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水塘水溝裡不是豬糞就是淤泥,臭不可聞。」走進長沙市開福區沙坪街道檀木嶺村,50多歲的彭曉豔對記者說,我嫁過來已經30多年,如今變化真大,村裡進行了治水和美水工程,臭水溝不見了,美景又回來了。
檀木嶺村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沙坪撇洪渠中段,境內有山塘約70口,主要溝渠26條,如何管理好這些江河湖泊的「毛細血管」?
「我們通過把小微水體創建與農村環境整治相結合,統籌『五治』工作,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整個流域水質。」負責該村小微水體治理的頂勝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揚兵介紹,一是通過「一戶三池一溼地」技術,實現「分類分水處理」,有效控制了面源汙染;二是通過對示範區內原有的山塘、溝渠水系進行砍青、疏挖、清淤、連通、生態護坡等措施,並採用原位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對水塘、溝渠進行治理,充分發揮流動水體自我淨化涵養、自我降解吸附功能;三是通過底質改良技術、食物鏈均衡控制技術、「噬藻溞」控藻技術、生態平衡調控技術,把沉水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三者結合,科學構建培育一個穩定的生態的「水下森林體系」即末端生態塘汙水處理系統,再次生態淨化水質。
「溝渠塘壩有人管了,村子變美了。」望著粼粼波光,村民李金剛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檀木嶺村的變化,正是開福區小微水體治理的一個新樣本。
開福區是水資源大區,境內有1江5河3湖19座水庫及479處小微水體。2018年3月,開福區編制出臺了《開福區村管小微水體名錄》,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將「治水」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效結合。
今年年初,開福區選定檀木嶺村成功片區作為示範創建片區。按照「三池一溼地」模式,成功片區每座農舍將廁所用水、廚房用水、洗滌用水通過三級化糞池、隔油池收集處理後流入人工溼地,通過溼地層層自然淨化後再流入溝渠。
來源:微開福綜合光明日報、新湖南等
編輯: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