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即是基因工程,是指利用DNA重組技術在體外通過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對各種生物的核酸(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微生物或真核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基因在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需要的基因產物,或者改造、創造新的生物類型。基因工程強調了按工程學的方法進行設計和操作外源DNA形成新的分子組合,並引入到一種新的寄主生物中,使基因信息具備跨越天然物種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種間限制,實現遺傳性狀和物種的改良,這是基因工程最大的特點。
基因工程技術是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發展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從誕生到現在不過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並應用到工業、農業、醫療等眾多領域。基因工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建立、成熟、發展應用三個階段,下面小編先談談轉基因的起源吧!
基因工程技術的建立
基因工程的開端
在20世紀中葉,基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O.Avery等的細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基因載體(1944年)。J.Watson和F.Crick揭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1953年)。在此基礎上,M.Meselson和F.Stahl提出了DNA半保留複製模型(1958年)。M.Nirenberg,S.Ochoa和H.Khorana共同破譯完成了64種遺傳密碼(1966年)。進一步的研究確立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

轉基因技術理論基礎的建立
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標誌著生物學研究進入到分子水平,同時也為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之後,有三個實驗室在1967年發現了DNA連接酶,以及H.Smith等分離了第一種限制性核酸內切酶(1970年),這些重要的酶的發現為DNA的體外拼接提供了有理工具;在1972年P.Berg等將SV-40病毒DNA與噬菌體P22DNA在體外重組成功,轉化大腸桿菌,使本來在真核細胞中合成的蛋白質能在細菌中合成,從而打破種屬之間相互獨立的天然屏障.

1973年,S.Cohen等首次完成了重組質粒DNA片段與質粒pSC101重組,轉化大腸桿菌,轉錄出相應的mRNA。此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工程已正式誕生,不僅宣告質粒分子可以作為基因克隆載體,能攜帶外源DNA導入宿主細胞,並且證實了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轉移到原核生物細胞中,並在原核生物細胞中實現功能表達(功能表達是指表達出來的蛋白質還沒有具備其原本的活性,還需要經過一定的修飾作用)。

基因工程的誕生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必然產物,它使得體外DNA遺傳操作成為可能,從而可以繞過物種遠源有性雜交的鴻溝,是基因可以在微生物、植物、動物之間交流,迅速並定向的獲得新的人類需要的生物類型。為大規模生產生物分子,設計構建新物種,搜集、分離、鑑定生物信息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