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零損傷」復甦冷凍人體細胞技術,器官短缺將得到改善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磁加熱技術,可以零損傷地復甦冷凍的人體細胞組織。

冷凍人體,是指利用凝冰保藏(Cryopreservation)把組織長時間保存在液氮(-160°C)中,而在需要的時候,再把組織加熱復甦的一種技術。

把冷凍的組織加熱復甦而不產生損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不但需要保證加熱均勻,而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加熱速度。一旦這個過程中產生冰晶,所造成的機械力就會損傷細胞,大幅度降低組織活性。

而最近,科學家利用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磁加熱組織,可以保證體積高達50毫升的生物組織以超過每分鐘130°C的速度均勻加熱,而不產生損傷。而此前,其他技術只能無損傷地加熱復甦1毫升的生物組織,此技術突破了先前的技術極限,將體積提升整整了五十倍。

冷凍保存人類器官一直都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一種技術。暫且不提科幻電影中利用冬眠艙延長人類壽命,如果能夠冰凍保存器官,器官短缺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調查顯示,僅僅在美國,每天因等待器官移植而死去的人就高達22人。而器官短缺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因供體不夠,而是因為捐贈的器官不能被長時間的保存,在到達患者之前就「壞了」,不具備生物活性了。

比如,心臟和肺只能在冰上存放最多四個小時;肝、小腸和胰腺只能存放8-12個小時。因此,超過60%的器官因來不及送達受體而不得不被處理掉。假設這些壞掉的器官能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凍存起來,在到達受體以後復甦又不失活性,器官短缺問題就能大大改善。

科學家估計,只要這些被浪費的器官中,有一半能保存起來,那麼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將不再存在器官短缺這個問題。

玻璃化冷凍(Vitrification)是現在最先進的冷凍器官技術,已經有公司(Alcor)使用此技術凍存人類大腦。然而,面對相對先進的凍存技術,冷凍復甦技術的發展還相對遲緩。

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合適的技術,人類器官銀行將只是個「幌子」,器官只能被凍起來,卻無法被合理地「提取」出來。

組織玻璃化冷凍,傳導對流加熱和納米加熱示意圖。中間A-B是組織被放在防凍液中,在液氮中儲存。左邊C-D是傳導對流加熱,顏色從藍到紅表示溫度從低到高,可以看到凍存管越靠外面溫度越高,越靠近中間溫度越低。右邊E-F表示新型納米磁加熱,在均勻的磁場下,凍存管各個部分的溫度接近相同,融化後細胞還有活性,組織還可以被再利用。

傳導對流加熱是之前加熱凍存的小體積生物組織的「標準方法」。然而,一旦生物組織的體積變大,傳導加熱就不夠均勻,會產生冰晶損傷組織,或者組織會因受熱不均直接碎裂。

為了克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祭出了「納米微波爐」方法。

他們把直徑50nm左右,鍍有二氧化矽的氧化鐵納米顆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 (IONP) )和組織混在一起。再通過均勻的磁場加熱組織(工作原理類似於我們燒菜的微波爐),使得組織的各部分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升溫,而不產生冰晶。當組織完全融化後,再把納米顆粒洗去,得到相對純淨而又不失活性的組織。

他們試驗了一系列豬和人的組織細胞,從小體積1ml到大體積50ml,使用傳統對流加熱復甦和新型納米加熱復甦進行比較。

在1ml的體積下,納米加熱和傳統加熱後的細胞有類似的存活率和生物機械特性。而在50ml的體積下,傳統加熱的細胞存活率降低了約80%,納米加熱的細胞存活率幾乎沒變。簡單的說,納米微波爐技術在小體積時和「標準方法」一樣有用;在大體積時,可以成為新的標準方法。

另外,科學家也在豬的勁動脈上使用此方法進行了冷凍再加熱復甦。這樣處理以後的血管和原始血管在長度和彈性上都沒有顯著區別,其他生物力學特性也幾乎保持不變。

當然,這個研究現在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需要加熱復甦整個器官,那麼需要先把這些納米顆粒均勻地注射到整個器官當中。這一技術難題,也是科學家下一步需要克服的問題。

另外,本實驗並沒有真正地成功將一個完整的器官凍存然後升溫復甦。儘管我們離真正做到凝冰保藏整個器官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一納米顆粒磁加熱技術已經讓人十分興奮了。

「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將大體積的生物組織從零下幾百度攝氏度,升溫復甦而且還保持活性」,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學兼生物工程學教授約翰·比紹夫(John Bischof)說道。

他也是本研究的資深科學家之一:「我們突破了高溫和低溫的極限,而往往當突破極限時,你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這一研究實在太令人興奮了,他將會為器官銀行的建立提供技術支持。當然,它也會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可能會出現很多超越冷凍器官的應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銀豐稱,正在與中科大合作研究胰腺細胞的保存,並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合作來保存卵巢細胞。德雷克說,每個器官需要冷凍保存不同的技術,「器官越大,它變得越難。你必須使用的設備也會變大」,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決方案,能夠使整個人體從冰凍狀態中恢復過來的希望就很大,「就像你通過分解問題,先解決各個部分,再解決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一樣。然後將這些部分放在一起,就會得出答案」。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技術上的巨大障礙,使這一勇敢想法,在可以看到的未來根本無法變成現實,哪怕僅僅是部分器官的冷凍和復甦保存技術,出現跨越性突破的可能性也極低。儘管現代技術日臻完善,但肌體在解凍時仍然會受到很大損害。主要問題是冷凍時,人體的水分會形成尖利的冰晶,造成細胞組織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傷害,包括一些細胞組織壞死、細胞膜脫落以及一些組織之間出現細小的裂紋。這會導致解凍死者後無法復甦。所以,有科學家相信,像貝德福德那些早期被冷凍的人絕沒有任何復活的機會。
  • 屍體冷凍50年後重生?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儘管現代技術日臻完善,但肌體在解凍時仍然會受到很大損害。主要問題是冷凍時,人體的水分會形成尖利的冰晶,造成細胞組織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傷害,包括一些細胞組織壞死、細胞膜脫落以及一些組織之間出現細小的裂紋。這會導致解凍死者後無法復甦。所以,有科學家相信,像貝德福德那些早期被冷凍的人絕沒有任何復活的機會。
  • 人體冷凍只凍頭:凍存是一項技術,復甦是一套信仰
    理想情況下,在心臟停跳後幾分鐘內死者就會接受保存劑注射,替換掉體內相當一部分水分,這樣在隨後的冷凍過程中,細胞內部就會發生「玻璃化」過程,不會結冰,因而也就能保存許多結構完整性。如果一切順利,未來的技術進展就能利用這些資源重建一個人。但從復甦的這頭來說,技術難題還都沒有解決。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中,令人遺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凍者獲得復活。4. 每個器官需要冷凍保存不同的技術,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決方案,能夠使整個人體從冰凍狀態中恢復過來的前景將很高。5. 冷凍人最核心的技術難題並不是表面冷凍,而是細胞解凍。「冷凍術」真要實現突破,關鍵是要有內行的門道,先能夠讓器官「復活」。
  • 人體冷凍技術,是人類永生的曙光,還是另類的商業葬禮?
    幾百萬年以後,人類不幸滅絕了,但詹姆斯的遺體還在,被外星文明發現,它們用科學技術將詹姆斯的頭顱移植到了一個機械身體中,復活了詹姆斯。原本只是一次充滿想像,看似荒誕的創作,讀者科學家羅伯特·埃廷格卻當真了,並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列舉了大量冷凍後成功復甦的案例,證明小說中的人體冷凍技術是有可能的。
  • 人體冷凍復活技術靠譜嗎?科學家的回答令人欣喜
    所以要保持細胞的活性,三個方法:要麼是清除替換這些水;要麼是定時更換這些水;要麼是保護細胞被不被撐破。人體冷凍公司用的第三種方法。他們通常用一種叫做低溫保護劑的東西來代替它。 就像汽車裡的防凍劑一樣。 低溫冷凍這種以甘油為基礎的混合物通過阻止冰晶的形成來保護你的器官組織。 這個過程被稱為「玻璃化」 ,使細胞生活在一種假死狀態。
  • 人體冷凍技術:到底是不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
    這不僅要考驗技術是否將冷凍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小,還基於此前冷凍降溫的過程中對機體的傷害程度之上。事實上,人們很難確認,在降溫的過程中,人體的機能究竟得到多少程度的「封存」,又有多少遭到了不可逆的損害。防凍劑現行的技術主要依賴於防凍劑來減少降溫對身體的傷害。
  • 有了人體冷凍技術,「起死回生」還會遠嗎?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採用人體冷凍技術,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那麼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呢?這種技術真的可以令人起死回生嗎?發展這一技術有何意義?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
  • 我們能復活被冷凍4.2萬能的線蟲,為什麼不能復活冰凍的人體?
    技術首先是參與冷凍計劃的「病人」,這裡的病人是指在醫學上被判定死亡的人,科學家們在挑選「病人」時會選擇死亡時間在4-6分鐘的人。這也省去了現在那高昂的冷凍維護費用。只能說自然冷凍的方法適合保存屍體,北歐地區就有冰葬的習俗,不過被冰葬的人不可能被復活。在自然冷凍的條件下,人體極有可能出現不可能修復的損傷。
  • 細胞冷凍|冷凍人即將被解凍,復活是否成為可能?
    而現在更是爆出新聞:冷凍了60年後的今天,美國科學家在經得詹姆斯家人同意後,八十歲高齡下的尼爾森宣布於今年嘗試復活全球首個冷凍人體。小編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切問題都將得到解答。畢竟作為人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的冷凍與復甦細胞在現代都已經成為了一項極其成熟的技術。細胞冷凍是細胞保存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醫學生有很多應用。利用凍存技術將細胞置於-196℃液氮中低溫保存,可以使細胞暫時脫離生長狀態而將其細胞特性保存起來,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再復甦細胞用於實驗。
  • 人體冷凍爭議背後:參與的人至今沒有一例復甦
    之後,他隔三差五地跟該研究院的專家團隊接觸,打聽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操作流程、技術未來的發展,以及手術中存在的風險等。專家團隊告訴他其中的風險:人體冷凍降溫時,可能會有冰晶刺破細胞膜和血管,這樣細胞將失去活性、沒有辦法實行血液循環,就將失去冷凍價值。  但桂軍民依然有期待。「因為現在冷凍卵子、精子等都成功了。以此類推,我也相信人體冷凍後可以復活。」
  • 把人體冷凍起來 數十年之後真能死而復生
    這個理論已經在科幻小說裡存在數十年了,能不能冷凍將死之人,然後在未來解凍,治癒他們,再把他們交給機器人管家呢?這便是人體冷凍技術的期許,它是將人體保存在超低溫下,好讓他們能在將來復甦的技術,但沒人知道它是否可行。
  • 人體冷凍技術是通向未來之路,還是在販賣虛假希望
    看要點就夠了):1、低溫凍存技術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支撐。利用現代低溫冷凍保存技術,人們已經成功凍存了很多種類的細胞,如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腫瘤細胞、幹細胞,以及精子和卵母細胞。2、冷凍會對人體細胞組織產生不可逆的傷害,目前人體保存組織多採用玻璃化凍存技術來儘量減少這種傷害。
  • 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人體冷凍技術號稱可在未來復活人們。那麼,被冷凍之後的人類真的還能再復活過來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當有些身體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無法續命時,就會利用人體冷凍技術把身體冷卻至零下196攝氏度,然後希望在未來醫學能治療的那一天再解凍復活。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5月已完成,冷凍再「復活」真的可行?
    為展文蓮進行人體冷凍的是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研究院隸屬於銀豐生物工程集團,主要從事「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存儲、基因測序技術、細胞技術研究和臨床應用等高新技術開發」。雖然中國的冷凍技術剛剛實現零的突破,實際上,對人體進行低溫保存的技術已經有50多年歷史了。
  • 加速卵母細胞凍存材料產業化,破譯生物「冷凍-復活」密碼
    器官移植催生生物材料凍存研究在仿生冷凍團隊實驗室內,專用的冷凍冰箱、生物液氮罐、程控降溫儀等設備陳放其間,王健君研究員小心地從液氮罐中取出了冷凍在其中的疫苗樣本。通過該團隊掌握的低溫冷凍技術,可以使疫苗在低溫下保存更長時間,並且解凍後仍然具有活性。
  •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它提供的介紹裡寫道,這是一家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專業研究機構。   同年,銀豐研究院發起設立了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它資助4項研究計劃:生命延續研究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幹)細胞醫學轉化研究計劃和基因工程計劃。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操作者:非長生不老 不保證復活
    人體低溫保存的踐行者大多願意相信,借用低溫來按下生命的暫停鍵,可等來未來發達的技術將其復甦,治癒患有的絕症。但這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尤其大腦,這個精細的部位幾乎隱藏著關於人類意識和記憶的所有秘密。如果低溫保存的人體終能有一天等到回溫,他們的大腦是否會復甦?是否還能延續進入液氮罐保存前的記憶?大腦的冷凍復甦之難是人體低溫保存術的阿喀琉斯之踵。
  • 把人冷凍起來再復活能否實現
    人體冷凍技術首先是參與冷凍計劃的「病人」,這裡的病人是指在醫學上被判定死亡的人,科學家們在挑選「病人」時會選擇死亡時間在4-6分鐘的人。雖然它們的心跳呼吸已經停滯,但是大腦細胞還沒有死亡,體內的新陳代謝還沒有完全停滯,微弱的循環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