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甲蟲啃食動物屍體留下完整精細骨架結構

2020-11-25 中國青年網

  北京時間10月21日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食肉甲蟲蜂擁到動物屍體上,吃掉所有腐肉,留下森森白骨。事實上,「生命圖書館」的科學家正利用這些皮蠹科(Dermestidae)昆蟲來保存動物標本,以供未來的人們使用。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脊椎動物學博物館裡,「生命圖書館」展區的動物標本看上去栩栩如生,絲毫沒有腐敗的跡象。精心製作的一件件動物標本整齊擺放著,眼睛富有光澤,皮毛整潔,然而它們剛送過來的時候並非如此。

  每年都會有數百隻動物屍體送到這座博物館。研究者首先將動物屍體的皮毛剝去,從肌肉和胃裡中採集標本。之後,再對這些皮毛進行填充,動物胃裡的內容物則記錄在案。清理乾淨骨骼上的肌肉是長時間保存動物標本的關鍵,這需要極高的精確性,避免任何損傷。

  研究者首先要將動物屍體的皮毛剝去,採集肌肉和胃內容物標本。上圖就是在對一隻貓頭鷹的屍體進行預處理。在博物館裡,研究者找到了一種加快分解過程的方法,並且比用人手清理更加精準,這就是食肉甲蟲。

  這些甲蟲蜂擁到蛇、貓頭鷹及其他動物屍體上,將殘存的腐肉吃得一乾二淨,只留下骨架。這種處理方式十分高效,已經使用了許多年。1924年,這座博物館建立起了第一個皮蠹種群。將近100年之後,這個種群的直系後代依然在博物館裡工作著,幫助研究者將最完美的動物標本保留下來

  皮蠹的工作既快速又精準。在動物死去一周後,它們會把卵產在屍體的肌肉裡,生長最快的幼蟲會很快出現,在幾天之內就把腐肉吃得精光。「生命圖書館」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標本館,收藏著許多保存良好的動物標本,其目標是為未來的研究者回顧生命歷史提供參考。

  儘管皮蠹在處理屍體時是很好的幫手,也不會對骨架造成破壞,但它們有時候也會因為逃逸而帶來威脅。博物館裡食肉甲蟲的逃逸意味著,其他動物藏品就會遭殃。這種事情曾經發生過,博物館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建立了一個防火牆,按逃逸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隔離。

  以死亡時狀態保存的動物標本會與分解腐肉的地點分隔開。如果食肉甲蟲跑到了保存這些標本的抽屜裡,它們會將見到的一切吃掉。(任天)

  

  

  北京時間10月21日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食肉甲蟲蜂擁到動物屍體上,吃掉所有腐肉,留下森森白骨。事實上,「生命圖書館」的科學家正利用這些皮蠹科(Dermestidae)昆蟲來保存動物標本,以供未來的人們使用。

相關焦點

  • 大自然中的法醫:食肉甲蟲啃食屍體清理骨架
    皮蠹將一塊顱骨啃得乾乾淨淨。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一種叫做「皮蠹」的食肉甲蟲是大自然中的法醫專家。皮蠹的英文單詞是dermestid,該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皮」,因而這種昆蟲的命名很貼切。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蟲會把肉從屍體上啃下來,這被稱為「白骨化」過程。
  • 深海驚悚一幕:潛水員發現鯨魚屍體被食腐生物啃食,只留下骨架
    據英國《太陽報》10月17日報導,日前美國潛水員用攝像機拍到了深海食腐動物啃食鯨魚屍體。最近,美國一個深海探險團隊,「鸚鵡螺號」的潛水員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外探索水下火山戴維森火山時,發現了一具怪異的生物骨骼殘骸正在爬行。
  • 同類相食!異特龍竟然如此殘忍!
    Mygatt-Moore採石場的化石原地展示,圖片來自網絡圖註:正在Mygatt-Moore採石場挖化石的小朋友,圖片來自網絡儘管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但是這些化石都相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恐龍骨架圖註:異特龍的頭骨化石,圖片來自網絡咬痕是誰留下的呢?在對比了咬痕與同時期食肉恐龍的牙齒外形後,證明咬痕是異特龍留下的。
  • 稱霸侏羅紀的異特龍竟然同類相食!
    圖註:正在Mygatt-Moore採石場挖化石的小朋友,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但是這些化石都相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恐龍骨架
  • 明明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怎麼成了整天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前所未見:鹿不僅會啃骨頭,還會啃人骨
    驚人景象:一隻正在以人類屍體為食的鹿抬頭望了過來,嘴裡還叼著一根人肋骨。攝影:LAURENA.MECKEL/ACADEMIA撰文:DelaneyChambers研究人員在進行人類遺骸野外分解過程的研究期間目睹到,一隻鹿正在咀嚼人類的肋骨。
  • 走進奇妙的甲蟲世界:佔地球四分之一動物物種
    事實上,節肢動物——螞蟻蜘蛛蠍子等等——才是真正統治地球的主人。在節肢動物中,甲蟲無疑是最為成功、最為多樣也是最被低估的一類。世界上的甲蟲種類達到驚人的40萬種,而據科學家估計,等待被發現的甲蟲可能還有350萬種。換句話說,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動物物種屬於甲蟲。記住,是四分之一!
  • 為啥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因為食肉動物在捕獵的時候有些食用動物也會食用失去的動物屍體導致食肉動物在體內會有其它動物的病毒等有害物質,在人類食用之後就會引發人類的疾病。而且因為早期人類沒有制服兇猛的食肉動物的手段,在多少人類食用食肉動物的時候都是死去的食肉動物的屍體,人類在食用後就會生病,所以在人類的食譜中很少有食肉動物。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蝴蝶中肉食者:萬隻蝴蝶把人啃食得只剩一副骨架?感覺不寒而慄!
    蝴蝶在自然界也是以吸食花蜜樹汁露水為生,可是今天我要介紹一種食肉的蝴蝶——虎斑紋食肉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幾位少年去位於巴西密納斯山採食野果,走在最前面的安德烈卻遭遇了數以萬計蝴蝶的攻擊,他在地上拼命打滾呼救,但也是瞬間別蝴蝶群包圍淹沒,同行的夥伴馬上回去求援,等施救人員趕來的時候用水槍趕走蝴蝶,安德裡早已被啃食得只剩一副骨架。從此虎斑紋食肉蝶得以命名。
  • 染上炭疽病的非洲河馬,為何會開始吃肉,變成食肉動物?
    染上炭疽病的非洲河馬,為何會開始吃肉,變成食肉動物?首先,河馬的脾氣就非常的暴躁,這是因為河馬有著比較強大的領地意識,如果有動物闖入了它們的領地,它們就會立馬發怒,在非洲地區,被河馬殺掉的動物不在少數,即使是人類,遭到河馬襲擊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河馬的嘴巴有著非常強悍的咬合力,而且別看河馬形狀似乎比較的臃腫,但是實際上它的整體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0千米。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選擇逃跑,它們為什麼不進行反抗?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 食腐動物到底有什麼用?
    食腐動物 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食物鏈應該包括三個角色: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植物充當生產者角色,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充當消費者角色,而微生物充當著分解者角色。
  • 啃骨頭的長頸鹿,吃魚的馬,「食草動物」遠比你以為的會享受!
    其實,食草動物並非不能吃肉,它們只是進化成不能捕獵及不擅長消化大量肉食而已,只要條件合適,它們並不會拒絕「開葷」。 此外,食草動物還有喜歡啃骨頭的——長頸鹿會啃水牛的骨骼殘骸: 甚至是黑斑羚的頭骨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地球上的植物是通過太陽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因此植物統被稱為「生產者」,食草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而食肉動物多是捕食比自身弱小的動物來獲取能量,它們統被叫做「消費者『』,還有一些細菌,真菌等能夠把生物分解為無機物,再次被生產者使用,它們被稱為「分解者」。
  • 說好了一起捕獵,有的食肉動物卻做了清道夫
    提起食肉動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狼群圍獵野牛,老虎突襲野豬,以及金雕在空中掃視獵物的場景。然而,有一些食肉動物很少自己捕獵,靠揀現成的獸屍生存,我們稱之為清道夫。清道夫,又叫食腐動物。生態學上,只要吃不是自己捕獲的獵物,就叫食腐,與食物是否腐爛無關。有趣的是,群居食肉動物吃本群其他成員捕獲的獵物,也屬於食腐,例如,雄獅吃雌獅的獵物也被生態學家認為是「食腐」,雄獅經常「食腐」的名聲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 非洲大草原上,小型的動物剛被食肉動物捕獲,一動不動,為什麼?
    首先有些大型捕食動物,比如獅子老虎,在捕食小動物時,先撲向它們,然後咬住它們的咽喉,即脖子,頸部內外都有許多重要的結構,一種是動脈血管,它們造成動物大量失血,使其逐漸失去行動能力;另一種是頸部被咬斷,頸部的骨架結構是頸椎,椎間孔中穿插著脊髓,脊髓負責傳遞一些重要的運動功能,一旦脖子被撕裂,脊髓就會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