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溝變清爽美景,小微水體治理「開福模式」打造秀美水生態

2021-01-19 微開福

「以前水塘水溝裡不是豬糞就是淤泥,臭不可聞。」走進長沙市開福區沙坪街道檀木嶺村,50多歲的彭曉豔對記者說,我嫁過來已經30多年,如今變化真大,村裡進行了治水和美水工程,臭水溝不見了,美景又回來了。

檀木嶺村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沙坪撇洪渠中段,境內有山塘約70口,主要溝渠26條,如何管理好這些江河湖泊的「毛細血管」?

「我們通過把小微水體創建與農村環境整治相結合,統籌『五治』工作,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整個流域水質。」負責該村小微水體治理的頂勝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揚兵介紹,一是通過「一戶三池一溼地」技術,實現「分類分水處理」,有效控制了面源汙染;二是通過對示範區內原有的山塘、溝渠水系進行砍青、疏挖、清淤、連通、生態護坡等措施,並採用原位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對水塘、溝渠進行治理,充分發揮流動水體自我淨化涵養、自我降解吸附功能;三是通過底質改良技術、食物鏈均衡控制技術、「噬藻溞」控藻技術、生態平衡調控技術,把沉水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三者結合,科學構建培育一個穩定的生態的「水下森林體系」即末端生態塘汙水處理系統,再次生態淨化水質。

「溝渠塘壩有人管了,村子變美了。」望著粼粼波光,村民李金剛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檀木嶺村的變化,正是開福區小微水體治理的一個新樣本。

開福區是水資源大區,境內有1江5河3湖19座水庫及479處小微水體。2018年3月,開福區編制出臺了《開福區村管小微水體名錄》,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將「治水」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效結合。

今年年初,開福區選定檀木嶺村成功片區作為示範創建片區。按照「三池一溼地」模式,成功片區每座農舍將廁所用水、廚房用水、洗滌用水通過三級化糞池、隔油池收集處理後流入人工溼地,通過溼地層層自然淨化後再流入溝渠。

來源:微開福綜合光明日報、新湖南等

編輯:炎炎

相關焦點

  • 決戰水汙染治理 | 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 黑臭水體全面消除
    在發布會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傑說,水環境改善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159個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經過三年治理,自2019年10月底以來,所有黑臭水體已連續不黑不臭,其中101個達到國家地表水Ⅴ類,實現了從又黑又臭到具備景觀水體功能的「蛻變」。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而黑臭水體則是過量納汙導致水體生態失衡、缺氧環境下的生化結果,水體缺氧乃至厭氧條件下汙染物轉化並產生氨氮、硫化氫、揮發性有機酸等惡臭物質以及鐵、錳、硫化物等黑色物質。生活汙水是導致城市河道黑臭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汙染源。其他汙染源還有:生活垃圾、工業廢水、混排管網溢流汙水、汙水廠尾水、降雨和冰雪融水、畜禽養殖場糞便汙水、植物和藻類的腐敗物等。
  • 王越:微氣泡曝氣對模擬黑臭水體的治理效果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我國許多流經城鎮的河段和城鎮內的溝渠塘壩很容易受到有機物和氮磷的汙染,這些水體環境容量小,自淨能力弱,流動緩慢,很容易形成黑臭水體,影響周邊自然環境和居民生活,嚴重威脅水質安全。目前,對黑臭水體的治理,常用的方法有截汙疏浚、生物修復和曝氣充氧等手段。
  • 鋪展水清岸綠的生態長卷
    近年來,淮安市聚焦建設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定位,著力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把補齊生態短板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7年,淮安市對建成區水體進行全面排查識別,確定黑臭水體51條,並於當年全面啟動整治工作。2018年10月,淮安市以優異成績入圍首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市創建行列,進一步打響了黑臭水體整治的攻堅戰。
  • 開啟「美顏」模式!南寧市建成區38段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黑臭水體治理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南寧市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加大投資,補齊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開展黑臭水體全流域、全系統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記者近日從南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了解到,10月水質抽測結果顯示,原普查發現的建成區38個黑臭河段水質現已全部達標,基本消除黑臭。
  • 繁昌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區住建局副局長陳黃梅介紹,2018年12月份我區啟動了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總治理面積約12萬平方米,對水系沿線的11個小區及江夏明珠廣場的雨汙水管網進行了溯源排查、截汙納管等整治工作,同時對龍亭路雨水泵站、衛星塘生態系統提升,進行了改造,水質及周邊環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治理效果顯著。
  • 探訪北京碧水攻堅治理標本:大興岔河兩岸荷花香 北運河生態效應初顯
    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沿河環境一度日趨惡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溝。在這為期三年的治水行動中,我們的城市又增加了26座再生水廠、升級改造了8座汙水處理廠、新建了1956公裡汙水收集管線、解決了864個村的汙水收集處理問題……別小看這些數字,本市水務部門通過加強汙水管網建設、清淤疏浚河道、統籌流域治理等方式,還清黑臭水體、提升河湖水環境、恢復城市生態功能,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這場碧水攻堅戰,讓我們的城市因水而美,更因水而繁榮。
  • 黑臭水體如何治理?
    1月7日,市長、市河長李建輝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深入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秀嶼區督導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副市長、市副河長吳健明、鄭瑞錦一同參加調研。李建輝先後來到下磨溪生態提升工程、延壽西溪潭頭橋片區、望江河、頂社河等地,實地察看河道水質、岸線環境,了解項目推進、汙水收集、生態修復情況,聽取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匯報。李建輝指出,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站位,壓實責任,切實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生態環境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
    日前,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的通知》(環辦土壤函〔2019〕826號)。》,指導各地組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解決農村突出水環境問題,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編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 昔日「臭水溝」變身休閒公園,看白頭翁湧的美麗蛻變!
    昔日「臭水溝」變身休閒公園,看白頭翁湧的美麗蛻變!一對父子正走在岸邊,年輕的父親笑著說道,「現在河的水比較乾淨了,環境也變好了。」「臭水溝」變身休閒公園陳瑞平告訴小編,白頭翁湧的整治過程並不容易,尋求村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 讓微生物自相殘殺 厚街用這種方法讓臭水溝變清水河
    東莞陽光網訊 原本是一條臭水溝,如今卻成為一條清水河!  原來,這些人都是廣東瑞星環境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從今年9月中旬開始,他們就著手開展鳳山公園河湧水生態修復工程。  鳳山公園內河湧全長只有350米,但是,由於沒有新的水源補給對河道進行衝刷,河道中水體常年處於渾濁狀態,水質狀況屬於國家地表劣V類水,治理難度非常大。
  • 貴陽城市黑臭水體變清了
    這幾年經過治理,河水變清亮了、臭味消失了,我現在每天吃完晚飯都會在河邊散步。」住在貴陽市南明區西湖路的芮女士談起南明河的變化,語氣裡透露出愉快。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此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快速增長,大量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直排入河,導致南明河水質不斷惡化,汙染日益嚴重。為了治理南明河,貴陽市明確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實現境內河流(水庫)河長管理全覆蓋。
  • 張志祥到雙水城區督導檢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
    11月30日,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張志祥到雙水城區督導檢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抓好抓實抓細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打贏城市黑臭水體攻堅戰。
  • 胡洪營教授 | 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課題與長效治理模式
    水環境質量體現了城市的品位和生活質量,也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我國多數城市面臨水環境汙染、水生態破壞和水域空間萎縮等突出水環境問題,同時水資源短缺導致水環境問題加劇,增加了水環境治理的難度。在缺水城鎮,為優先保障生產生活用水,環境用水往往被擠佔,水環境缺乏補水,導致水生態基流不足、水體黑臭現象頻發和親水空間萎縮,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 全區70段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
    過去,因城市快速發展,以及部分老城區改造困難,一些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汙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再加上一些居民將垃圾隨意傾倒入河,河裡的底泥汙染嚴重,導致部分水體出現黑臭現象。2017年以前,我區採取末端截汙的應急措施開展黑臭水體治理,但是治標不治本,不少黑臭水體治理一段時間後出現反彈。
  • 中山15個流域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成效
    他吞吞吐吐本報訊 1月8日,記者從中山市黑臭(未達標)水體防治學習觀摩交流會上獲悉,目前中山市16個黑臭水體治理項目中,已完工項目2個,已動工項目6個,新開工項目3個;15個流域的黑臭水體治理攻堅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一線衝刺爭先專欄」整治小微水體 打通治水護水「最後一公裡」
    小微水體作為地表水的最小單元,猶如「毛細血管」,與江河湖庫等大的載體地表水橫向相連,發揮著重要的地表徑流紐帶作用。我市高度重視小微水體整治,根據省、荊州市部署,將河湖長制體系向小微水體延伸,構建小微水體治理管護長效機制,打通治水護水「最後一公裡」。
  • 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廣東省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於近日公布,本規範適用於廣東省城鎮建成區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其他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可參照執行。》(建城[2015]130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建城〔2018〕104號)等有關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要求,為推動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管理,統一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工作內容和技術要求,保證規劃編制的水平和質量,制定本規範。
  • 黑臭水消失了 東風河變清了
    通訊員 攝本報訊(記者 何小妍 通訊員 陳懷宇) 從一條扔滿垃圾、臭氣撲鼻、居民怯近的臭水溝,到如今流水潺潺,魚兒悠遊的小河,榕城區東風河的蛻變,是我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戰取得階段性成效的縮影。近日,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通過近年來的一系列整改措施,榕城區東風河消除黑臭,水體水質已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