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家長之後,每時每刻都要操心孩子各種事情,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學習習慣,父母們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呀!
最近各位家長又在群裡開始討論,如何提高孩子專注力,這個話題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
考拉老師請教了這方面的育兒專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專注力。
專注力是需要培養的
專注力並不是長大就會自然而然獲得的啊。有的成年人做事也是東摸摸,西看看,上一整天班,真正在做事的時間可能不到2小時。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把工作做好?
所以,孩子的專注力要考培養。坐得住,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專注力的標準。
那麼,孩子的專注力該怎麼培養呢?
當我們在說一個人「專注力」強的時候,其實是在說他能選擇性地對某件事集中較長時間的注意力。
這樣當然能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務,達到我們大人眼裡的成功,但它真的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嗎?
我們成年人很擅長對「無關」信息嚴防死守,專注在我們認為重要的一個點上,但也因此錯過了許多微小卻珍貴的細節。
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但也因此他們的眼裡沒有「鄙視鏈」,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吸引他們。
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周圍一有什麼動靜小眼睛就被輕飄飄地牽走了。這在我們看來這也許是容易「走神」,但卻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所以,你覺得孩子好動,不專注,其實可能只是孩子專注的地方不是你想要他專注的地方。但那些非功利性的專注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很重要的學習。
年齡太小會影響專注力
年齡較小的孩子難以在單一事件上停留較久的注意力也是由他們的大腦發育階段所決定的。
由於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完全,所以他們控制感官信息(如圖畫,視覺信息)出入丘腦的能力還較弱,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湧進大腦的各種信息給分散了。
就像我們不能衝著大腦喊:「喂,快點把前額葉皮質給我長好」一樣,一味地要求學齡前的孩子「專注、別分心」其實是在和人的自然生長規律過不去。
感興趣才能更專注
很多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長大一點後,就能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集中更長時間的注意力了。
有的孩子對色彩更敏感,因此會在看繪本時更長時間地盯著圖畫看;有的孩子對動手格外積極,所以搭積木能搭上半個多小時……
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這種微小的注意力停留,儘量不要去打斷他們
▲孩子天生就對特定的事物更感興趣,
可以用這些事來培養他們的專注力
事實上,孩子們天生就是學習高手。他們認真起來,甚至能比大人還專注——他們能跳房子跳一天,你能嗎?可能一會兒就嫌無聊了。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玩一個識字APP,因為是遊戲的形式,孩子每次「學」得停不下來,每次都需要限制學習時間。
只要孩子感興趣,他們就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把周圍調成靜音。孩子一股腦地撲在他們的興趣愛好上,你的嘮叨變成了背景音。
但很多家長的出發點都不在「興趣上」,而是一開始就強調我們大人覺得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課堂上坐得住、聽繪本時不分心……孩子們沒做到,我們就焦慮起來:「我的孩子專注力不行」
孩子總不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啊。有些事可能和興趣無關,但卻必要。那該如何提高孩子專注力呢?
1
把枯燥的事情變得富有挑戰
這時候,我們就要用一些小技巧來引導了。首要原則就是:把枯燥的事情變得富有挑戰性。
設身處地地想,即使是成年人,也常會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比如開車回家,本計劃途中要在超市停一下買點東西,但因為是走過千萬遍的道路,無比熟悉,所以開了沒幾分鐘就開始「放飛模式」,一路暢通無阻地直接剎回了家。到了家兩手空空才記起:誒,我不是要去超市嗎?
對比旅遊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確定路線,所以格外小心,反而更少發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了。
所以,做重複、簡單的事時人們往往更容易走神,但在具有挑戰性、需要我們開動大腦去創造的事情上,我們的專注力則處於被激活的狀態下。
孩子無限的創造力可能正在暗地裡摩拳擦掌,我們該怎麼發起挑戰的信號呢?
2
提出有趣的問題
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最好的辦法就用有趣的問題來勾起他們的好奇心。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還是不願意回家,你可以這樣問:
「你知道我們昨天沒讀完的那個故事後來發生了什麼嗎?」
「我們家的燈走之前關了嗎?我們回去檢查一下了吧。」
「外面的確很好玩,但是你不想知道弟弟放學回家正在做什麼嗎?」
▲提問是引起孩子好奇心的很好方式
3
提高孩子對事情的期望值
通過改變做法來讓孩子已經做過、或者重複了很多遍的事情重新變得值得期待。
比如你正在培養孩子參與家務的習慣。孩子第一次也做得很好,打水、拖地,這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新奇好玩的,但多做幾次他就厭煩了。
這時候就要有策略地讓「家務」變成他意想不到的(或至少不是完全重複)的流程:打掃不同的房間;從整理沙發變成擺碗筷;換用吸塵器代替掃帚……
更有創意的辦法是利用家務卡片,讓孩子自己去抽籤,抽到什麼做什麼。甚至還可以給某些家務卡片上附加加一點小獎勵,比如看一集動畫片。
▲後臺回復消息「家務卡」即可獲得完整原圖
列印下來,剪成卡片,裝進一個小罐子裡,
讓孩子每天抽取1-N項家務來「玩」
Paul Jenkins,一個有23年資歷的心理學家對於如何讓孩子在必要的事情上服從你的指令這樣說:「在你的指令後面加上後果」
這不是威脅的意思,而是說讓孩子們知道對於他們將要做的事,他們可以期盼什麼。
比如,要把一個在電視機前坐定的孩子拉到餐桌前,你會怎麼做?一句「吃飯了」就沒後文了?
不如在後面加上「今天晚餐媽媽準備了蘿蔔燉牛腩、西藍花炒蝦仁」,這種實質性的誘惑更有可能從孩子對周圍的屏蔽中殺出一條路來。
又或者,吃晚飯我們就可以一起去公園的遊樂園玩一會兒了、一起講故事、玩洗澡玩具(玩水)
▲指令+後果:"開飯了,今天晚餐媽媽準備了蘿蔔燉牛腩、西藍花炒蝦仁"。
4
定時轉換任務
一般來說,人能連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在十分鐘左右。超過這個時間限度,分神是很正常的。
先觀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能很快回到認手頭的事情上,給他們一點時間自我調整。但如果不行,與其讓他們繼續磨皮擦癢地硬做下去,不如讓他們喘口氣。
鼓勵他們放下正在做的事,拍拍小手;
唱首歌換換思維;
去戶外玩幾分鐘。
▲做作業間隙拍拍手,讓孩子換換思維才能更好集中注意力
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習慣於低專注力、敷衍的運作方式。磨時間是註定行不通的。
現在大多數小學的課時長度是40分鐘,我們不必要求孩子一下就能連續定心這麼久,他們需要慢慢過渡去適應這個時長。
第1天,塗色15分鐘
第2天,陶藝20分鐘
第3天,摺紙25分鐘
第4天,畫畫30分鐘
向孩子展示他每個階段的進步,這會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會更主動地做好自己專注力的小主人。
簡單來說,這就是CAT法則:
C(curiosity)指好奇心。用問題來獲得孩子的關注,鼓勵他們嘗試。
A(anticipation)指期望值。把重複的事情用多樣的方式來做,每次都值得期待。
T(timely interest)指定時轉換任務。根據注意力的時限來調整孩子所做的事情,防止他們陷入昏昏欲睡的「省電模式」。
CAT當然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意思啦,「貓」。這再貼切不過了—讓孩子像小貓一樣保持好奇,對需要做的事情躍躍欲試。
▲CAT法則
最後回到專注力的問題,每個孩子學習的模式不一樣,他們學習的過程是不一樣的,所以才需要強調因材施教。
說到底,只有提升孩子的興趣,孩子才會專注,用興趣培養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