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光子學的「最後一米」難題

2021-01-20 戰略前沿技術


來源:悅智網

作者:Anthony F.J. Levi



如果你認為當今時代正處於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那麼請回想一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矽片使用的是微米級電晶體,光纖系統在世界各地以每秒鐘數萬億比特的速度傳送數據。

綜合矽數字邏輯、光電子學以及光纖通信技術的潛力,一切似乎皆有可能。

按照當時工程師們的設想,這些技術將持續發展和融合,直到光子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並最終取代電子技術。光子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跨國數據傳輸,還可以在數據中心之間甚至是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工程師們認為,通過光纖可以在晶片間傳輸數據,甚至設想出了光子晶片:很多人都期待將來有一天極速邏輯晶片可以利用光子而非電子。

但是,這樣的設想並未實現。企業和政府曾投入億萬美元用於研究新型光器件和系統,利用光纖將數據中心內部計算機伺服器的機架連接起來。誠然,很多現代數據中心的機架都利用這些光設備進行連接。然而光子技術也就到此為止了。在機架內部,單個伺服器板仍然使用廉價的銅纜和高速電子器件相互連接。當然,在電路板上,連接處理器的都是金屬導線。

將光子技術推向伺服器本身、用光纖直接連接處理器的嘗試,因經濟原因觸礁而失敗了。根據市場調研公司光計數公司(Light Counting)的調查,乙太網光收發設備市場規模已達到年均40億美元,到2020年這個市場將擴大到近45億美元和5000萬套器件,這不可否認。但是時至今日,光子技術仍未解決數據中心計算機機架與處理器晶片間最後幾米的問題。

不過,光子技術的巨大潛力意味著仍有希望。雖然技術挑戰仍十分巨大,但數據中心設計的新思路為大數據時代的光子技術革命提供了一條看似可行的道路。

在當今的數位化世界中,無論是上網、觀看網絡電視,還是做任何其他事情,人們所使用的數據流都會經過光電收發器。光電收發器的作用是實現光電信號的相互轉換。在各大雲服務提供商及社交媒體公司的數據中心內部,這些收發器就位於用於在數據中心之間傳輸數據的光纖的端點處。收發器與每個伺服器機架頂部的交換設備相連接,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並傳輸到該機架中的伺服器組。收發器也會將來自伺服器的數據轉化為光信號並傳輸到其他機架,或者通過網絡交換機上傳到網際網路。

每個光電收發器包括3種主要部件:包含一個或多個光調製器的發送裝置;包含一個或多個光電二極體的接收裝置;以及進行數據編解碼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邏輯晶片。由於普通的矽不適於發光,因此光子來源於從矽晶片分離出來的雷射器(不過雷射器可以與矽晶片封裝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不再通過開關雷射器來表示比特,而是雷射器保持開啟狀態,通過光調製器將電子比特編碼到雷射中。

光調製器是發送裝置的核心,種類頗多。有一種特別小巧的調製器,被稱為馬赫-曾德爾(Mach-Zehnder)調製器。這種調製器通過一根狹窄的矽波導管傳輸雷射。波導管一分為二,在幾毫米之後又合二為一。一般來說,這樣的分流與合流不會影響光輸出,因為波導的兩個分支是等長的。當分支合二為一時,兩束光波的相位依然相同。但是,在某一分支上施加電壓會改變其折射率,從而有效降低或提高光波傳輸速度。這樣一來,當兩束光波再次相遇時,彼此產生相消幹擾,從而抑制信號。因此,改變某一分支的電壓,實際上就是在利用電信號調製光信號。

接收裝置的構造就簡單多了,包括一個光電二極體還有一些支持電路。光信號經由光纖傳輸到達接收裝置的鍺二極體或矽鍺二極體,二極體在每一個光脈衝的作用下產生電壓。

發送裝置和接收裝置均設有電路,通過電路進行信號放大、數據包處理、糾錯,執行緩存及其他任務,使光纖符合千兆乙太網的標準。這些裝置與光元件是否位於同一晶片或同一封裝中,隨供應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數電子邏輯與光元件是分離的。

隨著矽集成電路上光學元件的應用逐漸增加,也許你會認為將光技術與處理器晶片直接結合是必然趨勢。確實,有一段時間的確看似如此。

但事實上,人們完全輕視乃至忽略了一個事實:電子邏輯晶片的最小特徵尺寸縮小的速度,與光子技術與其保持同步的能力之間,存在越來越大的差距。如今電晶體的特徵尺寸僅為幾納米。利用7納米CMOS技術,在晶片上1平方微米的區域可集成100多個通用邏輯電晶體,這還不包括電晶體上迷宮般複雜的銅連接線。在每個晶片上,除了數幾十億個電晶體,還需要十幾層金屬連線將這些電晶體連接起來,形成寄存器、放大器、算術邏輯單元,以及構成處理器核心和其他重要電路的複雜單元。

問題是,一個標準光組件,比如調製器,其尺寸不得小於所傳輸光的波長,這將尺寸限制在約1微米寬。摩爾定律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越來越先進的光刻技術也無能為力。這僅僅是因為電子非常「瘦」,波長僅為幾納米,而光子相對較「胖」。

既然如此,晶片製造商就不能幹脆集成調製器,減少電晶體數量嗎?畢竟現在晶片上有數十億個電晶體。答案是:不可以。矽電子晶片每平方微米的面積承載著龐大的系統功能,即便僅用較低功能的元件(比如光元件)來替換少量的電晶體,造價也會十分昂貴。

具體計算方式是這樣的。假如每平方微米的晶片上平均有100個電晶體,一個光調製器所佔的面積為10微米×10微米,那麼它取代的將是包含1萬個電晶體的電路!還記得吧,一個標準的光調製器只是一個簡單的開關裝置,負責開啟或關閉光束,而每個電晶體都可以作為開關來開關電流。因此粗略估算,光子元件與電子元件相比,這一基礎開關功能的機會成本是10000:1,因為相對於前者的一個光調製器,系統設計人員在面對後者時至少有1萬個電子開關可以選擇。即使調製器與處理器直接集成可以改善性能和效率,也沒有晶片製造商會接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用光子元件替換晶片上的電子元件還存在其他障礙,比如,光子元件並不能夠提供晶片所需的某些關鍵功能(比如存儲)。結論是光子元件與基本計算機晶片功能不兼容。即使不是這樣,用光子代替發揮同等功能的電子也毫無意義。

這並不是說光子技術無法進一步接近處理器、存儲器以及其他重要晶片。目前,裝有光收發模塊的架頂(TOR)交換機正在引起數據中心光互聯技術市場的關注,架頂交換機裝在2米高的機架頂部,機架內有伺服器晶片、存儲器和其他設備資源。光纖通過單獨的交換層與其他TOR交換機相互連接。這些交換機再與另外一組數據中心網關交換機相連,接到網際網路。

通過嵌有收發模塊的典型TOR面板可了解其傳輸的數據量。每個TOR交換機連接一個收發模塊,每個收發模塊與兩條光纖相連(一條用於發送,一條用於接收)。每個45毫米高的TOR面板上可以嵌入32個模塊,每個模塊每個方向的數據傳輸速度可達每秒40千兆比特。這樣,兩個機架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就可達每秒2.56太比特。

但是機架內部以及伺服器內部的數據流傳輸依舊使用銅線。很遺憾,這成為建立更快、更節能系統的一個障礙。採用光子技術方案解決伺服器或是處理器連接的最後一米(或兩米)問題,可能是開發大規模光器件市場的最佳機遇。但是在此之前,還需要攻克價格和性能方面的一些難題。

光纖接入處理器(fiber to the processor)方案並不新奇。過去有很多嘗試,在成本、可靠性、功率以及帶寬密度等方面留下了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大約15年前,我曾參與設計建造一臺試驗性寬帶收發器。試驗希望將12根光纖寬的平行光纖條帶連接入處理器。每根光纖都傳輸數位訊號,信號分別由4個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產生。這種雷射器是一種由晶片表面發射雷射的二極體,雷射產生密度比邊發射雷射器(edge-emitting lasers)更大。4個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通過開關光輸出對信息進行編碼,並且它們在同一條光纖中以不同的波長進行傳輸,這種粗波分復用技術可使光纖的容量翻兩番。因此,每個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的數據傳輸速度可達到每秒25千兆比特,系統總帶寬可達到每秒1.2太比特。根據目前的工業標準,12根光纖並排排列,相鄰兩根光纖的間隙寬為0.25毫米,因此帶寬密度約為0.4太比特/秒/毫米。也就是說,1毫米寬的光纖100秒內可以處理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絡檔案小組一個月所存儲的信息。

目前光纖接入處理器應用所需的數據速度比這還要高,但是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那麼為何這項技術當時沒有得到應用呢?部分原因是製造的系統既不可靠又不可行。那時還很難製造出收發器所需的48個垂直腔面雷射器,也很難保證收發器在使用壽命期內不出現故障。事實上,一個重要教訓就是,設計配用多臺調製器的單個雷射器要比48個雷射器更可靠。

而如今,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的性能已有所改善,基於這項技術的收發器能夠有效提供適合數據中心的短距離解決方案。此外,可以用多芯光纖代替光纖條帶。多芯光纖可將等量的數據分流到主光纖內嵌的多根光纖芯中。最近的另一項進展是發布更複雜的數字傳輸標準,如PAM4通過四級光強度而不是兩級光強度對信息進行編碼,提高了數據傳輸速度。還有一些科研項目(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Shine項目)正在努力提升光纖接入處理器示範系統的帶寬密度,使之達到我們15年前獲得的數值的17倍。

但是這些進展加起來仍不足以使光技術在處理器上的應用更進一步。不過我認為,隨著日漸興起的數據中心系統架構改造,這一步遲早會實現。

目前,數據中心機架中的刀片伺服器中有處理器、內存以及存儲器。其實不必如此,內存可不與伺服器晶片放在一起,而是單獨放在一個機架上,甚至放在不同的機架上。人們認為機櫃架構(RSA)能夠更有效地使用計算機資源,使硬體管理和更換的任務得到簡化,尤其適用於臉書這樣的大型社交媒體公司,在這類公司中,特殊應用所需的計算量和內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長。

為何這一架構可幫助光子技術取得突破呢?因為新一代高效、廉價、速度可達每秒太比特的光開關技術剛好可以實現那種動態資源配置和可重構性。

這種數據中心重建方式的主要障礙是器件的價格以及生產成本。矽光子技術已經具備一項成本優勢,即可利用現成的晶片生產線,利用矽的龐大基礎設施及可靠性。但矽與光的結合併非完美:矽發射光的效率低,矽的光損耗也很嚴重。通過對光輸入和輸出進行測量,一個標準的矽光子收發器至少會產生10分貝(90%)的光損耗。但這種低效率並不影響TOR交換機之間的短距離連接,因為至少在目前,矽潛在的低成本優勢勝過了存在的問題。

矽光模塊的一項主要成本源自不起眼卻又十分重要的光連接器。光連接不僅包括光纖與接送裝置晶片之間的連接,還包括光纖之間的連接。每年必須生產數億個極高精度的光纖連接器才能滿足需求。具體精度有多高呢?用於光連接器的單模矽玻璃纖維直徑為125微米,略大於一根頭髮的直徑。而連接器中這種單模光纖必須達到的精確度是100納米,僅為一根頭髮直徑的1/1000,否則信號就會被大大削弱。光纖之間以及光纖與收發器之間光連接器的生產方式仍需進一步創新,以滿足客戶對精確度與低成本的需求。但是,幾乎沒有生產技術能夠滿足這種物美價廉的需求。

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當然是降低光學模塊中晶片的價格。生產晶片的方法有許多種,一種稱為矽片集成(wafer-scale lntegration)的技術有助於降低成本。矽片集成技術是在一個矽片上製造光子,在另一個矽片上製造電子,然後將兩個矽片粘在一起。隨後,將成對的矽片切成晶片,再製造成幾乎完整的模塊。(由非矽半導體製作的雷射器保持單獨放置。)這個方法可以做到組裝與生產並行,從而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的另一個因素當然是生產規模。假設光千兆乙太網市場的總規模為每年5000萬個收發器,而每個光收發器晶片的面積為25平方毫米;再假設工廠使用直徑為200毫米的矽片進行生產,且產出率達到100%,那麼所需的矽片數量為4.2萬。

聽起來很多,但是這個數字還不及一家標準工廠兩周的生產量。事實上,一個收發器生產商即使擁有1/4的市場佔有率,也只能維持幾天的生產。要降低成本,就需要提高生產量。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辦法是將光技術應用到架頂交換機下面伺服器內部的處理器中。

矽光技術要在現有全電子系統中搶佔機遇,必須要有技術和商業兩方面的強大優勢。這種器件必須能夠解決一個重大難題,並顯著改善整個系統。它還必須小巧、節能,擁有超高的可靠性,並必須以極快的速度傳輸數據。

目前尚未有滿足上述這些要求的解決方案,因此電子技術仍會繼續發展,而不必與光子緊密結合。如果沒有重大突破,在由「瘦」電子主宰的功能系統中,「胖」光子仍無一席之地。但是,如果能大量、低成本地可靠生產光器件,那麼數十年來對於光纖接入處理器技術及相關架構的設想就能夠成為現實。

在過去的15年中我們已取得了很多進展。我們對光子技術有了更好的理解,對於它在數據中心哪裡可用、哪裡不可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此外,一個可持續的、每年可達數十億美元的光器件商業市場已經形成。光連接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在現有電子系統核心部分中應用大量光器件的設想尚不可行。

那麼未來會一直如此嗎?我想不會。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創新教育 軍工百強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預見2020  | 預見2025預見2030  | 預見2035 預見2045  | 預見2050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虛擬實境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網際網路+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鬥 | 智能製造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5G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 傳感器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預警機 | 運輸機 | 直升機 戰鬥機 | 六代機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潛航器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戰 反衛星
領先國家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德國 | 法國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快響小組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專家專欄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易本勝 李德毅 | 遊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全文收錄2018文章全收錄 | 2017文章全收錄 | 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已沉浸在矽光子學...
    日前,在 "Intel Labs Day "上,英特爾介紹了在推動數據中心集成光子學方面的進度,強調了自身在業界領先的技術進展,以及實現公司長期以來將光子學與低成本、大批量的矽集成生產相整合的願景。通過將光I/O直接引入伺服器和軟體包,可以打破這一障礙,使數據能夠更高效地移動。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英特爾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矽光子學研究了。關於新技術構件在今天的英特爾實驗室虛擬活動中,英特爾展示了在關鍵技術構件方面的關鍵進展,這些構件是公司集成光子學研究的基礎。
  • 新的研究探索了石墨烯-矽器件在光子學中的應用
    日期:2019年3月27日引源:德拉瓦大學如果你使用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那麼你就受益於光子學研究,即光學研究
  • 矽光子計數探測器推動新一代成像技術
    第二代矽光子計數器件 最新的第二代矽光子計數技術將引發微光成像技術的革命。這一技術以蓋革模式的淺結矽偏壓二極體為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進,現已成為一種成熟的工藝技術。淺結的性能優點包括:時間抖動小(小於100ps)、工作電壓低(約35V)、計數速率快(10M/s)、量子效率高(大於45%),且光譜靈敏度範圍寬(400至900nm)。
  • 矽光子技術ABC:三大矽光子領軍人物談矽光子
    Surrey大學的工作,尤其是該校的Richard Soref的工作,被認為是矽光子的發起。Richard Soref也被認為是矽光子之父。      Rickman指出矽光子的難點在於光波波長比電子波長長,光波對波導粗糙度更敏感,用普通CMOS工藝做出的器件會有很嚴重的問題。用CMOS做矽光子器件的難度比製作普通電子器件至少高一個數量級。
  • 群雄逐鹿矽光子晶片市場
    矽光子市場規模預測(source:Intel)所謂矽光子集成技術,是以矽和矽基襯底材料(如 SiGe/Si、SOI 等)作為光學介質,通過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兼容的集成電路工藝製造相應的光子器件和光電器件
  • 光通信未來方向:矽光子現狀及前景解讀
    如今,矽光子學開始走進光纖通信行業,正在影響光纖通信產業的走向,改變信息技術的未來。矽光子技術,即利用CMOS微電子工藝實現光子器件的集成製備,該技術結合了CMOS技術的超大規模邏輯、超高精度製造的特性和光子技術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優勢。矽材料不僅是集成電路最普及的材料平臺,還具備優異的光學性能。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
    英特爾在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的快速進展將使業界能夠全面重塑由光連接的數據中心網絡和架構。我們現在已經在一個矽平臺上展示了所有關鍵的光學技術構件,與CMOS矽緊密集成。我們關於將光子學與CMOS矽緊密集成的研究可以系統性地消除跨越成本、功率和尺寸限制的障礙,為伺服器封裝帶來光互連的變革性力量。
  • 大突破:計算機快1千倍,純矽基光子晶片指日可待,矽能發光了!
    所以,光子計算機和光子晶片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自從人類開始用矽製造晶片以來,就沒有能讓矽發過光,而這卻正是普及甚至民用光子計算機的前提。需知,其實我們已經造出了光子計算機,但使用的是普通雷射發生器,所需的條件如溫度等較苛刻,而且造價極高,很難進入實用階段。
  • 矽光子市場加速,數據通信、雷射雷達、光纖陀螺等應用爭奇鬥豔
    集成光學是在光電子學和微電子學基礎上,採用集成方法研究和發展光學器件和混合光學電子學器件系統的一門新的學科。它將複雜的光學功能集成到單個器件中,從而實現器件小型化,改善效率和可靠性,以及更低的成本。在經歷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所導致的坎坷階段,到了2010年代,多款基於矽光子技術的光收發器終於面市,市場上的主要廠商包括英特爾(Intel)、Acacia和Luxtera。
  • 國外用世界首個矽雷射器打造光子晶片,可將光通信速度提高千倍
    幾十年來,「矽發光」一直是微電子行業的聖杯,解決這個難題將徹底改變計算,因為受益於此,晶片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近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矽合金,這種矽合金可以發光,實現光子傳輸。該團隊現在將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種矽雷射器,集成到當前晶片中。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光子如何加速晶片進程?第二個優勢是功耗,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功耗僅為電子晶片的百分之一,單位電子晶片和耗電量大概300W,對應的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耗電量只有4W甚至是微瓦MAC計算。 對比不同晶片在同一情境下是否具有優勢,要考慮性能功耗比、單位美元提供算力兩方面。性能功耗比是指消耗單位瓦特提供的性能,重在強調涉及多少電費,單位美元提供算力則重在強調晶片的生產成本。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光子如何加速晶片進程?Lightmatter發言人介紹,與傳統晶片比較,它具有兩種優勢:最明顯的就是計算速度,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電子晶片的三個數量級,約1000倍,單個電子晶片的計算速度大約是7.8TFlops,而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3200TFlops。
  • 摩爾定律終結之後的展望:光子學取代電子學 PDA取代EDA
    過去,我們將年度預測重點放在電子產品(IC和EDA)上,但是最近將重點轉向了光子學,因此我對2020年的預測主要集中在這一領域。從歷史上看,光子學一直是砷化鎵技術。過去,現在和將來將永遠是未來的技術。分析師們永遠在預測光子學的興起。明年,隨著摩爾定律在電子領域的終結或放慢,光子學將自成一體,進入其發展的曲棍球棒階段。
  • 2023年,光子學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
    該報告展望了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光子學將面臨的挑戰,並試圖對光子學產業進行分類,確定未來技術的主要方向。並且這種材料有助於與集成/矽光子學領域相結合,在未來可以將新型二維材料集成到光子器件的工藝中,一方面可以減少光子器件的體積,另一方面有望提升光子器件在數字經濟應用中的性能。
  • STMicro預計明年年中實現矽光子晶片量產
    ICCSZ訊 Gazettabyte報導,STMicrolectronics計劃在2014年年中推出首個矽光子晶片。自從2012年3月從Luxtera獲得矽光子技術的相關專利授權,STMicro一直在自己發過Crolles的實驗室開發12英寸(300毫米)的CMOS矽光子晶片晶圓生產線。
  • 假設終成現實,研究人員用矽來分裂光子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長期以來被假設的現象,即矽和有機碳基分子之間的能量轉移,這一突破性進展對太陽能轉換、醫學成像和量子計算中的信息存儲產生了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2日的《自然化學》雜誌上。
  • 經過多年努力光子晶片終於迎來了突破性發展
    解決這一難題將徹底改變計算,因為晶片將比以往更快。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已成功:他們開發了一種可以發光的矽合金。該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該團隊現在將開始創建可集成到當前晶片中的矽雷射器。 每年我們使用並產生大量數據。但是我們目前基於電子晶片的技術正在達到極限。限制因素是熱量,這是由於電子穿過連接晶片上許多電晶體的銅線時遇到的電阻而產生的。
  • 研究人員發現用矽分裂和聚集光子的新方法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加州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人員找到了一種長期以來被物理學家們假設的一種現象,即矽與有機碳基分子之間的能量轉移,這一突破具有重大意義,可用於量子計算、太陽能轉換和醫學成像中的信息存儲。研究人員在今天的《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公布了這項研究。
  • 新方案可提高矽太陽能電池效率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美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型矽太陽能電池方案,通過改變鈍化層材料提高矽電池能量轉化效率的上限,可從目前的約29%提升到35%。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布公報說,新電池由該校人員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同行設計,利用「單線態激子裂變」原理,加強對高能光子能量的利用。在太陽能電池中,光子激發材料分子釋放電子,產生電流。通常一個光子只能激發出一個電子,高能光子的剩餘能量會以熱量的形式散失。
  • 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