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的講,當我第一次騎上輕客自行車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如果小學的時候我有一臺這樣的車子,那我再也不會在每天放學後的飆車比賽中被土豪同學的山地車幹掉了。
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買車,感覺買輛車時間很體面的事情。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的擁堵和無法治理的空氣汙染。作為一名自行車愛好者,我一直認為自行車才是最好的出行工具,綠色環保。在歐美國家,自行車的普及率十分高,反而汽車的持有量倒是有所減少。在荷蘭,隨處可見的是我國的「28大侃」。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各種智能設備應運而生,這裡且不說那些智能穿戴,在環保的大前提下,結合了物聯網的發展還有「網際網路+」的契機,輕客自行車走到了我們的眼前。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行車真是個好東西。這個可能已經被我們拋棄了好多年的東西,在這種巨大型城市中,真是極其方便的存在。
如果你住在地鐵旁邊,那麼如果有個自行車,你每天就能節省10分鐘的步行時間,如果你住在公司旁邊,那麼自行車能夠代替地鐵或者打車,讓你更加輕鬆舒適的上班,當然還能夠省錢,而且不像汽車一樣害怕堵車。當然,傳統的自行車似乎並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人們的需求,於是Pedelec這種產品出現了,在日本叫助力型車,而輕客管他叫智慧單車。
讀者可能會問,這是什麼?簡單來說Pedelec不僅僅有自行車的外觀,還有電動車的動力輔助,能夠通過內製的傳感器讀懂所在的路況,不管你在什麼路段,能夠自動提供上坡的自動力,同時又自行車的外觀和架構,所以它不會像電動自行車那麼笨重。外觀時尚大氣,非常適合城市生活。
所以傳感器是不是給力就成為了核心問題。輕客電動車沒有使用諸如山葉等大廠的技術,因為使用大廠技術會讓車子的成本提高非常多。山葉的助力車通常要1.5萬以上。輕客使用自己獨立研發的技術,結合了汽車科技,開發出了一套自己的智慧動力系統。這項技術耗時一年半,核心技術就是雙邊立體傳感器。
聽名字肯定是一頭霧水,結合實際情況來說就會十分好理解。騎行在起步時立體傳感器可以輸出一個比較大的動力,幫助起步,會通過3種傳感器的算法判斷狀態,保證在巡航時的必要動力,這時候是比較溫和的輸出,有一種騎行愉悅的感覺。上坡時會感知到人的踏板受力變大,會突然及時的補充動力,讓你如履平地,速度不會掉下來。這套系統是以雙邊立體傳感器為核心,力矩、踏平、速度三重傳感器共同工作,精確感知騎行費力程度,自動識別車輛狀況。
這裡面涉及到了一個力矩傳感器真偽的問題。輕客對於力矩傳感器有三個標準,精度、實時、線性。真力矩傳感器比較敏感,能夠檢測到細微變化,精度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偽力矩傳感器往往不夠精確,存在一些很大誤差,但是也貼上了這個標籤。實時控制在一個周期,一般在5毫秒左右,可以感知力的變化,從而輸出動力。但是偽力矩因為機械反應的時間比較長,騎行的時候會有明顯的遲滯感,會影響騎行體驗。線性,真力矩對於探測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是線性的輸出。偽力矩只有幾個檔位的階梯性的大小,跟汽車也有相關性,看一些汽車評測網站,買車會聽到這個汽車的動力比較線性,沒有階梯感。
講完了核心技術,輕客智慧單車的給力之處我們已經很明朗了,然而還不僅僅是這些。輕客智慧單車採用了和特斯拉同款的動力電池,並開發了對應的電池管理系統,續航能夠達到50-70公裡,而且只需要兩個小時就能充滿。
智慧單車,在日本和歐洲都是很流行的,博世的銷售總監預計在2020年智慧單車的銷量將達到一千萬輛,在歐洲每賣出3輛自行車中就有一輛是智慧單車。但是為什麼在我國就看不到這種智慧單車呢?前面提到過智慧單車的核心技術在大廠手裡面,一臺車子要賣到1.5萬甚至更貴,我相信很少有人會買一臺這樣的車子上班、買菜。而擁有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輕客,使用雙邊立體傳感器,為我們帶來了更加便宜實惠的智慧單車。這是一款真正能夠改變我們生活和交通的產品,環保的主題一直是全社會都在倡導的,智慧單車恰恰完美的符合了這個主題,這對於輕客來說,是絕對有利的。
本文來源:機鋒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