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資源過分集中 成都現「燈下黑」》的網絡文章引起了筆者關注。該文稱,四川資源過度集中在成都,發展也過於依賴成都,周邊地區發展能力極弱,文章分析了相關區域發展不平衡原因並提出一些發展建議。
該文作者列舉了一些數據引起筆者矚目。諾大一個四川,今年上半年外貿總值的79.7%是成都市貢獻的,成都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60%左右,而2013年四川省仍然有36個國家級貧困縣。筆者隨即查閱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部分經濟數據:2013年四川省GDP總量為2.626萬億元,GDP總量排各市州第一的成都為9109億元,佔全省的34.69%。成都GDP確實是第二名綿陽的6.26倍,相當於第二名綿陽到第七名涼山州的總和。
這些數據究竟說明什麼呢?首先是,成都市近年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實踐證明,成都確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和措施是正確的。比如,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均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特別是對出口影響更大。但成都卻一枝獨秀、成績斐然。這說明成都等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是成功的。通過實施優惠政策,下放審批權,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成都給國內外資本一個可預期的政策寬鬆環境,築巢引鳳,取得了實質性效果。這不存在什麼資源過度集中問題,也不是用一句「資源過度集中在成都」能夠解釋的。這是成都作為中心城市的地位優勢和力主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機制以及內生動力發揮了作用。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從整個四川省來說,經濟確實存在過度依賴成都經濟區的現象。不過,四川省正全力推進多點多極發展思路。「多點」就是要做強市州經濟梯隊,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力爭有一批市州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有一批市州超過1500億元。「多極」就是要做大區域經濟板塊,實施成渝經濟區和天府新區區域規劃,培育「四大城市群」、發展「五大經濟區」,形成支撐四川發展新的增長極。加快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的發展,逐步緩解「一極獨秀」的矛盾。選擇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區做大總量、提升質量,改變四川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大城市規模落差太大的格局,促進城市群發展的進一步合理化!
目前,推進多點多極發展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新的增長點初現。2013年除了成都以外,千億俱樂部已經增加到11個,比2012年增加3個,多個地區經濟增速都快於成都。從最能衡量經濟實力的人均GDP看,雖然四川仍只有攀枝花和成都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分別為10506.07美元和10373.89美元,超越1萬美元大關,但是攀枝花人均排第一位,成都位列第二。
經濟學意義上的「點」是指聚集非農產業生長點,通過以各種規模的城市形態存在。經濟學意義上的「極」則是指經濟快速增長並能帶動周邊發展的核心區域。增長極是在點的基礎上擴展形成的。經濟增長極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形成一些增長點和增長極,然後通過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增長。城市規模與結構理論認為,合理的城市規模和城鎮體系,是發揮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的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增長極一般呈現由單一到複合、由少到多的發展軌跡。這裡用經濟增長的三個階段理論來闡述。
經濟發展有顛覆不破的三大階段或者說規律。第一個階段是依靠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擴張性推進。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了關於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他首先假設一種田園時代:「一切事物都處於它的原始狀態,沒有土地佔有和資本積累。」在那個時代,土地可供所有人自由免費使用,資本積累也還沒有凸顯其重要性。經濟增長依靠土地的無限擴張、能源資源礦藏的無限挖掘開發。但是,這樣一個黃金時代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最終,一旦再無多餘的土地可以開墾,則土地、礦藏、勞動和產出的平衡增長也將不復存在。於是土地、礦藏等資源能源變得稀缺,租金開始提升,收益遞減規律勢必開始發揮作用。這種增長模式必將走向窮途末路,經濟發展必須尋求新的增長力量。
第二個階段,資本積累的經濟增長。資本投資可以克服第一階段土地、礦藏等資源能源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動力機器增加了產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話、汽車、電力等重要產業成長起來,使得資本積累和新技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支配性力量。接著,出現一個資本深化的概念,是指人均資本量隨時間推移而增長的過程。例如:農民使用柑橘採摘機而不再靠非技術的體力勞動;道路修築者使用挖掘機而不再僱傭使用鋤和鏟的勞動;銀行用成千上萬的自動取款機代替先前的出納員。這些都是經濟發展人均資本量增加的例子。其結果是,道路修築工、銀行業中的人均產出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如果資本存量的增加快於勞動力的增加,那麼,就會發生資本深化。如果沒有技術變革,資本深化將會帶來人均產出的增長,帶來勞動邊際產品和實際工資的增加;它還會導致資本收益的遞減並降低資本收益率。
怎麼辦呢?必須繼續尋求新的經濟增長要素拉動力。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技術變革和創新的中心作用上,即經濟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假如經濟增長僅僅是依靠資本積累,而這種資本積累又只不過是靠用現在的生產技術來增加工廠的數目的話,那麼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還是會停滯。
但必須看到,這三個階段在世界、在一個國家、在一個地區都不會齊頭並進,而是相當不平衡,發展階段參差不齊的。從世界經濟格局看,美國等高度發達國家處在高端產業鏈階段,經濟處在創新創造和高端金融服務業上,而新興市場體國家處在資本深化的製造業階段,不發達的非洲等地區處在第一產業比重較大階段。
從中國經濟格局看,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發達體,製造業已經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正在向高端服務業邁進。一個時期,珠三角、長三角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很大。從四川來看,成都經濟群經濟率先發展,經濟總量佔比過大,是一個必然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否則,自身經濟分量和地位就不足夠「重」,何以輻射帶動呢?成都經濟區總量和地位上去後,轉移一部分資源和產業到周邊其他地區就會成為必然。然後,成都開始向創新創造以及高端包括金融在內的服務業發展,打造出現世界級品牌產業,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