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類學思維去「考古」

2021-01-21 華西都市報

  

□禾刀

  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這是近來網絡上流行的一句「哲理」,放在張經緯身上尤為貼切。
  張經緯喜歡考古學,但自己學的專業是人類學,「陰差陽錯」沒有成為攔路虎,反倒成就了他用人類學知識去思考考古學問題,居然經常有些意外斬獲,在考古學界曾引起不錯反響。本書是對張經緯近年來發表文章的一次總結。全書分為考古中國、探索方法、中國進程、神話時代、趣史、諸野等六大板塊。雖然是合輯,前後文章之間缺乏統一架構下的嚴密邏輯關聯,但以作者近年來主要關注方向來看,本書所錄文章總體上還是從多個維度較好地回答了書名所指的關鍵問題,即「中國從哪裡來?」
  人存於世,問題主要有三,即從哪裡來,現在在幹什麼,未來將向哪裡去。考古學便是通過挖掘尋找器物證據的方式,努力探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前幾年,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曾寫過一部暢銷全球的歷史著作《人類簡史》。該書融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多門學科,自始至終向讀者說明了這麼一個得到諸多學科證實的歷史事實,即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無論是後來繁衍了我們的智人,還是被智人消滅的尼安德特人等,無出其右。
  張經緯實際始終在強調這樣的觀點,即無論是人類學還是考古學,均應從世界看中國,而不是從中國的視角看世界,這樣才可能對考古界孜孜以求的「發現『最早中國』」理念有一些更全面也更科學的認識。
  張經緯爬梳考古信息和諸多著作後指出,「周人和秦人並非一脈相承的整體,而是各有起源的不同文化」「從中國文明史的開端以來,夏、商、周三代都是從東亞核心區的『外圍』一點點內遷的,並不是一開始就以所謂的『中原』為根據地向外發展的」。也就是說,「中國」概念的形成,本質上是遷徙到中原後的各路人群海納百川的結果。為構建抵禦外部的合力,他們於是「建立了『華夷之辨』的修辭方式,封自己為正統,還把周邊的人群稱作『夷』」。
  從絲綢之路的形成角度,也可以為「中國」的形成找到蛛絲馬跡。毫無疑問,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中亞乃至歐洲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在張經緯看來,這條道路還具備另一重意義,那就是與人類起源時代遷徙路線的重合。只是到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絲綢之路地位才逐漸西山日下。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是冀朝鼎的名著。張經緯不唯書,認為冀朝鼎以水利工程為線索的研究方式並不能佐證「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形成原因,反倒認為,「基本經濟區的變遷,實際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的結果,而非原因」。換言之,政治生態決定了生存狀態,水利對經濟的影響肯定存在,但遠未達到關係一地興衰的地步。
  此外,張經緯對神話形成的歷史變遷予以精彩的闡釋。神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上天」賦予不可求證的力量,以期達成目的。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力量文化的延續,作為神話重要解讀者,往往會按照有利於自身的方式加以解讀,此即「一切神話都是當代神話」。比如「普羅米修斯在赫西俄德的詩中是個歹徒,是個騙子,在阿提刻是位小神;但是經過埃斯庫羅斯的塑造,他成為一位敢於為人類的生存和幸福而反抗宙斯的偉大的神」。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原神話的隱喻意義,必須儘可能找到神話的真正源頭。
  最後想說明一點的是,張經緯的文章輕鬆詼諧,道理簡單通透,金句迭出,即便是像本人這樣考古學和人類學的「雙料」門外漢,讀來也未覺生澀,反倒酣暢淋漓收穫滿滿。字裡行間可見,張經緯閱讀量巨大,記憶力驚人,思維跳躍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對比式研究和發散性思維常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許,張經緯的許多觀點有待考古學界以事實反證,但他的觀察尤其是寫作方式頗值學習。

《從考古發現中國》
作者:張經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歷史系跟考古人類學系都在文學院,而且一年級的課程完全一樣。我記得有兩門必修課,一是《地學通論》,一是《考古人類學導論》,由凌純聲先生講授。相對於歷史系的部分課程而言,我對這兩門功課尤其感興趣,因為它們提倡田野活動,要求你去做實地調查,這和我喜歡旅遊的興趣有關。在升二年級的時候,我就申請轉入考古人類學系。原先那裡有9個學生,一個生病休學,其他8人都轉系了,我因此成了「獨苗」。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隨著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人類學研究當下,考古學研究古代,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處理類似的問題採用策略有什麼差別,而這種差別的背後是什麼,都可以討論、交流,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張文義:沒有對話空間,很大原因是我們彼此不參加對方的活動。我在UIUC讀書的時候,考古答辯時人類學的同學會去,反之也一樣。考古學生問人類學的問題是,你們憑什麼相信報導人說的是真心話?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聽說,幹考古文博的,都去擺地攤了!
    聽說,幹考古文博的,都去擺地攤了!年修復從業經驗 鍋碗瓢盆、菜刀剪刀、樣樣能補 2.水下考古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②|物質與觀念:不同學科的解釋邊界
    但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不在了,或者十幾代之後,我們就無法通過語言、情感交流得到的信息,可能只剩下遺存,好像我們現在習慣用電腦、手機,人人都變成滑鼠手,未來考古發掘時也許可以依據我們的手的骨骼變形,推斷我們那個時代怎麼樣,但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都實行火葬,這樣一來,就不可能按照這個思路再推下去。所以我認為,考古學和人類學雖然有很多接觸地帶,但還是存在解釋的邊界,有些問題是某一學科解釋不了的。
  • 20川大文博考研 | 走進人類學:揭開「體質人類學」的神秘面紗!
    廣義人類學的觀點一般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學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應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內容十分龐雜。在他們那裡,傳統上習慣於將人類學劃分為兩大部分,即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因此,人類學的研究,必然跨越多學科多視角,其複雜性使人類學的學科發展走過了漫長的過程。最早的人類學研究,是歐洲人類學家到世界各地的民族和部落中去測量人體的各種特徵,這屬於體質人類學的範疇。隨著時間推移,各個民族的習俗、語言、文物也引起了博物學界的人類學家的關注,因此又發展出了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和考古人類學。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 關鍵詞: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研究;遺骸;人類骨骼;起源;種族;研究對象;人群;病理 作者簡介:   隨著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如果我們先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再從不同學科的立場互相去看同一個研究,應該能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或意見,這樣慢慢的兩個學科之間方法上面的交融和碰撞會更加豐富。金志偉:其實可以這樣,考古加入人類學的研究當中。我給人類學本科生上考古人類學的時候,就一直力圖引起他們對物質文化的興趣。
  • 闢謠:是誰對分子人類學數據動了手腳?
    歷史與考古相互補充,讓我們平民大眾能穿越上下5000年,一覽華夏歷史文明進程。  在過去分子人類學還沒有興起的年代,研究歷史探尋民族起源只能靠有限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來大概推測,這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尤其是歷史文獻的記載,不但有限,也未必真實。所以,分子人類學的興起將大大打破這些局限,向人們揭示一個更真實更準確的歷史,從而更加清晰地分析一個民族的起源。分子人類學用DNA材料和計算生物學方法解答了很多人類學的問題。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重視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文化認知是當前西方認知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認知人類學倡導用多元化的方法去從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實驗室,也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進行田野考察,或者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
  • 美研人類學(Anthropology)專業簡介:其實你根本不懂人類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志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目前,北美地區的多數學者傾向於人類學應包括四個分支學科: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  狹義人類學即指體質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專門研究人類體質的,甚至包括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持該觀點的以歐洲大陸的一些國家,如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的學者為代表。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在人類學中,「參與觀察」雖至關重要,但不應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對「被觀察者」的分析。人類學家應關注與他們同在的人,看他們做了什麼,聽他們說了什麼,但這樣做是為了「與他們一起做研究,而不僅僅是去研究他們」(第16頁)。認識到「他者」與「我者」共處於一個世界,他們也在研究,甚至比我們對生活有更深的領悟,將有益於人類學研究者實現自我教育,使他們能真正參與到他者的生活當中去感知生活。
  • 四海為家的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作品系列
    諸位青年考古學家,希望你們以下一世紀考古學家自命,用新的觀念去問,什麼是21世紀第一個考古問題?著有《中國青銅時代》《商文明》《美術、神話與祭祀》《古代中國考古學》《考古人類學隨筆》等。這四十年來,在西方一提起張光直的名字就會讓人想到中國考古學。從1963年《古代中國考古學》第一版開始,張光直——他的朋友和同事習稱他為K.C.——通過他本人一系列有影響的專著和大量學術論文,把自己祖國古代文明的豐富考古材料介紹和解釋給英語世界。
  • 「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吉大...
    7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12@ZH014)「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子課題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召開。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韓曉峰,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項目組專家、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安泳鎝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項目組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作大會主題報告;項目組專家、北京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祥主持了開幕式。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在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中,由於對象年代久遠且沒有傳承,諸多缺少物質載體的信息(譬如儀式和觀念)已不可復得,唯有藉助人類學理論方可構建一二。加之文本材料多為考古發掘所獲的出土文獻,因此研究者往往也關注考古學的進展。筆者所從事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亞述學)尤其如此。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