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與肝癌事件述評之二,開噴中藥副作用的套路和正確姿勢

2020-12-05 關你健康

在資訊發達的今日,我們並不缺健康信息,而是需要時刻用理性去分辯真偽。用您的一雙慧眼,去把握各種說辭的虛實,釐清其中的脈絡。如此,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之路。近幾天,中藥成分馬兜鈴酸再次被爆炒,《健康思通》帶您去看看,中藥副作用的開噴套路。

在網路上開噴的人,依本人觀察大致可分為3派:瘋噴、迷噴、愚噴。瘋噴派的特點是有噴就好,不能噴人就被人噴,這屬於整個網際網路世界的副產品。據不同的傳播研究結論,這類人大約佔到網民中的10%左右。瘋噴們大多是生活失意者或無聊到微循環都發悶的那種人,從開噴或回應中得到存在感就好,有時懶得打字,就把備好的罵人口水字符直接複製粘貼,開噴的特點就是在幾乎所有的貼上的所有發言都一個腔甚至用一樣的字句;迷噴派,簡單點說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按站隊劃線來決定如何發言,這些人的特點就是牽強附會,顧左右而言他,把水攪渾,在心理上佔得上風就好;愚噴派,是為了利益而揣著明白裝糊塗,或是一瓶不滿半瓶晃蕩,有意引述片面的證據,或似是而非地借題發揮,看似挺有道理,實際是真不懂要裝懂,或是努力想弄懂,但因學識和眼界所限真是沒全懂。

瘋噴、迷噴不足論,咱們重點考察愚噴派。為釐清中藥的副作用,我們先回顧基本概念。按照國際藥物監測中心的定義,藥品是用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特殊商品,不同的藥品,對不同人群在不同程度上也可能存對健康有害的一面,這就是不良反應。不良反應是藥品的固有性質,是任何藥品都可能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是合格藥品在正常使用時所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甚至有害的反應,程度可輕可重,嚴重者可致死,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停藥反應、後遺效應等。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是複雜的,有藥品的原因,比如作用原理、雜質、汙染、劑量、劑型等;有機體原因,如人的種族差異、年齡、性別、個體體質、機體的病理狀態、營養水平等;還有給藥方法的影響,如配伍不當、誤用或濫用、給藥途徑、聯合用藥、長期蓄積。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動態的過程,用藥治病在於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對人體的治療影響,同時減少和控制可能的不良反應。言必稱中藥沒有副作用,那是把君臣佐使的中醫辨證施治的根本都不要了,把「是藥三分毒」的常識也拋開了。實際上,現代醫學當下的一個重要革新就是對循證的重視,不再是同一種病用同一劑量的同一種藥,目的就是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事實的核心是不良反應更多不在藥,而在用法,主要不是用什麼藥的問題,而是如何用的問題。

我們回到馬兜鈴酸的問題上,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裡,我們已經述評過兩個重要事實:一是馬兜鈴酸被科研證實,也被專業機構認定為1類致癌物,但目前沒有系統證據證明是我國肝癌高發的主要原因;二是,馬兜鈴酸已被證明會嚴重損害腎臟功能,管理部門也於2005年前在藥物標準和藥典中取消了相關藥物。但是,悲劇還是發生了,引起軒然大波的是2013年的「龍膽瀉肝丸事件」。那年的2月,新華社發布了一篇題為《龍膽瀉肝丸--清火良藥還是「致病」根源》的文章,披露了服用龍膽瀉肝丸導致腎功能受損的採訪情況。該文提到北京某醫院一位出身於世家的老中醫,也因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導致尿毒症,該中醫回憶,行醫的爺爺經常開該藥給家人在「上火」時服用,最終,他爺爺和他同樣行醫的父親都因服用龍膽瀉肝丸的習慣而死於尿毒症。該文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也有患者向相關藥企提起訴訟,但敗訴。最終管理部門認為是藥物中的關木通使用不當,在藥典中將其刪除,換為木通並平息事件。

如果回溯相關的文獻和報導,以及網絡言論,我們不難發現,在本次的馬兜鈴酸與肝癌事件中,開噴者所持觀點,甚至所用言辭,都與上次討論龍膽瀉肝丸時類同或一致。還有一些人固執地認為,只有力挺中藥無副作用,才對得起中醫對得起傳統文化對得起祖國,事實上,這些人已經不是愚噴,而是滑向醫妖的邪路。因為他們已經不知仁者為醫。

我們來看看,真正的醫者,真正有學識的中醫是怎麼對待這件事的。實際上,目前從文獻上看,較早認真對馬兜鈴酸進行深入研究的恰恰是中醫。在1997年時天津某藥企為日本加工一種中藥複方製劑,在銷售使用後部分患者出現腎損,為此天津中醫學院受委託開始分析。院長張伯通先生帶博士生馬紅梅進行專項研究,證實關木通可導致腎損害,其論文獲獎。張老先生也在1998年向國家藥典委員會建議,在修改藥典時加入「關木通損害腎臟」的內容,該意見被採納。理由是在民國以前,藥方中記載的都是白木通和木通,關木通在70年代進入藥典,緣由是白木通缺貨,而白木通不含馬兜鈴酸。張老認為, 中醫藥界應提倡科學精神,全憑經驗的做法不利於中醫藥發展,對中醫藥應該進入分子生物學層面的研究。同時他指出,中藥的炮製很關鍵,比如馬兜鈴可止咳,但要蜜制,這樣處理可讓馬兜鈴酸減少90%以上。

中藥頻頻惹事端,還有一個原因,是不遵守規範。比如某種中草藥,根不含馬兜鈴酸,但葉苗含有,為了利潤,卻連根帶葉混用,結果害人。這屬於管理的問題。另外一個悲劇性的現狀,是中醫的訓練和實踐的偏離,什麼把脈、問病史、看舌象都不當回事,只是看化驗單開成藥。還有些不明真相的群眾,長期為「中藥安全無副作用」所瞞,乾脆看病都省了,直接到藥店買藥,而買回的藥且不說質量,竟會是連成分、適用、禁忌等都沒有規範標註的劣藥。

中醫藥從管理到實踐這個大池子摻了太多渾水了,而每一次因中醫藥的開噴最終多是停於口水的層面,您想看熱鬧也罷想湊進去也罷,還是提前多了解點信息,多留點清醒吧。唉,又寫長了,下期結合事件展望討論中醫藥未來,請垂注。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相關焦點

  •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 陳聰、鮑曉菁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封面。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與此同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坊間流傳。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
  • 吃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就會得肝癌?權威機構發聲了
    然而最近關於中藥致癌的說法引起了熱議,相關文章提出「中藥中的馬兜鈴酸成分是誘發肝癌的禍首」,難道中藥真的會導致肝癌嗎 這樣看來似乎可以說明馬兜鈴酸會導致肝癌,但是國家食藥監局的新聞發言人就做出了明確回應:我國肝癌的發病原因多以B肝病毒感染為主,馬兜鈴酸有無直接關係其實並無可靠數據作支撐,儘管馬兜鈴酸有腎毒性乃至致癌性,但是並不能和肝癌完全劃上等號。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與肝癌有關?這幾種藥,你家可能有
    前段時間,肝病領域的權威期刊《肝臟病學》發表了一項新研究關於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發生有直接因果關係,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中國肝癌的發生率很高,但是否與馬兜鈴酸直接相關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馬兜鈴酸除了導致肝癌的發生,還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其他的影響。比如還會引起腎衰竭的發生。我們熟悉的中藥如龍膽瀉肝丸,因為當中含有的關木通中含有馬兜鈴酸,引起了多起的尿毒症案例的發生。
  • 馬兜鈴酸致肝癌引爭議 權威專家們這樣回應
    由於此前就被發現存在腎毒性,馬兜鈴酸此次被指與肝癌相關引起了民眾和媒體廣泛關注,部分媒體將其解讀為「含馬兜鈴酸藥物可致肝癌」,繼而又上升到對中醫藥安全性的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討論中,中醫群體紛紛發聲,對該項研究及公眾解讀做出回應。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還能用嗎?
    該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中國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印記明顯高於北美和歐洲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那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究竟還能不能用,如何看待中藥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人們理清問題,走出誤區。何為馬兜鈴酸?危害有多大?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
    包括歐洲、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紛紛禁止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使用,但在中國大陸許多家庭都備有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登上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該研究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 陳聰、鮑曉菁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封面。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與此同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坊間流傳。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
  • 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和中草藥!
    這個基因突變可相當不簡單——它在一般情況下相當少見,但在接觸過馬兜鈴酸的患者裡卻比例不小。 2017年,《科學·轉化醫學》上又出現了一篇關於馬兜鈴酸的論文,正式揭開了馬兜鈴酸和肝癌關係的一角。科研人員找了共1400名不同地區的肝癌患者,統計了其中馬兜鈴酸相關基因突變的比例。
  • 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進一步證實——「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應引起重視,被列為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為「預防和診斷和馬兜鈴酸相關癌症,特別是肝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東南亞、中草藥和肝癌馬兜鈴酸是存在馬兜鈴科植物中的一種有機化合物。「馬兜鈴酸(AA)暴露與人類肝癌有統計學相關性,但是缺乏馬兜鈴酸暴露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
  • 證實了,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進一步證實——「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應引起重視,被列為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為「預防和診斷和馬兜鈴酸相關癌症,特別是肝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文中稱,中國臺灣地區78%的肝癌以及內地47%的肝癌,可能與它有關。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及激烈爭論。馬兜鈴酸真的是亞洲地區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嗎?那些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中成藥,吃了會不會導致肝癌?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
  • 馬兜鈴酸又攤上大事 或是導致肝癌的元兇
    黃偉添說,這個問題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馬兜鈴酸造成突變的嗎?二、這些突變致癌風險有多大?他們現在「99%肯定」是馬兜鈴酸造成突變,而這些突變更準確地說只是致癌風險因素,不同程度的馬兜鈴酸暴露怎樣增加肝癌風險尚需進一步研究。
  • 肝癌,草藥,馬兜鈴酸
    一時間,大家似乎找到了肝癌在中國較歐美高發的又一幕後黑手。在本君的朋友圈中更是看到了,「我家親戚當年因為患某某病服用某某中成藥多年,最後死於肝癌,今天終於明白了原來某某中成藥含有馬兜鈴酸」這樣的評論轉發。還有轉發者引用某些公號文字,「美國、歐洲、日本、香港早已全面禁售含馬兜鈴酸藥材,在我國卻仍可隨意購買這類藥材」。更有轉發者以此為由激烈抨擊中醫藥,甚至冠以「落後」、「偽科學」、「毒害百姓」的惡名。
  • 由馬兜鈴酸毒性說開去——如何正確認識中藥毒性!
    也就是說,中藥中也是存在不少有毒藥物的,所以多種中草藥不同程度含有馬兜鈴酸並不稀奇。二、毒性與藥效中醫學認為,人體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體內的氣血陰陽出現了偏頗;而中藥治病,則是利用藥物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使之歸於平衡。中藥偏性之強者,即為毒性。《黃帝內經》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肝癌高發? 專家:非直接因果
    近日,一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Medicine》上的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係的論文,引起廣泛注意。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的還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全盤否定中藥。那麼,這篇論文究竟寫了什麼?
  • 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來龍去脈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5日電 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來龍去脈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一篇關於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科研論文連日來引起激烈爭論。馬兜鈴酸是亞洲一些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嗎?各國對馬兜鈴酸又採取了哪些措施?
  • 馬兜鈴酸: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
    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與肝癌有關。  結論一出,隨即引發輿論對中藥安全性的擔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網絡熱傳,個別自媒體稱「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的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  那麼,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嗎?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
  • 吃中藥的注意了:「馬兜鈴酸」可致肝癌!
    包括歐洲、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紛紛禁止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使用,但在中國大陸許多家庭都備有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並榮登該雜誌封面——發現它可致肝癌。
  • 馬兜鈴酸真的是中國肝癌元兇?臨床醫生眼中的網紅馬兜鈴
    他說,近年我國疾病譜和肝癌病因構成確實發生較大變化,但大部分患者仍與B肝病毒感染引起有關,其次,C肝病毒感染、酒精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毒素、毒物,如黃麴黴素等,徐教授常把這幾大因素稱之為「B肝和它的四個小兄弟」。 「馬兜鈴酸是否直接與肝癌有關,我目前沒有看到有力的證據。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