入了這個近乎完美的環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