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磁帝系列文章已經寫了三十多篇,我們不僅介紹了磁學的基本概念和知識,也講解了關於燒結釹鐵硼材料的生產與性能,但一直還沒有追根溯源,講講物質磁性的來源,這一期就讓我們就探訪一下磁世界的起點吧~
磁場的產生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種是以運動電流為基礎(電磁感應),另一種是以構成物質基本粒子的自旋為基礎。第一種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電流的磁效應,導線通電後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產生磁場。第二種是物質本身產生的磁場,是我們要今天主要介紹的內容。
世間萬物都有磁性,小到我們身邊的桌、椅,大到宇宙中的行星、太陽無一不具有磁性,不論他們處於什麼狀態(晶態、非晶態、液態與氣態),處於高溫或低溫,處於高壓或低壓,均具有磁性,所不同的是有些物質磁性強,有些物質磁性弱,但可以說沒有磁性的物質是不存在的。
物質根據其在外磁場中表現出的特性可分為五類:順磁性物質,抗磁性物質,鐵磁性物質,亞鐵磁性物質,反鐵磁性物質。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物質都有磁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同物質具有以上不同的特性呢?這要從構成物質的基礎——原子說起。
物質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在原子中,電子因繞原子核運動而具有軌道磁矩;電子因自旋具有自旋磁矩,原子的磁矩主要來源於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這是一切物質磁性的來源。(原子核的磁矩僅是電子磁矩的1/1836.5,因此原子核磁矩一般被忽略)
單一孤立原子的磁矩
磁矩是一個有方向的矢量。原子中電子的自旋方式分為上下兩種,在大多數物質中,具有向上自旋和向下自旋的電子數目一樣多,他們產生的磁矩會相互抵消,整個原子對外沒有磁性。只有少數物質原子內部的電子在不同自旋方向上的數量不一樣,這樣,在自旋相反的電子磁矩相互抵消後,還剩餘一部分電子的自旋磁矩內有被抵消,整個原子具有總的磁矩。單一原子的磁矩取決於原子結構,即電子的排布和數量,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的原子都有自己的磁矩。
晶體中原子的磁矩
上面我們討論的是單一原子的磁矩,但在固體晶體或非晶體中,原子處在晶體結點上,這些原子會受到臨近原子的核電場和電子靜電場的影響,因此晶體中原子的磁矩與單一孤立原子是不同的。例如鐵、鈷、鎳,它們被稱為3d過渡族金屬,在晶體中部分原子的電子會變成相鄰原子的公有化電子,原子的電子結構發生了變化,部分軌道磁矩會被凍結,此時對晶體中原子磁矩做出貢獻的只剩下自旋磁矩,這樣晶體中原子的磁矩就和理論值有了差異。
宏觀物質的磁矩
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了宇宙萬物都是有磁性的,磁性主要是起源於原子磁性。由於不同原子的磁矩不同,導致宏觀物質間原子磁矩間相互作用,原子磁矩在室溫狀態下的排列不同,我們按照宏觀物質的磁性能特徵將他們分為順磁性物質、抗磁性物質、鐵磁性物質、亞鐵磁性物質和反鐵磁性物質,這些特徵包括以下3個。
1、磁化強度M
物質的宏觀磁性是由構成它的原子或分子磁矩所貢獻的,我們將單位體積內材料的總磁矩稱為該材料的磁化強度,用M表示,單位為A/m。
設某一物質的體積為V,它有n個原子,每一個原子的磁矩為μJ,那麼M=μJ1+μJ2+……+μJn , 也就是M= ΣμJ/v。
2、磁化強度的磁化曲線(M~H曲線)
當外磁場為零的時候,原子磁矩可能是混亂排列的,但當我們施加一個不為零的外磁場時,在外磁場的作用下,每一個原子磁矩都可轉向外磁場的方向,此時物質的磁化強度M發生了變化。磁化強度M隨外磁場H的變化而變化的關係曲線稱為磁化曲線,簡寫成M~H磁化曲線。不同物質的磁化曲線也是不同的。
3、磁化率χ
在M~H磁化曲線上,任意一點的M與H的比值我們稱為磁化率,用χ表示。χ=M/H ,其中M的單位為A/m, H的單位也是A/m,所以是相對磁化率,是沒有單位的。
我們用上述原子磁矩的大小和排列方式、M~H磁化曲線的形態,以及磁化率等參量來描述物質的磁性,並對物質進行分類。
順磁性物質
是一種把它們移近磁場時可依磁場方向發生磁化,但很微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出的物質;如果把外加磁場移走,內部的磁場也會歸零,導致其沒有磁性。如鋁、氧氣等。
順磁性物質每一個原子都有磁矩,這使得順磁性物質具有固有原子磁矩;順磁性物質相鄰原子間不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室溫下,原子磁矩是混亂排列的,原子磁矩μJ在任何方向的投影值都是零。當有外磁場H作用時,這類物質的原子磁矩只能沿外磁場方向轉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其磁化強度隨外磁場的增加而緩慢增加。它的磁化率χ>0,數值一般為10-5~10-3。
為了使順磁性物質的原子磁矩完全按照外磁場方向排列,根據粗略估計,這需要外磁場強度為109~1010 A/m, 這是目前人造磁場難以實現的。
抗磁性物質
是磁化率為負值的物質,也就是說磁化後磁場方向與外磁場方向相反。所有的有機化合物都有抗磁性,石墨、鉛、水等都是抗磁性物質。
抗磁性物質的原子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在磁場中的投影都為零,也就是說抗磁性物質沒有淨原子磁矩,但在外磁場的作用下,電子軌道會產生一個感生的附加磁矩,並且這個感生磁矩與外磁場的方向相反,因此出現負磁性。抗磁性物質的磁化強度方向是負的,與外磁場相反,其絕對值隨外磁場的增加而線性提高。
鐵磁性物質
是一種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被磁化後,即使外部磁場消失,依然能保持其磁化的狀態具有磁性的物質,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發現的金屬元素共有83中,其中有4種在室溫以上是鐵磁性元素,它們是鐵、鈷、鎳和釓;在極低溫度下,還有5種元素可以轉變為鐵磁性元素,它們是鋱、鏑、鈥、鉺和銩。
鐵磁性物質中原子具有固有的原子磁矩,部分電子會公有化,相鄰原子自旋磁矩彼此同方向平行排列(又稱為自發磁化)。鐵磁性物質的M~H磁化曲線是非線性的,同時磁化率χ是隨磁場的變化而變化的,鐵磁性物質磁化率χ很大,最高可達105~107。
反鐵磁性物質
不會產生磁場,這種物質比較不常見,新的反鐵磁性物質還在不斷被發現。大多數反鐵磁性物質只存在於低溫狀況,假設溫度超過一定值,通常會變為具有順磁性。例如,鉻、錳等都具有反鐵磁性。
反鐵磁性物質中原子也具有固有的原子磁矩,部分電子會公有化,但相鄰原子磁矩反向排列(又稱為反鐵磁有序)。鐵磁性物質的M~H磁化曲線是線性的,磁化率χ>0,其數值約為10-4~10-5,很小,是一個常數,也就是說反鐵磁性物質在外磁場中磁化時,其原子磁矩隨外磁場變化很小,與順磁性物質相同,屬於弱磁性。反鐵磁磁性物質的磁化率χ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如下圖,Tn被稱為尼爾溫度。
亞鐵磁性物質
宏觀磁性與鐵磁性相同,僅僅是磁化率低一些(磁化率χ為102~105),典型的亞鐵磁性物質如鐵氧體,它們與鐵磁性物質的最顯著區別在於內部磁結構(磁矩排列)的不同。
亞鐵磁物質的原子磁矩不為零,相鄰原子磁矩間彼此存在間接交換作用,或RKKY交換作用,使相鄰亞點陣的原子磁矩反向平行排列,但它們相鄰亞點陣的原子磁矩大小不同(見圖上),這種現象也稱為亞鐵磁有序或亞鐵磁自發磁化。亞鐵磁物質的M~H磁化曲線是非線性的,與鐵磁性物質相似,只是磁化率略低,但仍屬於強磁性。
以上我們從微觀層面了解了物質磁性的來源以及磁矩的物理意義,下一期懂磁帝將從宏觀層面介紹磁性材料的磁矩,包括磁矩與磁通、剩磁等的關係,磁矩如何測量和計算等~
註:本文部分內容引用《燒結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與技術》周壽增,董清飛,高學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