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11 月 24 日凌晨 4 時 30 分左右,伴隨著 "01" 號指揮員胡旭東響亮的倒計時聲,搭載著 " 嫦娥五號 " 探測器的 " 長徵五號 " 遙五運載火箭騰空而起。頓時,觀禮嘉賓們歡呼雀躍!作為 "01" 號指揮員,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測試站副站長胡旭東是航天發射的 " 大腦 ",是火箭發射任務技術上、指揮上的 No.1,也是火箭順利圓滿發射的關鍵。
△胡旭東
從小就是 " 別人家的孩子 ",東大畢業就去了西昌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除了 "01" 號指揮員,胡旭東還有一個身份,東南大學校友。作為一個 "80 後 " 獨生子,胡旭東生在安徽,學在江蘇。選擇航天事業,就意味著選擇了揮別父母親人,選擇了與綿綿大山和茫茫大海作伴,選擇了將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緊密相連。
胡旭東 1980 年年底出生於安徽舒城,從小胡旭東就是 " 別人家的孩子 "。胡旭東媽媽汪群回憶:" 他的身體裡好像裝了一臺時鐘,他從很小就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妥妥噹噹。幾點起床、幾點上學、幾點做作業心中都有數,完全不用大人操心!" 胡旭東的爸爸胡永文也說:" 旭東對時間把握得很準,每晚只要他端起牛奶杯,一般就是 9 點了!"
1999 年,胡旭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南大學動力工程系(今能源與環境學院)。2003 年本科畢業前夕,胡旭東給家裡打了個電話,大意是可能要去西昌工作。這個決定著實在家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汪群心想:" 這個孩子為什麼要去離家千裡的西部呢?"
胡永文先下定決心:" 讓孩子去吧!你不記得兒子從小到大最喜歡火箭嗎?你不記得他每次看到火箭發射的鏡頭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嗎?他那是心心念念地惦記著火箭呢!" 汪群覺得有理,也坦然接受了兒子的選擇。" 人家孩子能吃苦,我家的也行。把兒子上交給國家總是沒錯的!" 汪群說。
時任東南大學動力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副系主任的朱小良介紹,2003 年東南大學動力工程系一共有 200 多位畢業生,當年僅沿海發達地區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世界 500 強企業等在東大動力工程系的招聘計劃就達 2000 人以上。然而,胡旭東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西昌。
△胡旭東(左)和高中班主任呂新生
他是出了名的 " 排雷 " 標兵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姜慧娟是胡旭東本科時的班主任。同時,胡旭東還是姜老師的課代表。姜慧娟教了一輩子書,印象中最負責的課代表就是胡旭東。她記得,胡旭東每次都把全班的作業收拾得整整齊齊,按學號順序從小到大排好,然後再交給老師。
朱小良教授回憶,當年西昌發射中心來東南大學招聘時,胡旭東第一個就報名了," 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西昌,胡旭東成長得很快。在成績的背後,他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胡旭東是業內有名的業務尖子和 " 排雷 " 標兵,他先後排除了 " 射前 -4 分鐘氦臺 JQ2 減壓器故障 "、"YF-75 發動機 AT41-0 減壓器故障 " 等重大故障。特別是 2016 年 " 長五 " 首飛的那次表現,更是被大家津津樂道。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85 後 "01" 指揮員尹相原用 " 氣定神閒、鎮定自若 "8 個字描述發射場上的胡旭東。尹相原剛工作時就見識到胡旭東的 " 厲害 "。有一次發射前 4 分鐘,時任動力系統指揮員的胡旭東發現一處故障,他果斷地向下級下達命令,向上級申請暫停。尹相原說:" 整個過程處理得滴水不漏,讓人不得不佩服!"
高標準、嚴要求!" 黑色三分鐘 " 帶領年輕人成長
到了文昌,胡旭東沒有照搬原來在西昌的老經驗和老做法,他和同志們一起,在摸索中前行。他們編寫了近 100 萬字的動力系統教材、操作規程、預案、試題庫,攻克了新一代兩型火箭的軟實力建設難題。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李帆也是胡旭東親手帶出來的徒弟。在李帆看來,文昌中心初創時期是一段最難忘的日子。那時候宿舍沒有建好,同志們租住在民房裡。海南的夏天酷暑難耐,室內沒有空調,外面蚊蟲很多,又不能開窗。食堂是臨時搭建的板房。
在硬體缺乏的同時,軟體也亟待提升。當時大部分工作人員沒有執行過發射任務。為了培養人才,他帶著同志們到北京、上海等地學習,為文昌發射場培養了大批系統指揮員、崗位技術骨幹和操作能手。雖然當時他已經是大名鼎鼎的 "01" 指揮員,但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仍然喜歡刨根問底,就像個小學生一樣。
胡旭東對待工作,從來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年輕人甚至有點 " 怵 " 他。胡旭東說,指揮員必須了解每一個測試狀態。剛到文昌的時候,胡旭東啃了很多晦澀的教材,把跟 " 長五 " 有關的每個原理、每個系統、每個崗位都完全弄懂吃透。
在胡旭東的團隊裡,年輕同志們對 " 黑色三分鐘 " 又盼又怕。所謂 " 黑色三分鐘 " 是指每天吃飯前,胡旭東會拿出三分鐘時間跟同志們交流業務。
有時候是請大家自己準備問題自己解答,有時候是胡旭東出題考大家。有一次,李帆精心準備了一個問題並且非常熟練地把答案背出來。沒想到胡旭東追根究底地詢問:"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如果不這樣做會怎樣?" 從那以後,李帆知道,處理任何技術細節,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胡旭東常說:" 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看到;航天人的夢想也很遠,需要長久跋涉才能到達。"
通訊員 唐瑭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舒越
(學校供圖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