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公司會倒下一大批?

2020-11-23 虎嗅APP



隨著今年7月華大基因上市,讓許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也隨之迅速進入到大眾視野,似乎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春天即將到來,然而事實可能並不是如此。


「據我了解,市面上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堪憂。」一位基因行業資深人對GPLP君坦言,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讓他看不懂。為何他會有如此判斷?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到底怎麼了?

 

不能解決痛點的生物高科技


一大批消費級基因創業者繞開艱深的醫療科研領域,把方向瞄準消費級娛樂市場,開發出了一系列童話般的基因檢測產品:檢測酒量、檢測唱歌跑調、基因檢測天賦、基因檢測抗霧霾、檢測情商、檢測二胎智商、檢測早戀、檢測網癮、祖源檢測等,然後通過互聯方式進行營銷推廣。


GPLP君搜索電商渠道上基因檢測相關的服務商,發現其成交量十分慘澹:最多的月成交量也就幾十單,而大多服務商月成交量只有零星的幾單,甚至有些月成交量為0。

 

為什麼剛剛興起的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開局竟是如此慘澹?


「不能和用戶建立長期聯繫,挖掘用戶存在的真正問題,這是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遇到的又一大弊端。對於用戶來說,消費模式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難產生粘性。此類單純提供娛樂加科普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自然不景氣。」一位基因檢測領域的創業者說。


不僅市場空間有限,實際上單純做基因檢測本身也很難掙錢。


「一個基因收集盒子成本幾十元,運費幾十元,再加幾百元的檢測、人工成本。如果收費幾百元,盈利空間十分有限,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模式。」該創業者說。


多位基因檢測行業專家也表示,這些早期消費級市場的基因檢測產品要想實現大規模盈利,僅靠售賣檢測產品這一條路非常艱難,最後只能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比如基因檢測不採用外包,建立獨立的實驗室,但是早期依舊成本高昂,企業難以為生。

 

基因+模式能否成功?


或許是受網際網路+的啟發,GPLP君了解到,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也開始講故事——基因+,只要能和基因扯上關係,都成了這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比如,保健、美容、醫療,甚至是社交、旅遊、教育等等,讓「傳統產業」藉助基因檢測進行升級換代,仿佛一加上基因檢測就是高科技。


然而,這種模式背後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科學性實在令人懷疑。以應用最廣泛的醫療保健為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是通過基因檢測到用戶可能存在的諸多疾病問題,然後基因檢測公司針對性給出相應解決方案。但是,第一步基因檢測統計患有該某種疾病概率就很有問題。


「檢測者患有某項疾病的概率是根據統計學統計出來的,」一位生物學方面的專家告訴GPLP君,簡單來說,比如研究癌症和人體基因的關係時,首先通過統計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數據,然後進行比對,篩選出相似的基因,即選定為可能致癌的基因。


然而,現實情況是致癌的相關因素有很多,目前人們還無法完全詳盡了解。檢測者患癌症概率統計數據是通過以往不斷累積數據統計的結果。而隨著癌症統計樣本數量不斷增加,進而發現更多相似基因位點,患有癌症的概率統計也會發生變化。


目前,市面上消費級基因檢測有兩種測序方式:一類是對基因上部分位點進行檢測,另外一種是對全部位點進行檢測,即全基因組檢測。GPLP君發現,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大多採用價格在千元左右的部分基因位點檢測,基因檢測位點越多,往往意味著價格也越高。

 


前者只是檢測部分基因位點,患有某項疾病的概率統計結果的準確度自然要打一個問號;而後者全基因組檢測也是充滿疑問,因為目前對於全基因組檢測,有多少基因位點檢測數據可以作為有效數據利用還不得而知。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全基因組檢測比作全宇宙,人們目前只認識了太陽系。」那位生物學專家還表示,人類患有某種疾病還和環境因素有關,比如肺癌的患病就和大氣汙染程度有很強的關聯性。


另外,當患有某種疾病的檢測結果靠數據、靠統計逼近真實情況時,優質的資料庫變得非常重要。但對於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來說,缺乏優質的資料庫是普遍現象。


「目前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公司很難獲取優質的、最新的資料庫,他們擁有的大多是舊有資料庫,所以很難獲取相對準確患病概率統計數據。」一位基因檢測行業人士說道。


事實上,此前就有部分專家表示,實際上醫學界對消費級基因測序並不認可,不僅這個問題在中國存在,美國也同樣存在。此前,23andMe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允許其通過自家 DNA 檢測設備向美國客戶透露其基因是否潛藏著10種疾病狀況的風險時,美國人類醫學遺傳學會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以天賦基因為例,很多檢測產品中提到孩子可能有某一方面天賦,但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個醫學遺傳學科研結果,能夠去證明什麼樣的基因位點會使得孩子在某方面更有天賦。


第一步基因檢測的統計概率存在問題,而隨後的基因+「傳統行業」自然也打著生物高科技的旗號,利用用戶對生物高科技的信息不對稱來謀利。當用戶一旦深入了解後,或許就像眼下的莎普愛思一樣,面臨的不僅是商業道德問題,還有商業模式的崩塌。這也從正面解釋了,缺乏科學性依據,無法幫助用戶解決真正痛點,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難以火熱的根本原因。

 

數據會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嗎?


如果有了優質的數據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就能夠火起來嗎?


這是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甚至包括基因檢測行業創業者的想法。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基因檢測過程中的數據積累,認為這是又一條可行的變現道路。所以現在很多的基因檢測公司呼聲最高的是,把基因檢測數據售賣給藥廠、保險公司。但是仔細推敲一下,通過上述兩種方式變現,或許是理想大於實際。


以華大基因為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銷售收入,主要由四大產品系列構成:生育健康類服務9.29億,佔54%;基礎科研類服務3.29億,佔19%;複雜疾病類服務3.83億,佔22%;藥物研發類服務0.59億,佔4%;其他收入1061萬,不足1%。

 


這跟中國的醫療市場緊密相關——從醫療市場來講,中國的藥物研發空間十分有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統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發達國家有433種創新藥上市,只有100多種在中國上市。根據藥渡數據索引,自2001年到2016年,CFDA共批准上市一類化學藥13個、生物藥16個。國人吃的藥都是絕大部分都是仿製藥,一些知名藥廠生產的藥也是大都是仿製藥,比如修正藥業、仁和集團等。


另外,從數據價值上來說,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數據價值也是十分有限。目前,利用基因數據提供製藥的方向主要是靶向藥,即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


「在國內,真正研究靶向藥的製藥廠或許也就幾家吧。」一位製藥行業的人士表示,藥廠真的需要針對靶向藥的相關基因數據,他們會找一些大型醫院或是疾病研究機構,他們的數據更有價值。


GPLP君在前面提到,某個基因和疾病的相關性是通過統計學完成的,但是目前的絕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並不掌握C端患病用戶的實際情況,即使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獲得大量數據,對於製藥公司而言指導性有限。


所以,華大基因的基因數據尚且如此,目前藥物研發銷售收入也只有不到6000萬。可以想像,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數據對於藥廠來說,價值還未體現出來。


最後一個變現渠道是,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還可以和保險公司合作。確實,基因大數據可以輔助預測疾病發生的情況,幫助商業健康險公司幹預參保人的行為,降低其患病風險,提高保險控制效率,降低賠付率。但是真正的問題還是,現在基因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比照資料庫的數據量也遠未達到具有準確參考價值的程度。


當然實際過程中,是否是忽悠,保險公司不管,能夠找到一種新的方式拓展業務還是很樂意的。而對於基因檢測公司來說,在獲得收益的同時,還能獲得海量的基因檢測數據平臺。不過在這樣的考量下,保險公司一般挑選的是市場上知名、專業的基因檢測公司或機構,比如華大、達安等。原因無他,品牌做得好。

 


華大基因的經費投入上也可看出上述差異:2016年,公司投入銷售費用3.28億,佔銷售毛利的32.75%;投入研發費用1.77億,佔銷售毛利的17.67%。研發投入只及其營銷投入的一半。體量較小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不能解決痛點,數據又很難變現,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否還值得投資呢?事實上,要看基因+「傳統產業」如何對接優質資源,讓用戶產生粘性,實際商業化還是可行的。對於投資者來說,關鍵是如何進行甄別。


首先是看創業公司定位什麼樣的客戶。對於一般的客戶而言,消費級基因檢測很難有持續的消費能力。如果是身體有疾病,一般的消費者大多會去醫院等專業機構。而現在消費級基因檢測後面的健康管理、美容、旅遊等後續服務,也只是真正有消費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實現持續消費。


其次是創業公司的營銷服務能力。這是目前整個基因檢測行業都面臨的現狀。GPLP君發現,不僅是華大,很多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人員結構都是以銷售服務為主,科研比例則很低。高水平的營銷團隊是決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能否以基因+的方式,讓各種優勢資源成功對接上提供給用戶。


另外,有很多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並沒有自己的專屬檢測實驗室,大都採用外包的形式。因而,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是否和行業知名公司、機構合作,也是考察其營銷服務能力時的重點。


如果這兩者都不具備,2018年,這樣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可能只有一個結局——死亡

相關焦點

  • 暗科技:這家公司絕對會刷新你對基因檢測的認識
    檢測報告裡寫到:「正常人群患XX癌症的概率是7%,你體內有XX突變,患癌症的概率是14%,同時有12%可能禿頭。」你心裡一定有個疑問「我到底有沒有患癌症?」當我們談論基因檢測的時候,談論的其實是DNA檢測。我們忽略了RNA,它是基因檢測中缺失的重要一環。但是,這一環也許會告訴你有沒有患病。
  • 獨家丨23魔方又雙叒融資1億元,有人卻說消費級基因市場要倒下一大批
    和市面上其他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不同,23魔方採用的是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 and me主打的DTC(Direct to Customer)模式。周坤對億歐大健康說:「我們不看好B2B2C的商業模式,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這個細分領域,這麼做尤其容易『變質』」。「最大的問題在於基因檢測會淪為營銷道具。
  • WeGene陳鋼:在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用戶購買檢測服務後,唾液採集盒將通過順豐寄送給個人,寄回後,WeGene會用定製的高密度晶片完成檢測,並生成個性化報告。基因晶片專為中國人定製,可為每個用戶提供超過60萬個位點的檢測和分析服務。3在中國做基因檢測的公司,在2017年,在中國做基因檢測的公司,只有WeGene一家提供祖源分析服務。祖源分析的難度在於,必須建立足夠多的樣本。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誰是一哥?
    這像極了四年前,華大基因(300676.SZ)和貝瑞基因(000710.SZ)爭搶中國基因測序第一股,最終貝瑞基因借殼率先登陸。而自那一戰之後,中國基於NGS的基因檢測企業無一成功上市。直到燃石醫學和泛生子打破這一沉寂。
  • WeGene 陳鋼: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和模式
    一、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面向消費者,其實中文名叫應該叫「直銷」。國內嘛,要不就是樣本量是人家的零頭,要不就是數據量是人家的零頭,在學術期刊刷論文的DTC基因檢測公司也沒看見。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上市潮背後
    文丨記者 馬丹萌 6月以來,腫瘤領域基因檢測公司迎來上市潮。燃石醫學(NASDAQ:BNR)與泛生子(NASDAQ:GTH)先後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此外,上交所科創板顯示已經受理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諾禾致源」)的上市申請。
  • 這家成都公司被稱「基因檢測變革者」|基因檢測|23魔方|成都|消費...
    乍聽起來,它開展的業務有點高深——面向中國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開展生命數據分析業務。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接地氣」:它可能會告訴你,節食會比運動能讓你更快地瘦下來,喝了咖啡不舒服是因為你咖啡因不耐受……「公司名稱23魔方,源自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魔方表達了基因多態性。」
  • 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發布第四代基因檢測產品
    網易科技訊 4月10日消息,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今日推出第四代基因檢測產品,新一代的產品在檢測內容的豐富性和檢測準確度上都有大幅提升。23魔方CEO周坤介紹說,新一代的產品將V1.0版本的生物晶片升級到了V2.0版本,祖源分析增加到40個民族血統,遺傳檢測新增了ABO血型、蠶豆病等全新優質項目。
  • 2020,為什麼基因檢測不火了?
    數據顯示,11月份通常是聖誕節和其他節日禮物購買的重要月份,Ancestry美國網站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而23andMe公司的銷售額則下降了54%。這一下降在12月還在繼續,Ancestry下降了15%,23andMe下降了48%,標誌著這一整年的業績下滑。
  • 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要製藥了
    23andMe的測試過程十分簡單,只需要將裝有唾液的試管寄給公司,花上99美元即可進行基因檢測。最終報告在六到八周即寄出,涉及超過240項健康狀況的分析,包括病史、家譜、遺傳性狀等特點。目前,公司表示已經和 Pfizer Inc.和Genentech等製藥廠取得合作。這也就意味著,如果23andMe準備進軍製藥業,它將和合作商形成直接競爭關係。
  • 商業化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靠譜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近一兩年,五花八門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兒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博爾特的運動天賦基因」;甚至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拿到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生命說明書」。然而,所謂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那麼靠譜,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基因檢測,存在資質混亂、虛假宣傳、無收費標準等一系列問題。
  • 基因檢測進醫院,為何那麼難?
    身在國內的你看了朱莉的新聞,如果也想檢測一下高發腫瘤癌症易感基因,那你就會發現,作為一個普通人找到一個靠譜的基因檢測渠道有點難。為什麼?因為縱觀國內基因檢測市場,普通人對基因檢測的認知度低,行業內公司參差不齊,有些銷售代表為了獲取客戶,甚至會誇大效果,神化基因檢測,最重要的是,普通人最信任的各家醫院,除了給孕婦設置的無創基因檢測外,其他基因檢測產品難覓身影。今天的基因濤略就來講一講,正規的基因檢測產品要進入醫院,通常要過幾道關。
  • 被美國FDA叫停兩年後,這家公司又重啟了基因檢測服務
    「我們已經和FDA一起努力了將近兩年,終於推出了符合法規的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23andMe的聯合創始人和CEO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稱,沃西基是谷歌公司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的前妻。「我們的公司和產品現在都已經升級了」,沃西基說。
  • 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錢燒完了?
    反觀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發展較晚,因此與美國的市場飽和不同,各家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仍在繼續「燒錢」,一方面推出免費檢測項目;一方面升級更貴更全面的高端檢測服務,力求加速搶佔市場,積累數據。然而,3天後,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指出,某些保險公司推出了開發專屬新冠肺炎保險保障計劃,考慮到目前還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此類單一責任保險產品」。同時,嚴禁保險公司借疫情渲染氣氛,以疫情為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此話一出,多家保險公司緊急下架相關產品,上述「新冠肺炎保險」顯示停售,領取連結也變成了微基因的產品購買頁面。
  • 2016年國內基因檢測公司估值排行榜
    公司目前已在亞太地區建成大通量基因測序中心,總部位於北京,在天津和美國設有實驗基地,並在香港,美國、英國和新加坡設有子公司或合資公司。其業務主要覆蓋科技服務、腫瘤基因檢測及遺傳檢測三大領域,其中科技服務業務在國內市場有較高佔有率。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掀起IPO潮,行業開啟淘汰賽
    來源:一財網6月12日,燃石醫學(BNR.O)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收漲49.27%,成為中國赴美上市的腫瘤NGS(二代基因測序)檢測第一股。此時在腫瘤NGS行業裡尋求上市的,不單單是燃石醫學一家。
  • 《狂暴巨獸》剛上映 這家基因公司就被機構「圍觀」
    每經記者:劉明濤 每經編輯:何建川圖片來源:攝圖網一部關於基因異變的「爆米花」影片《狂暴巨獸》剛剛上映,資本市場便「神同步」做出回應。一家基因公司股價不僅大幅上漲,而且受到諸多機構關注。在昨日股價逆轉大漲近6%後,貝瑞基因今日再度上漲6.58%,並站上年線。之所以股價如此堅挺,這或許與昨日大批機構調研有關。4月18日,有多家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聯合調研貝瑞基因,公司董秘王冬和證代金晉進行了接待。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孩子的父親後來成為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因此了解到了基因檢測技術。於是,他們與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客戶Baylor醫學院取得聯繫,為自己的一雙兒女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他們體內的一個叫SPR的基因出現了突變。SPR基因編碼了一種酶,而這種酶被認為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有關。
  • 基因檢測:我們會因何而死?人們並不想知道
    麻煩的是,當這項檢測面世時,人們並沒有照此前回答問卷所說的那樣去做。只有很少幾種乳腺癌是會遺傳的,調查顯示,60%有遺傳性乳腺癌風險的人,在基因檢測問世後接受了測試。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Aad Tibben研究人們對基因檢測的反應已有三十多年,他說通常有兩個原因驅使那 15% 的人接受不治之症的基因檢測。
  • 基因檢測行業會被叫停?是真的嗎?
    在早前基因檢測被叫停過,據專業人士透露,基因測序基因檢測涉及倫理、隱私和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以及醫療機構開展基因診斷服務技術管理、價格、質量監管等一系列問題,之所以被叫停,是監管部門要對行業進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