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要說最讓人振備的消息就是中國火星測任務天問一號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了,這是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那什麼時候天問可以到達火星呢?七個月。沒錯,需要整整個七個月天問火星探測器才能夠到達火星。為什麼要這麼久呢?
原來,探測器它並不是直線就往火星上發射的,而是飛一個橢圓的軌跡,從一個軌道切到另一個軌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特別省油。因為探測器在軌道運行的時候,它只需要依靠慣性就可以飛行,全程只需要在轉軌,兩個軌道拱點間加油就可以了。所以雖說路程變遠了,但是油卻可以節省很多。
這個可以轉軌的通道叫「霍曼轉移軌道」。
這次天問要完成三個任務:繞、落、巡。進入火星的軌道繞行,再軟著陸火星,最後還要釋放火星車巡視火星表面。通常來講,這應該是分三次來完成的,火星的探測可以月球難太多了。
因為距離遠,到後通訊會存在延遲的情況,其本上後面都需要依靠探測器自身大腦去思考了,並且這個火星表面也不平靜,如遇到風速特別快的時候,軟著陸就特別的難。
中國之所以三個任務一起上,主要還是為了節約經費,錢不多,省著花。
其實人類史上火星探測任中,47%都是失敗了的。
俄羅斯最近火星探測幾乎都是失敗的,美國有失敗過。
過幾天美國也要發射火星控測器了,為什麼美國也選在這幾天發射呢?原來發射火星也必須選對時機的,就是要求火星與太陽在同一側,發射才是最方便。這個周日期是26個月。那如果錯過這個時期,需要等到兩年後了。
這次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叫毅力號,它的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在火星上部署一架叫機智號的火星直升機,這是第一臺能在另一個行星上有動力飛行的飛行器。
美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太空計劃,如2024年太空人要次登上月球,2037年實現載人火星。這些太空計劃,跟我們中國的太空探測計劃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環球時報就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發布了一則新聞《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因為火星是跟離地球最近,並且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我們想通過對於火星的探測,去了解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
將來有沒有可能讓火星變得宜居?
那怎麼做呢?
其實有一本書,早就知講到讓火星變得宜居的方法了。這就是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
作者羅賓遜是科幻小說的頂級大咖,他獲得了世界奇幻獎1次、雨果獎2次、星雲獎3次,並且6次摘得軌跡獎的桂冠。其中《紅火星》榮獲1993年星雲獎;《綠火星》榮獲1994年雨果獎、1994年軌跡獎;而《藍火星》則榮獲1997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1997年軌跡獎……
總之這書出版後,是橫掃各類大獎,拿獎拿到手軟的那種,這三部小說,也被認為是將來火星移民的奠基之作。
故事以地球派出一百位技術員前往火星,去改造火星為開始。
這一百個人,本希望把火星改造成人類的烏託邦,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的移民到來,事情完全脫離他們的想像,超出了他們可控範圍。
各方利益在火星上交集,新舊移民之的矛盾,新火星跟母星地球還發生了戰。雖然最終火星獲得了獨立,可是火星的面臨重重問題。
可以說,這部小說不僅僅是科技類科幻小說,還是一部強社會學設定的社會學小說,難怪劉慈欣感嘆到:「火星三部曲』把人類最空靈的想像寫得有如新聞報導一樣真實。羅賓遜仿佛曆史的見證者,忠實地記錄下了一部未來必將發生的史詩。」
這書特別厚,是真正的大部頭長篇科幻小說。劉慈欣說是不是真正的科幻迷,看這書就知道了,因為書比較硬,不像爽文那樣,讀起來那麼輕鬆,只有真正的科幻迷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看。
雖說這是一部比較硬核的書,不過十歲以上的孩子這個暑假可以看看,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愛。
人類未來一百年的太空探索史可能就寫在這一部書裡了。點下面的橫條就可以購買這套書,一套三本,原價193,現在團購只要105包郵,出版社直接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