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擬推行海洋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主權」理解

2020-12-04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讀賣新聞》8月13日報導稱,日本政府決定在確定中小學及高中教學內容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加入「海洋教育」的內容,以加深學生對「日本領土、領海」及海洋資源等日本所主張的國家主權的理解。

報導稱,中國在釣魚島周邊等海洋區域活動頻繁,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將在各教學科目中加入對海洋及離島相關的知識及海洋實習等內容,以使學生能系統性的學習相關知識。

日本文部科學相將在2014年秋的中央教育審議會上諮詢相關修改內容。日本政府將在2016、2017年年度修改《學習指導要領》,並於2020年度開始依次在學校實施。日本政府綜合海洋政策本部的有識者項目組也將從8月下旬開始,就所添加內容按照充實化的方向性展開探討。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探討在本次修改要領的同時,在記載基本事項的總則中明確寫入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在修改要領之前,東京大學海洋教學促進中心會與日本全國約10所中小學、高中及海洋相關設施展開合作,已制定和開發出海洋生態系及離島歷史相關的教材,和潛水、遊泳等實習課程。(實習編譯:夏毅敏  審稿:王歡)

相關焦點

  • 日本充實學校「海洋教育」內容有深意
    《讀賣新聞》8月13日報導,日本政府將根據新的要領,充實有關加深對領土、領海和海洋資源等國家主權理解的「海洋教育」,目的是因應中國圍繞釣魚島所採取的行動,將海洋知識等納入各科目教學範圍,使日本青少年學生能夠學習掌握「體系性的知識」。
  • 日本充實中小學校「海洋教育」 分析稱內有深意
    原標題:日本充實中小學校「海洋教育」 分析稱內有深意  日本文部科學省制定的《學習指導要領》,是指導高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基本事項和總則,每10年左右修改一次。文部科學大臣有權根據其諮詢機構「中央教育審議會議」的建議對要領進行修改,並將指導意見體現到教科書編纂等教育活動中。
  • 日本組織小學生學習放射線課程 加深對輻射理解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據日本新華僑報網7月30日消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已過去兩年多了,為加深兒童對放射線的理解,更好地採取措施保護自己,近日,日本相關機構組織福島市、千葉市小學生共同學習了放射線相關課程。
  • 關於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海洋」板塊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的建議
    但在長期漠視海洋的「大陸觀」教育體系下,我國青少年普遍缺乏國際視野和海洋視角,「海洋國土」意識薄弱。剛剛發布的《2016年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MAI)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國民海洋意識剛剛及格,總體海洋意識淡漠。這與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要求相去甚遠,教育短板急需補齊。具體表現在:   一、錯誤地把960萬平方公裡陸地面積當作我國全部國土面積,不知我國還有約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
  • 楊天石: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釣魚島附近海域可能蘊藏大量石油的消息傳出後,朝鮮半島海域也傳出類似消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陸續成立「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及「日韓合作策進委員會」,研究合作開發方案。1970年11月12日,上述兩個「策進委員會」在漢城舉行「聯絡會議」,決定成立「海洋開發」和「經濟合作」兩個「特別委員會」,擬於同年12月21日在東京舉行會議,成立「海洋開發股份公司」,商討投資比例和人選。
  • 中國釣魚島主權與戰略價值
    奪取釣魚島是日本企圖對我國東海海域海洋資   源進行爭奪的重要而關鍵步驟。同時,這幾座島嶼的歸屬也直接影響著日本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甚至恢復軍事大國地位的戰略步伐。   如果我們翻開歷史,尋找釣魚列島主權的源頭不難發現,中日之間對此真正有所爭議並形成第一次爭端高潮的時間是本世紀70年代初。
  • 「與海洋課堂一起長大「「海洋保護素質教育公益課舉辦
    圖集 近日,「與海洋課堂一起長大」海洋保護素質教育課件推廣示範課公益活動在重慶市輔仁中學舉辦。該活動由「海洋之美」項目支持,面向輔仁中學「紅巖班」學生,讓他們通過感受海洋之美,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重要性,從而加深對海洋環境的認識,培養海洋保護意識。
  • 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在京成立 開啟海洋教育校企合作新篇章
    北京海洋館建館十七周年一直致力於海洋科普、海洋環保活動,北京海洋館與海澱區八裡莊學區管理中心成立聯盟的目的為了整合雙方資源,持續深入的提升青少年的海洋環保意識和海洋強國意識,本次合作開啟了海洋教育推廣的全新模式,也是海洋科普教育校企合作的全新嘗試。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  為重申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加強與各國在南海的合作,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  一、中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新聞...
  • 國際法的傳播與晚清領海主權觀念的嬗變
    不管是恭親王,還是李鴻章,他們的領水主權觀念都是有限的。這時,中國人的領水主權觀念還處在萌芽階段。領水理論的深入傳播與近代中國領海主權觀念的發展 領水主權觀念的真正勃發是在二十世紀初年。當時的留日學生是促進這一過程的主要力量。他們大量地翻譯和介紹了日本國際法學者的著作,同時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 我市一小學擬被授牌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
    根據《山東省海洋局關於印發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魯海函〔2019〕154號)要求,經工作評審,山東省海洋局現對擬授牌的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進行公示,名單如下:青島民超海洋教育館
  • 為什麼是海洋,還是海洋?
    前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認為,海洋不僅是偉大的通道,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寶庫;國家海上威力的實質就是為了整個國家利益而最有效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當前,俄羅斯同樣非常重視海軍、商船隊、科學考察船隊建設。印度海洋戰略觀念也很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把海軍列為建設重點,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戰略」,在印度洋推行以威懾求擴張的「東延」、「西擴」、「南下」戰略,並謀求其海上力量向其它海域輻射。
  • 日本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計入中考總分轉動教育「指揮棒」
    隨著新學習指導要領的實施,學生學習狀況綜合評價作為日本中小學校改善學習指導、有效組織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成為新學習指導要領基本理念下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措施。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中小學生學習評價的基本方針以及具體標準和評價措施,要求配合新學習指導要領的實施,使學習評價在課程管理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在推進主體性、對話性、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綱要》指出,「加強區域範圍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理解教育,推進跨文化交流,增進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要求,面向地方和學校,著眼培養胸懷祖國、面向世界,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未來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2]可見,推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培養國際化人才以呼應全球化時代國家發展的需要。
  • 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學理思考與實踐探索
    而浙江海洋大學長期以來開展的海洋意識教育課程融合拓展探索,一方面,使海洋意識教育成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思政課理論教學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餐桌上的海洋意識教育、海洋民俗文化調研更成為學校海洋特色體育「海島野外生存」融入海洋意識教育的生動實踐。3.海洋意識教育理論化、教材化的實踐。
  • 山東省海洋局關於擬授牌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的公示
    根據《山東省海洋局關於印發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魯海函〔2019〕154號)要求,經工作評審,山東省海洋局現對擬授牌的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進行公示,名單如下:青島民超海洋教育館
  • 日本的「寬鬆教育」失敗了嗎?
    因為從「二戰」之後到1977年,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日本人生活越來越富裕的同時,學校教育卻出現了很多問題。那時候特別流行「填鴨式教育」,導致考試競爭激烈,學生壓力過大,校園也經常出現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所以,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由於之前學生的學習內容太多、太難,因此「寬鬆教育」改進了教育內容,旨在讓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
  • 日本抗議韓國海洋調查船多次駛入爭議海域
    日本政府19日說,韓國一艘海洋調查船未經日本方面允許,多次駛入日方所稱竹島、韓國所稱獨島附近海域,日方已經由外交渠道向韓方提出抗議。  【再起波瀾】  日本政府官房長官菅義偉19日在記者會上說,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確認,韓國一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在15日、17日下午至18日之間在竹島周邊領海航行;調查船18日駛出,進入韓方一側。  菅義偉說:「我們強烈抗議,已通過外交渠道要求韓方作出解釋。我們不能接受未經日方允許的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