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的起源及其作用

2020-12-06 以科學的方式學數學

轉基因即是基因工程,是指利用DNA重組技術在體外通過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對各種生物的核酸(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微生物或真核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基因在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需要的基因產物,或者改造、創造新的生物類型。基因工程強調了按工程學的方法進行設計和操作外源DNA形成新的分子組合,並引入到一種新的寄主生物中,使基因信息具備跨越天然物種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種間限制,實現遺傳性狀和物種的改良,這是基因工程最大的特點。

基因工程技術是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發展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從誕生到現在不過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並應用到工業、農業、醫療等眾多領域。基因工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建立、成熟、發展應用三個階段,下面小編先談談轉基因的起源吧!

基因工程技術的建立

基因工程的開端

在20世紀中葉,基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O.Avery等的細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基因載體(1944年)。J.Watson和F.Crick揭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1953年)。在此基礎上,M.Meselson和F.Stahl提出了DNA半保留複製模型(1958年)。M.Nirenberg,S.Ochoa和H.Khorana共同破譯完成了64種遺傳密碼(1966年)。進一步的研究確立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

DNA片段

轉基因技術理論基礎的建立

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標誌著生物學研究進入到分子水平,同時也為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之後,有三個實驗室在1967年發現了DNA連接酶,以及H.Smith等分離了第一種限制性核酸內切酶(1970年),這些重要的酶的發現為DNA的體外拼接提供了有理工具;在1972年P.Berg等將SV-40病毒DNA與噬菌體P22DNA在體外重組成功,轉化大腸桿菌,使本來在真核細胞中合成的蛋白質能在細菌中合成,從而打破種屬之間相互獨立的天然屏障.

DNA雙螺旋模型

1973年,S.Cohen等首次完成了重組質粒DNA片段與質粒pSC101重組,轉化大腸桿菌,轉錄出相應的mRNA。此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工程已正式誕生,不僅宣告質粒分子可以作為基因克隆載體,能攜帶外源DNA導入宿主細胞,並且證實了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轉移到原核生物細胞中,並在原核生物細胞中實現功能表達(功能表達是指表達出來的蛋白質還沒有具備其原本的活性,還需要經過一定的修飾作用)。

質粒載體模型

基因工程的誕生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必然產物,它使得體外DNA遺傳操作成為可能,從而可以繞過物種遠源有性雜交的鴻溝,是基因可以在微生物、植物、動物之間交流,迅速並定向的獲得新的人類需要的生物類型。為大規模生產生物分子,設計構建新物種,搜集、分離、鑑定生物信息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相關焦點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轉基因作物從陌生,到前幾年的爭論和恐懼,再到最近幾年的火熱,人們漸漸地認識到了轉基因這項技術對於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和提高經濟作物供給等方面的強大優勢。美國50%以上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內銷、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作物成分。歐盟和日本年均轉基因產品進口量接近2000萬噸。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1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290萬公頃左右,位居全球第七位,佔比約1.5%。 與美國種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南瓜、苜蓿、馬鈴薯、蘋果等多種轉基因作物不同,在我國,關於農業轉基因的方針政策十分明確:研究上要大膽,推廣上要慎重,管理上要嚴格。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二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問題,我國13億人口這麼大國家,進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有沒有必要;三是轉基因糧食安全和健康風險問題;四是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背後的問題,反對聲音既然很大,為什麼還在推進這個事;五是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介紹一些國家盲目發展轉基因的風險、教訓,甚至失敗的例子;六是生態學的解決之道,用生態學的辦法能不能解決吃飯的問題?
  • 隆平高科布局轉基因,中國轉基因作物路在何方?
    然而,轉基因卻是一項飽受爭議的技術, 2014年它入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的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一,次年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法令——允許歐盟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批准、限制或禁止在本國種植轉基因作物。其實,轉基因的爭議焦點在於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
  • 美洲帝王蝶因轉基因作物數量減少
    紐西蘭農民聯合會副總裁william rolleston博士曾經表示,「禁止食用轉基因(gm)產品是對人類的一種犯罪。」 rolleston告訴參加商會的與會者,儘管公眾抗議減少以及公眾的態度似乎發生了變化,所有的研究、開發、引進和轉基因作物的相關法律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他表示,「公眾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
  • 轉基因(GM)作物對全球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影響(1996-2012)
    與傳統技術(如使用殺蟲劑和種子處理)相比,轉基因抗蟲技術為所有採用這種技術的國家(除了澳大利亞的轉基因抗蟲棉花(注釋3))的作物產量都帶來了積極的作用。自1996年以來的17年間,所有種植抗蟲作物地區的玉米和棉花的平均產量分別增加了10.4%和16.1%。
  • 潭村調查之三:轉基因作物在農村「定居」的結果
    一、莊稼能抗蟲害 關於村民對轉基因作物的認知及其在農村「定居」 後的結果,網上曾有一些說法:「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就聽在家務農的父親提到過轉基因棉花,父親是不懂『轉基因』 這個詞,但是他知道有一種棉花叫抗蟲棉,說鄉裡的種子站已經到各個村裡宣傳過了,說這種棉花不生蟲。
  • 效益加持,爭議猶存:轉基因作物的「成熟秋天」來了嗎
    2018年,全球有26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等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佔總種植面積的比重高達91.0%,佔據絕對主力地位。 此外,還有44個國家進口轉基因作物,因此,全球共有70個國家應用了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作物的擴增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 31轉基因違背自然?你一定吃過,紅薯就是天然的轉基因作物
    本人是業內資深媒體人士,報導轉基因近10年,採訪過國內外眾多科學家和業內專家,參觀過眾多實驗室和育種基地,準備全面講解轉基因問題,保證你只要具備初中水平,就能完全看懂!這是一個系列,每篇就講一個問題,會持續更新40個問題。
  • 不敢吃轉基因食品?其實天然「轉基因作物」人類已吃了幾千年
    世界上的第一棵轉基因作物是什麼?它是出身於實驗室裡,由科學家培育出來的嗎?你可能想像不到,早在數千年前,第一棵轉基因作物就已經在自然條件下誕生了。自然界外源「轉基因」作物2015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它表明人類作為主要作物之一的紅薯,其實是在自然條件下轉了基因的食品,且轉入的還是一種叫做「農桿菌」的細菌強行植入的外源基因。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盧寶榮,在日前由墨子沙龍在上海舉行的「科學精神中國行」活動中,提到了轉基因技術的意義。他介紹,紅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也是一種天然轉基因作物。在通過微生物感染,外源農桿菌的DNA片段進入其中,而且與之共存,帶來新的性狀。《美國科學院院報》中的研究曾提到,從紅薯作物的栽培選育進化歷史上看,所有栽培品種都獲得了農桿菌基因,而野生親緣種中沒有檢測到。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ISAAA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是轉基因作物增長主力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趙竹青)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新增1200萬公頃,比2010年增長了8%。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達11%,發達國家為5%,前者增速為後者的兩倍。這是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在其2011年轉基因作物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2011年,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的第16個年頭。
  • 轉基因作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和危害?
    這幾年崔永元可謂是風風火火,除了對娛樂圈的揭露並且取得了極大成效之外,崔爺另一個更加出名的時間應該就是轉基因作物的抵制行動了。那麼,轉基因作物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原因使得轉基因作物如此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又有什麼危害呢?
  • 中國人體內真的出現轉基因作物基因嗎?「食品有意思」
    文章觀點總結英國《雪萊遺傳學通訊》發表期刊,中國平民體內出現了轉基因作物的基因Scoal。維克多·斯坦因教授在人類25號染色體上發現了含Scoal的轉基因作物特有基因。丁二酸合成過程中還會消耗人體最重要的能源分子,三磷酸腺苷。上海世博會不吃轉基因。Earth Fare雜貨店不賣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乃至整個歐洲國家,轉基因食品已經被政府禁止。我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毫無選擇權。
  • 數據新聞|數看轉基因作物種植「世界地圖」
    原標題:數據新聞|數看轉基因作物種植「世界地圖」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種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自1996年轉基因技術商業化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快速增長。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2019年9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2018年全球有26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1.9億公頃,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91%。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而小麥則起源於亞洲西部目前依然戰亂頻發的地方,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可以說兩河流域文明孕育了麥類。到現在這三大主糧在全球種植和食用,人類的祖先對這些作物進行了幾千上萬年的馴化,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農作物品種培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因起著決定性作用,基因的變化決定了農作物從古到今的變化。 那麼,基因是什麼?
  • 聯合國組織研究稱轉基因作物汙染案例增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15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跨國研究指出,食品和飼料受轉基因作物汙染比例漸增,這可能與生產和貿易的數量增加有關。然而,近半數國家表示,他們缺少查驗轉基因成分的有效工具。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在羅馬發表與轉基因作物相關的報告,這份研究向包含歐盟在內的193個國家發出問卷,回收率為39%。
  • 作為生物反應器的轉基因作物
    發布時間: 2010-01-12 09:22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   作物可通過轉基因技術被改造成生物反應器,用來生產糖類物質(如澱粉)、生物能源(如乙醇)、可降解生物塑料(如聚羥基烷酯)、動物抗體(如病毒抗體)、口服疫苗(如B肝疫苗)、藥用蛋白(如人生長激素)和工業酶製劑(如植酸酶)等,具有可大規模生產,生產過程簡單
  • 轉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種還是生態魔鬼
    植保(中國)協會給記者提供的一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的環境效益與生物安全》的報告顯示,自1996年至2009年,全球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總共減少農藥使用量9.39億公斤有效成分。如果歐洲50%的玉米、油菜、甜菜和棉花使用轉基因品種,農藥每年的使用量將減少1450萬公斤(即有效成分440萬公斤)。用藥面積將減少750萬公頃,節約2050萬升柴油,從而減少7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