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表觀遺傳改變致癌?大規模拓撲學變化抑制腫瘤惡性進展

2020-11-10 BioArt

撰文 | Victoria

責編 | 兮


追溯近百年來的腫瘤病理學發展,病理學家不斷觀察到了癌細胞核形狀、大小、染色質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特徵幫助病理學家確定癌症的分型和分級,對於癌症的治療和預後都非常重要。然而,儘管重要性眾所周知,可是這些形態學變化的分子基礎仍不明確。分子和遺傳學研究已經證明了人類腫瘤中廣泛存在著表觀遺傳的缺陷(例如染色質調節子突變、DNA甲基化改變等)【1】。然而,染色體高級結構在癌症中的命運卻仍然未知。


直腸腺癌是非常常見的上皮腫瘤,儘管結直腸腺癌的研究已陸續發現了不少表觀遺傳學的改變,然而,這些表觀遺傳學的變化與基因組拓撲學有什麼關聯,大家還不清楚。


近日,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以及Broad Institute的Bradley E. BernsteinMartin J. Aryee領導的研究小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題為Large-Scale Topological Changes Restrain Malignant Prog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論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結腸癌和正常結腸的拓撲圖與表觀遺傳學、轉錄和成像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後,發現與傳統觀點「腫瘤相關的表觀基因改變主要是致癌的」相反,腫瘤中的拓撲變化實際上是細胞分裂積累的結果,這些變化不但抑制腫瘤細胞的乾性,而且誘導了抗腫瘤免疫,實際上它可能具有抑癌作用。



為了了解結直腸癌細胞核結構是如何變化的,作者分析了原發性結腸癌、正常結腸和結腸癌細胞系中的基因組拓撲結構、DNA甲基化、染色質修飾以及轉錄因子的變化(圖1)。作者進行了拓撲相關結構域(TAD)及其邊界的探索,發現結腸腫瘤、正常結腸和細胞系的拓撲邊界基本上是保守的,只有一小部分高甲基化腫瘤例外。


圖1. 實驗設計圖


基因組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開放的、轉錄活躍的稱為A區室(A compartment),另一部分封閉的、相對沉默的稱為B區室(B compartment)。儘管正常結腸和腫瘤之間的分區基本一致,但A區室和B區室之間的遠程互作在腫瘤中更為頻繁。作者採用了最前沿的測序Hi-C【2】,結合生信分析、甲基化檢測和成像技術,作者發現在A區室和B區室交界處存在一個重組的中間區室I區(Intermediate compartment),它在細胞核中的空間位置在中間,與常規的A區室和B區室相互作用。在腫瘤中,I區室普遍處於低甲基化,更趨近於B區室(圖2)


那麼這個新發現的I區是否和不同的組蛋白修飾相關呢?作者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腫瘤中,除了其拓撲特徵之外,I區的異染色質狀態、轉錄和甲基化水平都與其他區有所不同。作者用去甲基化試劑5-aza處理結腸癌細胞後發現阻斷低甲基化可能是結腸腫瘤細胞不同區域結構改變的基礎。


隨著細胞分裂的逐步積累,作者發現低甲基化和拓撲結構的差異逐漸顯現,因此,這種拓撲結構的變化可能是細胞分裂積累的結果,並且可能是在細胞增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正常的細胞核中,A、B和I區在空間上是分離的。在腫瘤或衰老細胞中,隨著細胞分裂,區室特異性的表觀遺傳狀態和拓撲變化逐步產生(圖2)


緊接著作者研究了區間重組對轉錄帶來的影響,發現區間的重組會誘導腫瘤種系抗原(CGAs)和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等抗腫瘤免疫有關的變化(圖2),並抑制與Wnt信號、上皮-間質轉化、侵襲和轉移有關的基因。因此,腫瘤中顯著的拓撲改變實際上與腫瘤抑制轉錄程序有關。


圖2. 文章總覽圖


最後,作者還進行了結腸活檢和腫瘤隊列甲基化和表達數據分析,得出了腫瘤中拓撲學變化對腫瘤抑制作用的臨床支持。首先,正常結腸活檢的甲基化情況顯示,年齡相關的B區和I區低甲基化與降低結直腸癌風險相關【3】。第二,結直腸腫瘤隊列的檢查顯示,區室移位的轉錄特徵可以預測患者的預後和轉移的可能性。最後,泛癌分析表明,區室移位和腫瘤抑制作用也可能適用於其他上皮性腫瘤。


作者的結果對結直腸癌基因組拓撲學、甲基化和染色質狀態進行了系統性整合分析,總結起來共三大突破:首先,原發組織的拓撲學數據揭示了一個結構上與經典的A區室和B區室截然不同的中間區I區。其次,通過比較腫瘤和正常結腸,發現B和I室的空間劃分、核定位和表觀遺傳狀態都發生了廣泛的變化。第三,這些區域性改變與降低癌症風險和改善預後相關的腫瘤抑制表達程序相關。通常地,腫瘤相關的表觀遺傳改變通常被認為是致癌的,但本文中,作者的發現表明,腫瘤中的這些拓撲變化實際上抑制了腫瘤的惡性進展。未來對這些普遍存在的結構變化及其在癌症和衰老中的功能研究將會為疾病的早期發現、患者分層和治療幹預提供新的策略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30


製版人:琪醬



參考文獻



1. Baylin, S.B., and Jones, P.A. (2016). Epi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ancer.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8, a019505

2. Rao, S.S.P., Huntley, M.H., Durand, N.C., Stamenova, E.K., Bochkov,I.D., Robinson, J.T., Sanborn, A.L., Machol, I., Omer, A.D., Lander, E.S., andAiden, E.L. (2014). A 3D map of the human genome at kilobase resolution revealsprinciples of chromatin looping. Cell 159, 1665–1680.

3. Wang, T., Maden, S.K., Luebeck, G.E., Li, C.I., Newcomb, P.A., Ulrich,C.M., Joo, J.E., Buchanan, D.D., Milne, R.L., Southey, M.C., et al. (2020).Dysfunctional epigenetic aging of the normal col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Clin.Epigenetics. 12, 5.

相關焦點

  • 大規模拓撲變化抑制結直腸癌惡性進展
    大規模拓撲變化抑制結直腸癌惡性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6 13:36:38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Bradley E. Bernstein、Martin J.
  • Cancer Cell:表觀遺傳的腫瘤異質性
    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廣泛參與了細胞對基因表達的控制,在細胞生長、細胞分化、細胞增殖和疾病狀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此不少科學家都展開了表觀遺傳與癌症發生發展的研究。
  • Cell Dis:線粒體與核內基因交流 藉助表觀遺傳途徑促進腫瘤進展
    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參與該機制的一種蛋白能夠響應線粒體氧化或代謝應激,進而影響表觀遺傳過程。利用化合物阻斷這種相互作用,就可以降低癌基因的表達。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TCGA是鑑定基因組變異、改變轉錄網絡和癌症亞型的寶貴資源。儘管如此,這些腫瘤的基因調控結構主要是通過間接手段推斷出來的,很少有對這些問題的直接研究手段。此外,這些調控相互作用為已知的與癌症易感性相關的遺傳風險位點提供了信息,為許多癌症相關基因變體指定了生化機制和目標基因。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結合突變譜分析,可以發現與基因表達改變相關的與癌症相關的非編碼突變。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綜述:基於表觀遺傳學的抗腫瘤藥物
    染色質 隨著對成千上萬癌症基因組的測序,以及在幾乎每個表觀遺傳調節因子中都發現突變,我們逐步了解了染色質及其在腫瘤發生中的複雜作用。然而,突變本身並不一定會產生功能上的結果,也並不保證能成為表觀遺傳治療靶點。修飾蛋白突變可產生致癌驅動因子或破壞腫瘤抑制因子,也可能是無關鍵作用的乘客突變。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突變被證實在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圖2)。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遺傳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發生。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重要的是,克隆的體細胞突變沒有進展,甚至沒有退化,與癌症的復發驅動因素重疊。這些數據表明,僅遺傳機制可能不足以驅動腫瘤向著惡性程度發生轉化。隨著惡性腫瘤細胞種群數量的增長,細胞基因組在遺傳水平會進一步多樣化,從而使腫瘤發生進展和轉移,並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然而,大量研究證實並不是所有腫瘤進展、轉移及耐藥都與遺傳驅動因素有關,所以這表明癌症進展有大量的非遺傳因素參與。
  • Nat Comm | 致癌基因具有獨特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模式
    基因突變與表觀修飾變化會導致腫瘤的發生。目前,大多數已知的腫瘤驅動基因都是通過獲得功能的基因突變所識別的,但是對其表觀特徵的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也是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基因轉錄調控依賴於組蛋白上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表觀組蛋白修飾可以分為表觀抑制修飾(H3K27me3等)和表觀激活修飾(H3K4me3等)。
  • 表觀遺傳學藥物是繼免疫之後下一屆抗腫瘤藥物之星嗎?
    這種蛋白缺失會導致EZH2相關性致癌。EZH2是一種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如被異常激活,將導致控制細胞增殖的基因失調,從而可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多種實體瘤細胞的無限制迅速生長。Tazemetostat是一種口服、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EZH2抑制劑。該藥物可通過抑制EZH2酶活性而發揮抗腫瘤作用,屬於表觀遺傳學藥物。
  • Nat Comm|趙東宇等發現致癌基因具有獨特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模式
    腫瘤基因的精準識別目前依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基因突變與表觀修飾變化會導致腫瘤的發生。目前,大多數已知的腫瘤驅動基因都是通過獲得功能的基因突變所識別的,但是對其表觀特徵的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也是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基因轉錄調控依賴於組蛋白上的表觀遺傳學修飾。
  • 【經典回顧】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1.對於致癌突變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導治療?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時間,來了解可導致細胞分裂失控的精確基因突變。現在癌症患者可以通過自己腫瘤的基因測序,來確定他們疾病的遺傳根源,我們已經靶定了其中許多遺傳學改變,但我們仍然還沒有獲得絕大部分的基因組數據。
  • 中科院、北大Cell Research發布癌症表觀遺傳重要發現
    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C)被加上一個甲基而形成甲基胞嘧啶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甲基化與癌症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DNA的甲基化改變包括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和低甲基化(hypomethylation)兩種狀態。一般來說,基因啟動子區的DNA高甲基化意味著基因的沉默,而低甲基化意味著基因激活。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epigenetic marks),表觀遺傳標記是DNA或組蛋白上的化學標記,其能幫助控制細胞中基因的表達,從本質上來將,其能夠編程細胞做什麼及不做什麼,此前研究表明,癌症部分是由細胞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所驅動,但研究人員卻很少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致癌基因突變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 Fat1缺失促進腫瘤惡性進展
    Fat1缺失促進腫瘤惡性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0:40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Cdric Blanpain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研究發現不同表觀修飾的相互作用加速MLL白血病進展
    MLL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 MLL)是一類攜帶MLL基因重排的惡性血液腫瘤,病人具有完全緩解率低近日,該研究組與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剛研究組合作,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組蛋白表觀修飾相互作用,調控基因表達並加速MLL白血病進展的全新機制。相關成果以SETD2-mediated crosstalk between H3K36me3 and H3K79me2 in MLL-rearranged leukemia為題,在線發表在Leukemia上。
  • 球芽甘藍+綠茶多酚——可將惡性乳腺癌腫瘤轉化為良性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UAB藝術和科學學院的生物學教授Trygve Tollefsbo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表觀遺傳學——研究生物機制的科學,可控制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據悉研究者可通過表觀遺產學識別和改變人類在致命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的方式,包括乳腺癌。
  •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在類器官或3D癌症文化中進行了首次大規模表觀遺傳學表徵,並將數據提供給研究團體,以促進有關腫瘤發展和進展的新發現。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由Eduard Batlle Lab IRB Barcelona拍攝的類器官圖像通常,有希望的癌症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應用於患者時會失敗。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口腔鱗狀細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第六大的常見惡性腫瘤。目前研究證實,口腔癌的發生涉及眾多基因表達的改變,導致細胞內分子代謝紊亂、信號通路傳導異常、細胞結構或生理功能改變等問題。最終導致細胞異常增殖並形成惡性腫瘤。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近日,同濟大學高紹榮教授團隊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特邀綜述「Insights into epigenetic patterns in mammalian early embryos」,詳細總結了近年來利用微量組學的方法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重塑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谷 君 說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裡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