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已經確定延期,但這屆命途多舛的大賽還是非常值得人們關注。不知道大家在看過這麼多的奧運會比賽後,是否有注意過那些金光閃閃的獎牌?那麼這些獎牌又是由什麼製成的呢?近日,中國臺灣資深體育記者劉善群出版著作《東京奧運634》,他以一名報導國際體育大賽超過20年的專業人士視角揭露2020年東京奧運會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其中,他就寫到這屆大賽的獎牌,竟然是由8萬噸電子垃圾製成。
以下內容摘自《東京奧運634》: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各項競賽獲得優勝的選手,月桂枝和橄欖枝編織成的「桂冠」,代表天神宙斯給的最高榮譽。歷史上第一次把金牌頒給運動賽會的冠軍,要追溯到公元1465年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一場遊藝會,曾經把一面金牌頒發給三級跳遠的冠軍。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1896年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比賽開始,優勝者都會頒發獎牌。不過給奧運獎牌方式很特別,冠軍是頒發銀牌,第二名是銅牌,第三名並未給獎牌。第二屆法國巴黎奧運會則是前三名頒發獎盃。現有奧林匹克運動會頒發金、銀、銅牌的形式,是從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舉行的第三屆奧運會開始。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對每一面獎牌的大小和金牌含金量都有規定,獎牌直徑至少要6釐米,厚度0.3釐米,質量不限,金牌的含金量至少要有6克的純金(大部分材質為純銀)。
2020年東京奧運會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上,無論是獎牌的面積和重量,都創下了夏季奧運會的新紀錄。金、銀、銅牌的直徑都是8.5釐米,質量分別是556克、550克和450克。根據資料顯示,奧運史上最重的金牌出現在2010年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獎牌重量達576克。
環保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重視的議題,東京奧運組委會在這次奧運的活動中全面置入與環保相關的概念與行動。日本從1980年即開始實施垃圾分類,是當今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國家。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獎牌東京奧組委別出心裁,從2017年4月1日開始,費了2年的時間從78,985噸的白色家電和621萬個手機中,提煉出31千克純金、3,500千克純銀和2,200千克純銅,所準備要頒發的5,000枚奧運獎牌,都是來自回收的家電和手機垃圾,這可說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驚人創舉。
東京帕運會的獎牌製作材質,和東京奧運會同樣來自回收的家電和手機垃圾,但所有的金、銀、銅材質,必須到2020年的5月才能全部提煉完成。
其實光靠家電和手機垃圾的回收,無法足夠提供奧運獎牌所需要的金、銀、銅材質,東京奧組委發動了群眾的力量,尤其是大型企業,才能達成需求指標。日本許多企業和會社都捐贈等待回收的公務手機,比如日本郵政就捐出了被淘汰的30,000個公務手機,東京瓦斯、三井住友銀行也分別捐出了4,000個。TOTO(東陶)則是在廠區和辦公場所設置回收裝置,向全日本40個集團據點公司成員及家屬回收舊手機。
「打造永續的社會」是東京奧運主要訴求的目標之一,從垃圾中提鍊金牌不但創意十足,還要更加強調「小型家電再回收法」的重要,持續提高日本國民做好垃圾分類和回收。奧運獎牌的材質總共來自28種電子產品。
「參與」和「共創」是目前全球在創新中兩個重要的概念,日本藉由電子垃圾回收落實「小型家電回收法」,更重要的是讓日本國民都可感受到他們對東京奧運會做出貢獻。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就提到,每想到東京奧運的獎牌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手機所製成的,就會對奧運會和帕運會更有期待!
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產生將近4,500萬噸的電子垃圾,但只有20%被回收。過去10年全球報廢的手機將近100億個,晶片的重金屬和有害化合物嚴重危害生存環境,有效回收更是當務之急。日本在主辦東京引進電子垃圾回收行動,再製作成象徵奧運榮耀的獎牌,環保、永續、共創、共生的舉措贏得全球稱讚。
東京奧運的獎牌由來自大阪的川西純市設計,他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作品擅長在色彩、心理和空間等運用。獎牌一面是古希臘勝利女神尼姬的形象,另一面則為2020年東京奧運的會徽。川西在勝利女神面的背後設計榮光的反射,他說明這項的設計是呈現競賽場上勝負皆有,都是在為榮光而戰。從光芒四射的呈現中,可以突顯勝利者所獲得的尊崇。獎牌另一面呈立體漩渦狀,中間刻上東京奧運會「組市松紋」集合而成的會徽,曲面角度各異的設計,闡示著運動員和支持者的活力與多元性。
獎牌的緞帶也有環保元素,用可再生的聚酯材料製作,上面印有東京奧運會徽的組市松紋圖案,更貼心的是,圖案採用視障人士可觸摸的凸點設計。
國際奧委會對獎牌設計的規範是在1907年舉行的執委會上,1908年倫敦奧運會開始,獎牌正面必須使用國際奧委會制定的勝利女神尼姬圖案,背面則由主辦國自行設計。
除了獎牌之外,東京奧組委也為每面獎牌配製了專用的存放盒,盒子的材質是天然木材。為了向獲獎的選手致敬並且強調獨一無二,每個木盒都由日本工匠精心打造,盒面上的木紋自然天成不會重重複。
作者簡介:
劉善群,1964年東京奧運會舉辦當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省宜蘭縣,中國臺灣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中國臺北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碩士、世新大學三年制編輯採訪科。
職業經歷:《民生報》體育記者、臺視體育主播、臺視首任駐北京特派員、鴻鷹動畫策略總監、中天電視協理兼發言人、《中時電子報》總編輯暨時報資訊總經理、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公共事務處處長兼發言人、臺開集團新天堂樂園總經理、風獅爺購物中心總經理
奧運報導經驗:先後參與7屆奧運會採訪工作,包括1996亞特蘭大、2000雪梨、2008北京及2012倫敦等4屆奧運現場採訪、轉播工作。
編輯/仰臥撐-張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