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0餘年終於被確認!《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

2021-01-15 網易

2021-01-10 12:53:10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線性α-烯烴需求旺盛

  線性α-烯烴(LAOs)是指碳原子數在6以上、乙烯基官能團位於鏈端的一類長碳鏈烯烴,主要是指1-己烯和1-辛烯,大量用作乙烯聚合的共聚單體,可以生產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等含有短支鏈的高附加值聚乙烯材料,在食品包裝、塗料、玩具、管道等領域應用廣泛。據報導,2012年全球LAOs產量為350萬噸,以每年3.3%的速度遞增,到2025年全球LAOs產值將達到115億美元。

  最早,人們採用老祖宗留下來的齊格勒工藝通過乙烯低聚來生產偶數碳的LAOs,這種工藝本就是用來合成大分子量聚乙烯的,現在非要用它來製備只有數個碳原子的LAOs,實在是勉為其難。雖然經過各種改造,也難免會在低聚過程中生成高聚合度的聚乙烯產物,嚴重影響了工藝的連續生產。

  隨後,人們就開發出了乙烯選擇性齊聚工藝,才真正實現了「所想既得所」的目的,想讓幾個乙烯分子聚合都可以,成為1-己烯和1-辛烯的主要生產工藝。要想讓乙烯「聽話」地進行選擇性齊聚,最大的秘密肯定在於所採用的催化劑,該工藝採用過渡金屬鉻催化劑,具有活性高、選擇性好的優點。

  選擇性齊聚機理研究是硬傷

  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非常複雜,研究者根據聚合動力學以及氘同位素標記技術推測了一個金屬環化三聚體機理:(i)兩個乙烯分子的η 2配位;(ii)氧化偶聯生成金屬環戊烷;(iii)插入另一個乙烯分子形成更大的金屬環;(iv)H-位移或β-氫化物消除以及還原消除,生成LAOs,如圖1所示。


  圖1. 假設的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

  在這個被廣泛接受的機理研究中,人們實驗發現了很多中間產物,如鉻(I)-乙烯絡合物、五元和七元鉻(III)金屬環絡合物,但是最最關鍵的鉻(I)-雙乙烯絡合物始終在實驗中沒有發現,只能停留在研究人員的猜測中,這也成為了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研究中最大的遺憾。

  彌補最大的遺憾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B.E.Bode教授課題組以Et 6Al 2活化的[Cr(CO) 4(PNP)] [Al(OC(CF 3) 3) 4]為催化體系,利用電子順磁共振技術(EPR)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鉻(I)-雙乙烯絡合物的存在,證實其組成為[Cr(C2H4)2(CO)2(PNP)]+,彌補了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研究中最大的遺憾,這對於進一步推動乙烯選擇性齊聚工藝的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EPR中發現蛛絲馬跡


  圖2. 鉻(I)-雙乙烯絡合物的形成機理。

  為了研究乙烯選擇性齊聚過程中形成的關鍵中間產物:鉻(I)-雙乙烯絡合物,研究者以[Cr(CO) 4(PNP)] [Al(OC(CF 3) 3) 4]為預催化劑,在273 K的Ar氣氛中加入5倍當量的Et 6Al 2,在295 K下利用EPR每隔1分鐘對產生的各類中間產物進行實時監控,一共持續了16小時。


  圖3. EPR光譜中三種不同中間產物隨時間的變化。

  

  研究者發現反應開始的幾分鐘內,EPR譜中就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疊加信號。其中兩個信號可以歸屬為文獻中已經報導的A和CrI-雙亞芳基絡合物(CrI-bisarene),在30分鐘時,研究者發現了一個具有中等g因子的絡合物,在之前的文獻中沒有報導過。雖然與D絡合物的g因子類似,但是其31P耦合常數較小,而且存在一個超精細耦合(Aiso=8.2 MHz),這些都是D不會出現的耦合模式,所以這種絡合物不是D,研究者把它標記為X物種,並懷疑是傳說中的鉻(I)-雙乙烯絡合物。

  終於證實鉻(I)-雙乙烯絡合物


  圖4. X物質的連續波(CW)EPR譜圖。

  為了證實標記為X的物質就是出傳說中的鉻(I)-雙乙烯絡合物,研究者在相同實驗條件下,通入乙烯氣體(1 bar),對實驗過程進行EPR監控,在2~3分鐘的時間內就觀察到了X的信號,但是強度更高。在將兩個乙烯氣體中的氫原子替換成氘後,研究者進行了EPR模擬,發現可以重現實驗譜圖。一開始研究者推測X可能是d 8(氘代)金屬環戊烷,但是在這個結構中α和β質子並不相同,在超精細耦合結構方面會有所差異,更重要的是氧化環化後鉻從1價變為3價,不會有雙重基態,因此就排除了X是d 8金屬環戊烷的可能。最終,研究者認為X是與兩個乙烯分子結合的Cr/PNP絡合物,也就是傳說中的鉻(I)-雙乙烯絡合物。通過質譜分析,研究者還在產物中發現了1-己烯和1-辛烯,說明這個中間體具有很強的催化LAOs的能力。

  刨根問底繼續研究

  在得到了X為雙乙烯絡合物後,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絡合物的完整結構,研究者通過 13C標記結合質譜和紅外分析,發現X中最初含有4個羰基配體,在被乙烯活化後,其中的2個羰基被2個乙烯分子取代。因此,研究者最終不僅確認X就是鉻(I)-雙乙烯絡合物,還確定其結構為[Cr(C 2H 4) 2(CO) 2(PNP)] +。這個絡合物存在順反異構,研究者又根據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發現順式和反式異構體在能量上相差84 kJ/mol,所以反式絡合物更穩定。

  小結

  為了證實烯烴選擇性齊聚機理中鉻(I)-雙乙烯絡合物真的存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B.E.Bode教授課題組通過同位素標記結合EPR技術發現了一種至今未有文獻報導的X結構,在排除了D絡合物以及d 8金屬環戊烷的可能性後,研究者最終認定X結構為傳說中的鉻(I)-雙乙烯絡合物,並進一步確定其完整結構為反式的[Cr(C 2H 4) 2(CO) 2(PNP)] +。這一研究不僅加上了烯烴選擇性齊聚金屬環化機理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更重要的是必將推動烯烴選擇性齊聚製備LAOs的工業化應用。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1/eabd7057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重大突破!
    選擇性齊聚機理研究是硬傷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非常複雜,研究者根據聚合動力學以及氘同位素標記技術推測了一個金屬環化三聚體機理:(i)兩個乙烯分子的η2配位;(ii)氧化偶聯生成金屬環戊烷;(iii)插入另一個乙烯分子形成更大的金屬環;(iv)H-位移或β-氫化物消除以及還原消除,生成LAOs,如圖1所示。圖1. 假設的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
  • 每日資訊丨Science:挑戰教科書,「奇葩」化學鍵既像氫鍵又像共價鍵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Andrei Tokmakoff課題組與埃默裡大學化學系Joel Bowman課題組合作,利用飛秒雷射二維紅外光譜(2D IR)結合高精度振動自洽場/組態相互作用方法(VSCF/VCI),研究了一種「交叉體系」二氟陰離子 [F-H-F]-在水溶液中的振動光譜,成功揭示了短強氫鍵(short strong H-bond)極為特殊的振動光譜與勢能面性質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甲烷化學的研究一直被認為是「催化的聖杯」,甲烷的催化轉化反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浙大Science發文:乙烯乙炔分離技術獲重大進展
    :採用雜化多孔材料分離乙炔和乙烯,可兼具高分離選擇性與高吸附容量。        近年來,隨著天然氣、頁巖氣和乙烯等氣體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研發高效節能的氣體分離技術就越迫切。但是,氣體分離過程中普遍存在選擇性和容量難以兼具的現象(trade-off效應)。選擇性好的材料,往往吸附的容量不高;吸附容量高的,又在選擇性上差強人意。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最近,已通過實驗表徵了固定在Zr-NU-1000和Hf-MOF-808上的氧化釩(VOx)催化劑,並且它們對於將苯甲醇選擇性氧化為苯甲醛具有活性。在這裡,作者報告通過採用密度泛函理論對這些摻入VOx的MOF催化劑(V-MOF)進行詳細的計算研究。基於VOx附著的模式,探索了各種結構,並報導了它們的相對穩定性和IR光譜特徵。研究了選擇性氧化反應的機理。
  • 韓國:明確二氧化碳還原乙烯機理
    科技日報首爾11月17日電 (記者邰舉)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清潔能源研究中心日前表示,該中心與韓國淑明女子大學化工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進一步明確了二氧化碳還原為乙烯的化學反應機理。這一研究成果將為新一代碳資源化技術的研發提供幫助。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氫氧化物的結合對活性有影響,但被吸附的氫氧化物在反應機理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在這裡,我們通過選擇性地鉑在單晶的臺階上修飾其他金屬原子,表明鹼性氫的析出率與氫氧化物結合強度呈火山型關係。我們發現,在臺階邊緣修飾了Ru的Pt對析氫反應(HER)的活性是裸Pt臺階的65倍。對電化學水解離的模擬表明,活化能與OH*吸附強度相關,即使吸附的氫氧化物不是產物,模擬的火山曲線與實驗曲線吻合。
  • 硫酸根修飾策略實現乙烷氧化脫氫~100%乙烯選擇性
    相比於傳統的蒸汽裂解,乙烷氧化脫氫制乙烯具有反應溫度較低、耗能較低、無催化劑積碳等優勢,然而該過程存在乙烯過度氧化導致選擇性較低的難題。將一些弱氧化劑如N2O或CO2與乙烷氧化脫氫相結合,既有利於生成乙烯,也有利於降低環境汙染問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NiO基催化劑在乙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研究較多。
  • 鄧德會Angew:一氧化碳電還原高選擇性製備乙烯
    【研究背景】乙烯(C2H4)是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由石腦油原料在800–900℃通過蒸汽裂解產生。多年來,在高溫高壓下由費-託合成(FTS)製備C2-C4烯烴引起了很多關注。然而,除了苛刻的反應條件和消耗氫資源外,FTS工藝的產物還受Anderson-Schulz-Flory(ASF)分布所限,導致C2碳氫化合物(乙烯和乙烷)的選擇性最多只能達到30%,而且產物需要進一步分離才能得到高純度的乙烯。此外,在FTS生成烯烴的產物中,CO2的選擇性仍然高達30-50%,這將導致不必要的碳排放和碳損失。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原文圖3:氟調變石墨烯生長的機理。氟的添加使得甲烷分解過程從吸熱反應變成放熱反應,從而能壘變低。小編瞎評:甲烷的催化活化中能否也來點氟氣,是否也有此奇效?
  • 【創新前沿】《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乙炔選擇性加氫...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我校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登上《Science》子刊
    研究成果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Zhongqiang Zhang課題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機制,該機制在使用孔徑為2-4納米的旋轉納米多孔石墨烯膜時打破了滲透率-選擇性的權衡。結果表明,即使孔徑大於水合離子的孔徑,旋轉膜仍具有幾乎100%的脫鹽性,並且旋轉膜的液/石墨烯界面處的表面滑移可實現同時的超選擇性和空前的高滲透性。作者提出了「時間選擇性」的新概念,以將非常規選擇性歸因於離子通過孔的滲透時間與離子在孔中滑動所需的旁路時間之間的時間差。新發現的時間選擇性克服了孔徑帶來的限制,並在設計高性能膜材料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論。
  • 韓國:明確二氧化碳還原乙烯機理_科技_中國西藏網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清潔能源研究中心日前表示,該中心與韓國淑明女子大學化工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進一步明確了二氧化碳還原為乙烯的化學反應機理。這一研究成果將為新一代碳資源化技術的研發提供幫助。
  • 丙烯三聚四聚國產化:破局催化劑選擇性
    固體磷酸催化劑:齊聚物選擇性低固體磷酸類催化劑一般以硅藻土、矽酸鋁或矽溶膠為載體,通過共混法或浸漬法負載一定量的磷酸後,高溫煅燒得到具備一定酸量的固體磷酸催化劑。該類催化劑的反應機理為,丙烯原料首先在酸作用下裂解生成正碳離子,然後單分子再與碳正離子結合實現鏈增長,最後經質子轉移完成鏈終止。
  • Sargent最新 Nature Catalysis:電氧化乙烯高選擇性製備乙二醇
    當前通過中間體環氧乙烷,由乙烯生產乙二醇的過程分為兩步,每生產一噸乙二醇就會產生約1.6噸二氧化碳。而電化學方法可提供由乙烯直接製備乙二醇的一步法,這可以避免與中間體的加工和純化相關步驟所帶來的的成本增加。同樣,由於它是陽極氧化反應,因此該過程可以與CO2或水還原反應結合在一起,同時分別生成烴或氫。
  • 【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