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美合作研究:5000多萬年前南極偽齒鳥或為最大飛行...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偽齒鳥生態復原圖。研究團隊 供圖

偽齒鳥化石標本。研究團隊 供圖

  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行最新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一塊化石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為一種已滅絕的、5000萬年前生活於南極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或許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這一重要古生物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發表。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著獨特的骨刺,就像是張了一嘴尖牙。此次研究的偽齒鳥化石目前保存於加州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為一塊長約12釐米的破碎的下顎,也是迄今所知巨型飛鳥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該偽齒鳥化石下顎上保留的骨質「牙齒」在其活著時或許長達3釐米,而這一破碎的下顎可能源自一長達60釐米的頭骨。通過對這些「牙齒」的大小和間距的測量,以及與其他偽齒鳥化石的分析比較,該個體體型大於或近似於目前已知的最大偽齒鳥標本。科研人員結合島上另一個化石地點產出的跗蹠骨化石推測,以化石為代表的已滅絕物種的翼展在5到6米之間。

  論文作者彼得·克洛斯表示,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的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於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今天鴕鳥是最大的非飛行鳥類,而翼展近3.5米的漂泊信天翁是最大的飛鳥。然而,此次發現的偽齒鳥翼展在5到6米之間,這表明鳥類在恐龍滅絕後進化得非常迅速,而兩處化石點時隔1000萬年的漫長時間間隔,說明這一巨型的飛鳥對海洋的上空統治了上千萬年。」

  論文共同作者阿什利博士認為,這些滅絕的鳥類的巨大體型在海洋棲息地中是無與倫比的,僅有一與禿鷲親緣關係較近的鳥類——泰樂通鳥翼展能夠與之匹敵,然而,它們直到偽齒鳥滅絕4000萬年後才出現。

  論文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託馬斯解釋說,此次發現的偽齒鳥生存策略或許與同樣有著巨大翼展的信天翁接近。現在南極的水域被鯨魚和海豹所主宰,但是那時,巨型偽齒鳥展翅翱翔在開闊的海域,尋找它的獵物——魷魚和魚類,而它那標誌性的鋒利的「假牙」讓它成為了南極海域可怕的統治者。

  託馬斯介紹說,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氣候比現在要溫暖得多,並不是今天所知道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冰冷大陸。當時的南極大陸除了像是有袋類、樹懶和食蟻獸的遠親等哺乳動物之外,鳥類佔據了南極大陸的海陸空,是鴨類、鴕鳥、海燕以及許多已滅絕鳥類親緣物種的樂園,這次發現的巨型偽齒鳥也是這一南極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南極至少生活了1000多萬年之久。

相關焦點

  •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2020-10-30 10:03:53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陸成寬| 字號:A+ | A- 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
  • 5000萬年前南極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上。
  • 【科技日報】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上。
  • 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究表明 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或來自南極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2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10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
  • 最新研究:4000萬年前遠古南極或擁有暖溫帶氣候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南極洲已知最早現代兩棲動物——約4000萬年前蛙類化石的發現帶來對遠古時代南極的新認識,它提供了進一步證據的證明,
  • 在南極,中美共同幫了澳大利亞一把
    當天,「雪鷹301」由中國南極中山站飛行110公裡至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將澳大利亞5名航空地勤人員及558公斤物資從戴維斯站區運送至37公裡外的戴維斯站冰蓋機場。 事情的起因是,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需要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中方請求支援——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於是出手相幫。
  • 「史上最大飛鳥」:肱骨超人類整條手臂-史上,最大,飛鳥,殊榮,再度...
    美國科學家認定他所鑑定的史前巨鳥遺骸或許來自史上最大的會飛的鳥類。據推算,這種鳥類的翼展在20英尺到24英尺(折合6.1米到7.3米)之間,這個數字超過了之前的記錄保持者阿根廷巨鷹(Argentavis magnificens),是現存最大的飛行鳥類——皇家信天翁[注]的兩倍。
  • 港媒:超越政治緊張 研究稱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港媒稱,根據一項新研究,儘管中美關係不佳,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兩國科學家合作增多。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從2018年年初至2020年4月間發表的1萬篇涉及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在截至2019年年底的兩年內,有3.6%的論文涉及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而在今年頭4個月內,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9%。
  • 歷史上最大飛行動物可達250公斤,是現有最重飛行動物的11倍
    藍鯨,被認為是海中最大的生物,長度達30多米,重量達150多噸。但要說及天上飛的最大生物,重量最重僅僅為23公斤,還不及一個成年人一半的重量,或許這就是我們容易忽視天空中最大生物這個問題的原因吧。天空中最大的生物名為疣鼻天鵝,它們的翅膀展開有3米左右,體長有一米多,體重最高有23公斤,是現有飛行生物中體重最大的,也正是因為它的體重,所以它在飛行前需要在水面上滑行一段距離,如同飛機起飛時藉助跑道的場景一樣。
  • 理論上說,阿根廷巨鷹能不能馱著人飛行?
    大型的飛行生物在地球飛行生物的進化史上,最大的飛行生物是恐龍時代的風神翼龍,它的翼展超過了10米,是最有可能載人飛行的生物。但是無奈,這種大型的「坐騎」早在6500萬年前就跟隨其他恐龍一同滅絕了。在恐龍滅絕以後,雖然出現許多像恐怖鳥這種站立身高可達3米的巨型鳥類,但是它們與現在的鴕鳥一樣都是不會飛行的鳥類。直到距今約2500萬年前,史上最大的飛行鳥類出現了,它就是桑氏偽齒鳥。
  • 魚類剋星,《方舟生存進化》偽齒鳥攻擊三種淺水魚造成10倍傷害
    在沙盒遊戲《方舟:生存進化》所出現的400多種生物中,有些生物是根據歷史上存在過的遠古生物為原型打造的,比如說肉食牛龍、雷克斯暴龍等等,還有些生物則是《方舟:生存進化》設計師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其中有不少是以現實生物為原型打造出來的偽·遠古生物,偽齒鳥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 史上最大的鳥:阿根廷巨鷹,真能捕獵獅子為食嗎?
    現代地球上最大的鳥應該是鴕鳥,它的身高可達2.75米,體重達150千克以上,儘管它一腳能踢死一頭獅子,但卻不會飛,而最大能飛的鳥則是灰頸鷺鴇,翼展接近3米,據說體重有超過40千克的,不過官方正式記錄都是20千克左右!
  • 最新研究: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3990萬年前發生最大衰減
    最新研究: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3990萬年前發生最大衰減 2020-06-16 14:10: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對話會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21世紀理事會(博古睿研究院)和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共同舉辦,國創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主持,廣東省副省長覃偉中,中國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前州長、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主席傑裡布朗,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主席瑪麗·尼克爾斯等多位來自中美兩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和專家參會。專題對話現場。
  • 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搭橋」促交流合作
    在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發表視頻主旨演講時,美國國防研究院分析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巴維亞·拉爾如是說。由中國宇航學會和安全世界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19日在福建福州召開。作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國際論壇內容之一,該研討會邀請中美兩國專家,針對兩國商業航天現狀及發展,探討商業航天經濟模式、投融資、低軌道衛星商業服務等議題,積極引導中美雙方商業航天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 【中國新聞網】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
    (郭肖聰 供圖)  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 今年,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港媒稱,根據一項新研究,儘管中美關係不佳,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兩國科學家合作增多。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從2018年年初至2020年4月間發表的1萬篇涉及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在截至2019年年底的兩年內,有3.6%的論文涉及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而在今年頭4個月內,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9%。
  • 南極冰下發現巨大「火爐」,已融化5000平方公裡,使海平面上升
    世界那麼大,社會圈裡事挺多。大家好!我是「漂流上裝」,歡迎收看本期的社會資訊,感謝各位粉絲朋友一直以來對我的大力支持,小編一定會在生產優質內容的道路上持之以恆,永不言棄!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南極不能成為「最後一塊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