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哪是工作,是在賣命!——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王一成

2021-01-08 央視網
你這哪是工作,是在賣命!——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王一成

原標題:

  新華社杭州12月14日電 題:你這哪是工作,是在賣命!——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王一成

  新華社記者 方問禹、魏一駿、唐弢

  9月15日,杭州殯儀館一號廳,一片肅穆寂靜。絡繹不絕的弔唁者中,有許多從溫嶺、上虞等地趕來的生豬養殖戶,隊伍中不時傳出抑制不住的啜泣聲。

  把他們「弄」哭的人,叫王一成,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9月12日上午10時許,王一成病逝於杭州,年僅60歲。

  王一成,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次出國留學,面對海外優厚的挽留許諾,他為何毅然歸國?

  從事基礎科研將近20年,他為何選擇轉戰生產一線、與病死豬打交道?

  厚德力耕、鼎新致用,數十年如一日,如此優秀的典型,何以逝後才為人知?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王一成平凡而感人的人生。

  王一成(前)帶領學生在基層養豬場考察(資料照片,2013年8月攝)。新華社發

  他是從事近20年基礎科研的「老海歸」,卻選擇走出實驗室,奔赴「生產的主戰場」——

  1999年12月31日夜,兩個千年的交匯點,地球人在歡騰。

  迎著璀璨的煙火,王一成匆忙奔赴杭州下沙一家出現病情的養豬場。診斷、隔離、消毒、轉運,這位臨危受命的現場「總指揮」,一直忙碌到翌日凌晨兩點多鐘。

  此時此刻,家中翹首以盼的父母、愛人和兒子心裡五味雜陳:這千禧夜,還是王一成留學回國後的第一個生日。

  這也是王一成35年科研生涯上的轉折點。

  1982年從浙江農業大學畢業後,王一成就來到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科研生涯前半段,他從事畜禽寄生蟲病和傳染病防治技術的基礎研究。

  浙江省農科院原副院長徐子偉是王一成的老領導,共事30年。1987年初識時,他印象中的王一成是個視野開闊的「時尚青年」,不僅科研上屢屢創新,還在學外語、學開車、學計算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一成先後留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美國阿肯色醫科大學,其「冠狀病毒RNA轉錄機理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兩次在國際頂尖病毒學雜誌上發表。

  當時,國內動物分子生物學研究剛剛起步,王一成留學帶回的技術起到了引領作用。他也是浙江省農科院動物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帶頭人。

  上世紀90年代末,浙江省生豬規模養殖迅速發展,豬病防治成了影響產業發展的頭等大事,然而生產一線的豬病臨床診斷人才奇缺。

  考慮到浙江畜牧業一線形勢,長期從事基礎科研的王一成決定,走出實驗室,奔赴「生產的主戰場」。

  科研圈裡的人都明白,做基礎研究更有機會發文章,更容易出名。

  「這是王一成主動要求的,他絲毫沒有考慮自己個人得失。」浙江省農科院畜牧所所長鮑國連說。

  由此,王一成拿起的「解剖刀」,再也沒放下。

  他對學生們說,基礎研究可以讓國家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點去做,地方農科院更適合為生產服務、為基層服務。人人都做基礎研究,那些不懂技術的農民怎麼辦?

  職業生涯的下半場,王一成大多時間留在了在豬場、實驗室裡。

  近20年來,王一成服務過浙江省1000多家規模養殖場,親手解剖過上萬頭病死豬,化驗標本5萬餘項(次),檢測血清抗體40萬項(次),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動物疫病擴散。

  常年接地氣、聯繫生產的王一成最終「集大成」,成為公認的「浙江豬病防治第一人」。

  他是浙江養豬場的「活地圖」、豬病防疫實驗的「資料庫」,他將國外先進的基因工程疫苗應用到防治豬病上,在抗豬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重組豬幹擾素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主持浙江省重大、重點課題20項,發表論文100多篇,9項成果獲省、部級獎。

  王一成辦公室的書櫃裡,滿滿當當都是與豬病相關的書籍,但也有一本厚厚的《羊病臨床診斷》。

  「豬醫」怎麼研究起羊病?原來,伴隨著浙江養殖業轉型升級,近年浙江不少養羊的農戶也慕名找到王一成。於是,他開始學著給羊看病。

  王一成(右二)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向學生講解幹擾素髮酵實驗(資料照片,2012年5月攝)。 新華社發

  他是熱愛生活的文雅書生,卻一頭扎進病死豬堆,化身養豬戶的「守護神」——

  在浙江廣大養殖戶心中,王老師對他們恩重如山。

  上虞養豬戶阮張峰淚流滿面:到最後,還是沒法報答王老師。

  2004年,阮張峰的父親突然離世,20來歲的他毫無準備地接過了養殖場,以及600多萬元的銀行債務。雪上加霜的是,那年養殖場暴發疫病,每天病死的豬比賣掉的還多。

  幾近絕望之際,素不相識的王一成伸出了援手。那陣子,王一成每周都會趕來看診。最終,初出茅廬的阮張峰挺了過來,如今他的養殖場生豬存欄2萬多頭,年產值6000多萬元。

  「10多年了,他從未收過我一分錢診療費,甚至連一頓像樣的飯都沒在我這裡吃過。」阮張峰說,王老師每次來都避開飯點,若是正巧趕上,也會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吃好了再來,直奔豬場。

  腦海中您的儒雅笑容依然清晰,耳邊迴響的是您對養殖戶優雅的評語……接受採訪時,海鹽縣畜牧局副局長李海虹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她說,基層養殖戶喜歡王老師,因為他在基層最管用。

  受訪者口中,王一成幾乎是個「鐵人」「完人」。

  同事們說,王一成每天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走,十幾年如一日;學生們說,王老師事必躬親,一絲不苟;養殖戶說,只要有困難,王老師有求必應、風雨無阻。

  2014年的一個夏日,王一成在實驗室的椅子上睡著了。「鐵人」也扛不住了?詫異之餘,同事袁秀芳悄悄帶上了實驗室的門。

  袁秀芳不知道的是,王一成的身體已經超負荷4個月:因為90歲的老父親病重,他連續4個多月在醫院陪夜,白天照常工作。就在前一天,他一早驅車到近300公裡外的江山市處理疫情,解剖了10來頭病死豬,當天又開車回到杭州、繼續陪夜。

  另一次,王一成在單位下班後,又開車去了蕭山一家豬場出診,深夜回到家後,衣服竟然全溼透了。原來,因為下大雨看不清,王一成錯把水塘當路面,把車開進了水塘裡。

  面對痛哭的愛人,王一成卻顧左右而言他,說車子送去保養一下就好了……

  老母親曾抱怨:你怎麼每天都這麼忙,你這哪是工作,是在賣命!王一成回答說,科研上要做出成績,必須這樣拼。

  事實上,一心撲在工作上、與病死豬打交道十幾年的王一成,也曾是一個精緻體面、熱愛生活的文雅書生。

  留學期間,王一成拍下很多照片。雪梨歌劇院、墨爾本動物園,一望無際的高速公路,街頭演奏的樂隊……照片背面,他用英語記錄了時間、地點,斜體英文如同照片上的人一般優雅。

  王一成愛人說,家裡並不是沒有好的襯衫,但他覺得穿得過於講究,豬農和他會有距離感,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普通的衣著,生活雖然很簡單,但他一直很享受這樣的簡單。

  「很多養殖場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一頭豬很有可能就是一戶家庭一年的生活費用……」在王一成病重住院期間和遺體告別時,通過與養殖戶的接觸,愛人才對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這是王一成生前手寫的研究筆記(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他是隱藏最深的典型,深藏功與名,甘做「幕後英雄」——

  數十年來,王一成「私車公用」,驅車60多萬公裡,從不報銷過路費、汽油費;給養殖戶服務,他個人加班加點、風塵僕僕,卻堅持免費出診;課題組內分配獎金,他堅持只拿平均數。

  只憑「冠狀病毒RNA轉錄機理的研究」這一成果,王一成拿到博士學位毫無問題,但他說:「我要那個幹嘛?」

  鮑國連說,王一成不僅淡泊名利,還將技術、經驗傳授給同行,讓這項技術應用到家禽、兔、牛等疾病檢測。每個星期,他都與實驗室課題組人員開例會,傳播分子生物學技術,讓隊伍和學術思想後繼有人。

  數十載厚德力耕、鼎新致用,如此優秀的典型人物王一成,為何待到逝去才為人所知?

  作為老領導,徐子偉也深感內疚。

  事實上,王一成是畜牧所的老先進,但每次院所推薦他,他都再三推辭。

  「評先進時,王老師從來都是推辭。」浙江省農科院畜牧所黨支部書記呂玉麗說,王一成是評委會成員,組織上想瞞著給他評都不行。

  單位做「微黨課」,學生李軍星講的是「身邊的好黨員王一成」,但使用的照片,都是王老師做實驗、擦拭儀器、修理設備時偷拍下的背影。

  這位幕後英雄,是要徹底深藏功與名,直至生命盡頭。

  2016年5月,在被確診患有胃癌後的一個月裡,知道病情的只有當事醫生和他自己。

  那一個月裡,他寫完了所有在研課題的結題報告,把實驗室裡正在進行的實驗數據做了記錄,把未盡事宜交待給課題組的成員,給一直做技術指導的養殖戶制定好後續的方案……直到病情惡化到無法吃飯,他才向單位請假,告知家人。

  今年8月28日,浙江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湯勇去醫院探望,王一成愛人講述的一件事,讓他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為擔心術後許多人來探望、影響工作,王一成竟然懇請妻子,在醫院開一張死亡證明。

  這是王一成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辦公室內的工作照(資料照片,2012年6月攝)。新華社發

  他是純粹的科技工作者,飽含赤子之心,用生命詮釋家國情懷——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阿肯色醫學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國,並給他家人辦理了3年籤證予以挽留。

  「我們也擔心他不回來,但他人還在美國,就託愛人帶話:把崗位留好,等我回來。」徐子偉回憶說。

  「記得我在美國探親時曾問過,你是否有過動搖,因為當時美國的實驗室條件超好。你說:從個人的角度,美國這邊是生物科技的頂端,實驗室條件好起點高,很容易出成果,但是我時刻想著我是中國人,我們國家的生物科技當時離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作為國家培養的科技工作者我很著急。」王一成愛人回憶起與丈夫的這番對話。

  1999年,不講任何條件,王一成學成歸國,靜悄悄地回到了實驗室。2000年5月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王一成愛人回憶說,王一成回國後,用最少的錢建設了浙江省農科院畜牧所一流的實驗室。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王一成激動地匯報:我已經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室,做出了只能在美國才能做的實驗。

  黨員的身份,在王一成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李軍星說,生病期間,王老師就委託學生交黨費。學生們來探望,王一成也會惦記著追問交黨費了沒有。

  「他是海歸,本可留在國外,豪宅名車,錦衣玉食,過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他選擇了回國,因為浙江畜牧人才欠缺;他本可從事基礎研究,寫論文,出專著,成大師,但他選擇了一線,因為豬農需要他;他也可選擇走穴拿紅包、兼職拿顧問費、出診拿藥品回扣先富起來,但他不願玷汙高潔的靈魂,不求索取。」

  湯勇說,王一成把祖國的需要、事業的需要、百姓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他信念堅如磐石、事業重於生命、服務高於一切、名利淡如止水。

  浙江省農科院豬育種室主任徐如海說,王一成無愧於知識分子的稱號,他身有傲骨,給知識分子作出了榜樣。

相關焦點

  • 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
    「科學探索必須有一股鑽研到底的精神」——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他牽頭主持北京市科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等應急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完成抗新冠病毒藥物篩選工作;構建了新冠病毒複製子評價平臺體系,為推進我國疫苗研發和緊急使用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 賞向日葵花海玩「貓貓兔」,省農科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
    今天(10月10日)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公眾開放日,此前農科院聯合小時新聞送福利,就是請讀者10月10日從杭州乘車去位於海寧的楊渡試驗基地賞花、遊園、採摘。(之前報導看這裡:挖番薯摘水果擼兔子,賞花海稻田!
  • 農科院加工所靠青年人翻身 曾是老頭成堆的「火坑」
    農科院加工所靠青年人翻身  年輕化、小規模的研究所為何能主持973項目  「這究竟是個什麼單位,能把我最好的學生招過去?」  28歲的辛鳳姣,博士一畢業,就被中國農科院加工研究所聘為研究員,隨後,她在清華大學的導師、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問了這個問題。
  • 老闆要懂得員工的這七項需求,員工保準死心塌賣命,服服帖帖!
    老闆要懂得員工的這七項需求,員工保準死心塌賣命,服服帖帖!在職場中,老闆和員工既可以是伯樂和千裡馬一樣惺惺相惜的關係,也可能搞成貓和老鼠一般的勢不兩立,互相傷害的關係。無論錢多錢少,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不過現在很多工作的加班程度太高,也是有損安全的,如果一旦過分了,員工還是要以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為主。第三層:歸屬需求。歸屬需要,就是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方面的需要,很多大公司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公司管理人性化,讓員工有家的感覺。第四層:尊重的需要。
  • 18位國內外院士、19名知名科學家受聘山東省農科院「第一所長」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記者 王亞楠 報導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濟南5月26日訊  「聘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李登海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李新海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教授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第一所長』;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張新友院士,印度科學院院士、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拉吉夫·瓦西裡為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 上海師範大學與三省一市農科院共建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
    圖說:中科院院士許智宏致辭  馬亞寧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下午,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四所農科院共建的上海師範大學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揭牌。中科院院士許智宏、陳曉亞、林鴻宣、曹曉風、種康等國內業界專家學者,以及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相關代表參加揭牌儀式。一直以來,上海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在農學和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優勢,聚焦長三角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資源。
  • 新鄉市農科院院長一行來襄陽市農科院交流考察
    11月24日,河南省新鄉市農科院院長閆玉信、副院長劉震宇一行6人來到襄陽市農科院考察交流。 閆玉信院長一行在襄陽市農科院黨委書記李力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市農科院試驗基地、DUS測試中心和生物技術實驗室,參觀了華強勞模工作室和市黨外知識分子實踐創新基地。隨後,雙方進行了座談。院長馮鵬向來賓介紹了我院在科技創新、科研管理、項目經費的爭取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做法。
  • 你見過自帶「外掛」的小番茄嗎?江蘇省農科院一群年輕「碼農」,種...
    住的是溫溼可控的溫室,有私人醫生和星級大廚服務,隨時隨地享受VIP級體檢......這是誰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呢?在由江蘇省農科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打造的「智慧溫室」裡,種出了科技含量滿滿的小番茄。「智慧溫室」全部採用自動化控制,對溫室內溫度、光照、溼度、CO濃度等環境因子能夠實現自動化監測、記錄和調控,為番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 三省一市農科院攜手!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在上師大成立
    中科院院士陳曉亞、林鴻宣、曹曉風、種康等國內業界專家學者,以及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副院長參加揭牌儀式。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陸崢嶸表示,上海師範大學與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以及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四所農科院以共建的方式,共同開展現代農業方面的科學研究與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將對三省一市農業研究的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人才聯合培養、資源優化共享、學科聯合培強、國際開放合作、成果互惠共通、鄉村振興示範等領域都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希望各單位以此為契機,建成長三角農業科學研究體系中的協同創新基地與優秀農業人才培養基地
  • 追記基層幹部塗紅剛:"他一心工作,忘記了自己,透支了生命"
    「他整天就是工作。對家人來說,家裡的大事小情與他無關,他就像個客人,而且還是個不經常上門的貴客。」塗紅剛的妻子王夢琴說。「塗紅剛回家從來都把包放在枕邊睡覺,接電話時也要為了保密而關上房門。其實,家裡人從來不過問他工作上的事。」王夢琴說,「他平常最忙時我都不知道他晚上是什麼時候回的家,早上也是在睡夢裡模模糊糊知道他走了。」
  • 強軍徵途中的無言豐碑——追記總參某部研究員方平
    41歲,1995年7月入伍,總參某部研究員。6次獲得軍隊級成果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工作標兵,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 淚水飛揚,掌聲陣陣。金秋時節,「學習方平精神,矢志強軍興軍」主題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2015年5月25日零時,總參某部研究員方平,因連續高負荷工作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北京犧牲。
  • 家蠶品種獲農科院二等獎
    家蠶品種獲農科院二等獎 2007-06-2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200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獎評審日前揭曉,由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
  • 茶葉質量檢測獲新進展 中國農科院研發10分鐘測茶多酚含量技術
    據團隊首席專家魯成銀研究員介紹 這項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上。
  • 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成立聯合科技...
    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惠介紹了企業的發展歷程,並講述了安惠公司和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一路伴隨和成長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陳國良研究員開展了靈芝、猴頭菇、安絡小皮傘等藥品的研發工作,從起初的提供原料到成為安惠首席科學家開展安惠健康產品的研發設計,使安惠和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 助力鄉村振興 滬高校與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共建長三角現代農業...
    研究院成立後,將以國家糧食安全以及都市農業發展需求為目標,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整合組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技術等最新技術手段,重點攻關作物種質創新、園藝植物遺傳改良、農業生物技術與工程、食品安全與營養等領域,一方面圍繞主要糧食作物、蔬菜作物、園藝作物等開展種質創新應用基礎研究,培育高附加值農作物、蔬菜、花卉新品種;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新優種質資源質量評價、轉化與推廣工作,開發都市綠化植物配置
  •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  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
  • 科研唯利天下,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此後十年,她一直在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工作。1973年7月,她回到母校武漢大學。「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事都認認真真,而且我也非常喜歡做實驗,幾乎到廢寢忘食。」調回武大的張俐娜從不拒絕被分配的工作,無論是做實驗、帶學生,還是校對別人的書稿。
  • 浙江省農科院自製的枇杷膏竟然愁賣 效果好但賣相差了點
    錢報記者來到省農科院食品所請教。12斤梨汁最多熬1斤膏不論梨膏還是枇杷膏,它們都是用水果做的,加工工藝並不複雜,品質好不好關鍵看純度。在省農科院食品所夏其樂副研究員的辦公室裡,有好幾款梨膏產品,都是企業委託專家研發的。
  • 大山深處的思念——追記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中新網梅州1月31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思念  ——追記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葉子  陳華明走了,這位來自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被當地男女老少村民親切對稱為「僑聯大叔」的硬漢,獨自一人在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奮戰了
  • 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 中國農科院發布防控手冊除蟲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王振營表示,「草地貪夜蛾作為一個入侵害蟲,它已經完成了從入侵-定殖到暴發前兩個重要的過程,所以今後幾年草地貪夜蛾將呈重發態勢」。19種作物,草地貪夜蛾不只危害玉米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是玉米型主導的雜交類型,雖然喜食玉米,但在沒有玉米的地方或季節,也會危害小麥、高粱等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