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科研團隊分享納米超材料薄透鏡在 AR-VR 上的潛在應用

2020-12-05 動點科技

(映維網2018 年 04 月 25 日)數個月前,哈佛大學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超透鏡(Meta-Lens)的納米超材料透鏡,其能夠控制不同波長的光線聚焦,從而在輕薄透鏡形態下實現清晰的圖像。映維網也在 1 月份撰寫了《AR-VR 光學新突破,單透鏡控制不同波長光速,哈佛大學研發納米超材料薄透鏡》的一文。日前,研究團隊在 The Conversation 中再次分享了這項技術和對 VR/AR 頭顯的應用。以下是映維網的具體整理。

如果佩戴 VR 頭顯或 AR 頭顯流行日來,硬體廠商將需要思考出令設備變得輕便,同時確保圖像清晰的方式。遺憾的是,這個任務在光學層面面臨著一個關鍵的限制:傳統透鏡是曲面玻璃對象,其會把不同波長的光線聚焦在不同的位置,從而導致模糊的影像。因此,無論是智慧型手機攝像頭還是大型投影儀,它們都會採用多透鏡設置,但這又增加了重量,厚度與複雜度,同時還提高了成本。

我們發現了一種生產完全透明,超級緊湊的透鏡的方法,其能夠合適地將光譜中的不同顏色光線聚焦在同一點。這是由於我們的透鏡包含專門設計的納米結構。我們將其稱之為「超透鏡(meta-lens)」。它具有超緊湊的優勢,同時能夠在更廣泛的光線範圍內提供更高質量的成像,無需多透鏡設置。

1. 彎曲光線

幾個世紀以來,望遠鏡,眼鏡和其他光學設備的大多數透鏡都是通過將玻璃研磨成粗糙的彎曲形狀,然後將其拋光以清晰地彎曲光線。但是,這種透鏡無法在將每種顏色的光線都聚焦在同一點上。

不同顏色或頻率在透鏡中以不同速度傳播是光的基本屬性。它們無法同時達到同一位置,這將導致圖像模糊。

不同頻率的光線在透鏡中的彎曲率與速度並不相同

為了減少這種影響,商業透鏡廠商構建了包含多個獨立透鏡的複雜光學設備,每個透鏡都精確研磨成曲線並進行對齊,從而將波長範圍內的光線都集中在恰當的位置。但最終如此配置將導致巨大,笨重且複雜的透鏡。這影響了 VR 頭顯的舒適性。

2. 納米結構的力量

為了替代這種巨大而昂貴的精密工程產品,我們從毫米厚的普通平板玻璃片入手。在它的上面,我們放置了一層精心設計的矩形納米結構。這種納米結構比玻璃層薄一百萬倍,由二氧化鈦製成,對可見光完全透明。

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的納米結構

根據光線通過超透鏡位置與中心的距離,納米結構將以不同的角度來彎曲光線:距離越遠,彎曲角度越高。這樣將使得所有的光線都聚焦在相同的位置。為了將納米結構固定在玻璃基板上,我們採用了光刻技術,這是一種廣泛用於批量生產計算機晶片的技術。

在 2016 年,我們表明採用納米結構的平板玻璃可以聚焦一種特定的顏色光,其效果就如同傳統的曲面透鏡。但在那項研究中,我們遇到了與曲面玻璃一樣的老大難問題:每種顏色都聚焦在不同的位置。為了令我們的平板透鏡形成高質量的圖像,所有的光線(無論其顏色如何)都必須聚焦在同一點上。

3. 納入所有的顏色

在我們最新的研究中,我們設計了一套更複雜的納米結構,其即便是在平坦表面上也可以做得比傳統的彎曲透鏡更多。納米結構仍然是按照「離中心越遠彎曲角度越高」的方式來彎曲光線,但我們根據啟發進行了一項重要的修改。當光線離開超透鏡後,其必須穿行到離透鏡邊緣更遠,離透鏡中心更近的焦點。

超透鏡可以將所有顏色的光線聚焦在同一點上

要在相同的時間內穿行較長的距離,這一光線的傳輸速度必須更快。所以我們構建了一些可以更快傳輸光線的納米結構,以及一些傳輸速度更慢的納米結構。我們將傳輸速度更快的納米結構放在透鏡邊緣,所以光線通過它們的速度將比中間位置更快。這能有效地幫助來自變焦透鏡邊緣的光線追上中心發出的光線,從而令所有的光線聚焦在一起。

這種方法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修改,從而可以實現具有廣泛屬性的超透鏡,如單純影響特定顏色的能力:定製設計的納米結構可以相對簡單地進行調整,不存在將彎曲玻璃透鏡拋光成高精確規格的限制或複雜性。

設計完成後,可以將超透鏡作為 VR 頭顯或 AR 眼鏡等設備的大規模生產流程中的一部分。它們也可以用於替代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更昂貴的磨砂玻璃攝像頭透鏡,從而減輕可攜式設備的重量,厚度和成本。

數百年來多色聚焦的挑戰可以通過納米結構下的輕薄玻璃解決,這似乎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確實,超透鏡的實現方法可以提供傳統大型多透鏡配置所無法企及的優勢:多種顏色下的清晰圖像。

相關焦點

  • ...新突破,單透鏡控制不同波長光速,哈佛大學研發納米超材料薄透鏡
    (映維網 2018年01月03日)多年來,光學領域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用一種被稱為「metalens」的超材料透鏡來取代笨重的彎曲鏡片:一種使用納米結構聚焦光線的平坦表面。然而,這種技術的一個障礙在於它能夠聚焦的光譜範圍有限。
  • VR年度透鏡排行|更輕,更薄才能滿足用戶需求
    菲涅爾透鏡與普通透鏡的雖然是曲率一致,但其一面刻錄了大小不一的螺紋,再加上光線無法聚焦在一點上,因此曲率也總是不正確的。雖說也有螺紋較少的菲涅爾透鏡,有助於光束集中和提高對比度,但圖像的清晰度就會受損。但相較於菲涅爾透鏡的優勢,這些局限還是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 世界最薄透鏡僅6.3納米厚
    納米砂磨機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  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盧曰瑞說,該透鏡是用二硫化鉬晶體製成,這種晶體可在高溫下保持穩定,是一種潤滑劑和良好的半導體,並能釋放出光子。  盧曰瑞表示,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了在原子層面控制光的傳播,可用於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 華中科技大學徐鳴教授團隊成功研製超輕碳納米抗衝擊材料
    抗衝擊材料用以抵抗緊急突發情況帶來的力學衝擊,在極端環境應用(太空飛行器、極地作業設備等)中尤其重要。美國航天局(NASA)在關於極端環境技術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極端環境應用對耐高溫、耐低溫、耐酸性抗衝擊材料的發展需求。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不忘報國心,助力納米材料科研發展
    如今,納米材料科學的進步能使人們的生活在綠色環保的同時更加絢麗多彩,讓衣食住行更加舒適便捷。 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材料學的研究發展。然而我國的材料製造業與美國相比處於總體上的弱勢地位。 秉著一顆赤子心,2013年,已經取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職務的段鑲鋒決定回國,為祖國的納米材料科學發展盡一份力。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美國物理學家研製出負折射率等離子納米天線
    該研究的領導者、普渡大學布瑞克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納米光子學部門主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教授弗拉基米爾-薩裡切夫表示:「通過大大改變光的相位,我們能顯著改變光的傳播方式,因此,為很多潛在的應用打開了大門。」光的相位是指光波在前進時,光子振動所呈現的交替波形變化。同一種光波通過折射率不同的物質時,相位就會發生變化。
  • 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
    原標題: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 據新華社坎培拉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是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 VR和AR的未來發展
    vr/ar的應用什麼是虛擬實境?虛擬實境技術(vr)是一種能夠創造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使用計算機生成一個模擬環境,它是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三維動態場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能夠沉浸在環境中,什麼是AR?
  • 納米光子顯示器meta-OLED最適用於VR眼鏡
    超高解析度納米光子顯示器meta-OLED最適用於VR眼鏡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已在高解析度,大面積電視以及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手持顯示器中得到廣泛應用。當屏幕離眼睛一定距離時,每英寸的典型像素數約為數百。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傳感、超材料等開闢更廣闊應用前景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人造分子」,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於今日(9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主刊。「人造分子」的想法雖好,但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 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撰稿| 鄭夢潔動態可調諧等離激元在超表面、隧穿電晶體、等離激元納米尺、彩色顯示和色度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潛在的用途。圖2 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材料的納米諧振體的等離激元調控對比為了在實驗上證明利用反常色散材料的優勢,作者利用電子束光刻等微納加工技術在Au和Ag襯底上製作了Ge納米圓盤陣列,中間介質層則為鋁或矽的氧化物。
  • 科技雲:超材料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超材料是一種人工複合材料,它擁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諸如負折射率、逆都卜勒效應以及超解析度成像等超常物理屬性。近年來,超材料在隱身、成像、電子對抗等領域的應用成果不斷湧現,展現出很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 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是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原標題: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是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 新型超材料:可用於太陽能電池和納米光學器件!
    超材料是一項非常熱門且應用範圍極廣的尖端前沿技術,它的應用領域包括:光纖、醫療設備、航空航天、傳感器、基礎設施監控、智能太陽能管理、雷達罩、雷達天線、聲學隱身技術、廢熱利用、太赫茲、微電子、吸波材料、全息技術等。
  •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出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零折射率超材料讓光速在晶片上「無限大」
    最近,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首次設計出一種折射率為零、能整合在晶片上的超材料,光在其中的速度可以達到「無限大」。這一成果為探索零折射率物理學及其在集成光學中的應用打開了大門。  聽起來這好像違反了相對論法則,但實際上沒有。宇宙中沒什麼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但光還有另一種速度,即波峰運動的速度,稱為相速度,這種光速快慢取決於光通過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