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語境與時空的對話(書寫新中國故事)

2020-12-04 人民網

《中國日記》書籍封面。

資料圖片

於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大衛·霍克尼:大水花」特展海報。

資料圖片

《中國日記》中桂林山水插圖。

資料圖片

大衛·霍克尼是刷新在世畫家作品最高拍賣紀錄的英國國寶級藝術家。中國改革開放不久,他即與好友首次訪華。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傳統中國字畫的近距離接觸、與中國藝術家們的深入交流,為霍克尼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啟發和靈感,他也因此與中國和中國藝術結下了特殊的緣分。

「我們3人長達3周的旅行非常愉快、激動,是難以忘懷的回憶」

1981年,44歲的霍克尼偕助手與72歲的英國詩人史蒂芬·斯彭德開啟了他們的首次中國之行。在3個星期的時間裡,他們一行3人先後遊歷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無錫、上海、桂林、廣州等地。旅程結束後,霍克尼與斯彭德共同出版了《中國日記》一書。既是畫家又是攝影師的霍克尼,用畫筆和相機記錄下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發展面貌,斯彭德則用文字寫下二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剛到北京時,霍克尼以為他能有足夠的時間畫畫,他畫下了壯觀的長安街景象、故宮、天安門廣場。看著寬闊的長安街,他感嘆道:「北京交通的爆炸式發展還沒開始呢。」然而幾天後,眼前的新奇景色目不暇接,完全來不及用畫筆一幅幅記錄。霍克尼不得不大量地拍攝照片,試圖記錄眼前見到的一切:紫禁城紅色的高牆,成群的行人,街上的自行車,照相館外貼著的肖像照……這些細節即使拆散成卡片,仍能讓人一眼認出是中國。

「我們3人長達3周的旅行非常愉快、激動,是難以忘懷的回憶。」霍克尼說。在旅行之前,霍克尼幾乎對中國沒有任何概念。這趟中國深度之旅,給他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第一次聽京劇帶來的獨特喜悅、出人意料的美味中餐、頤和園裡人們在林中或水上享受生活的情景……

在旅行結束8個月後,霍克尼與斯彭德在洛杉磯相聚,他們翻閱了收集的素材,回想旅行的過程,討論印象深刻的部分,共同完成了《中國日記》一書。「這個原本只存在於想像之中的國度突然出現在面前。我現在要做的,是靜靜地坐下來,好好思考那時的人和事。」他說。書中記錄的故事,既有關於他們在中國碰到的詩人、畫家們,也有關於他們對中國各年齡段普通人的觀察。閱讀他們在旅途中富有啟發性的談話,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中國日常或奇特的生活亦能有所感觸。

「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交流,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中國日記》一書收錄了霍克尼在途中創作和拍攝的158幅作品作為插圖,其中不乏寫生作品。淡紅色水彩勾勒出天安門城樓,深淺不一的黑色畫出一排排的自行車,靛青褐色為桂林山水上色……霍克尼用簡單而準確的色塊和線條,寥寥幾筆,以寫意的手法描繪並記錄了他視覺裡的中國。

霍克尼筆下,以北京和桂林風景為主題的作品居多。事實上,一到桂林,他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立刻開始以群山為主題作畫。書中記錄道:「從下飛機的那一刻我們就意識到,這裡的奇異景致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不凡、讓人激動。我們曾看過一些描繪桂林陡峭山水的畫作,當時我們以為這些神奇的景觀不可能是真的。」他們順灕江乘船而下,對沿途風景留戀不已。霍克尼舉起相機不停地拍照,可兩岸的景色也不斷地變換,「在這裡,自然景觀變成了視覺的樂章」。

幾乎每到一處,他們都要與當地的藝術家、詩人們進行交流。在北京的第一個上午,他們就與一批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進行了十分深入的對話。霍克尼提出要看看中國年輕藝術家們的作品,他非常仔細地觀賞了這些作品,臉幾乎要貼到畫上;在桂林,他們見到了一位8歲半的小朋友,霍克尼與他通過畫筆交流,成了忘年的藝術夥伴;在南京書畫院欣賞牆上掛著的字畫作品時,他們這樣感慨:「不知道有沒有一個漢字同時意味著見面和離別,意味著消除地理和思想的區別,用友誼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交流,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杭州藝術學校,霍克尼第一次嘗試使用中國的毛筆在宣紙上作畫,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畫喜愛不已。霍克尼主動提出要為藝術學校校長畫一幅肖像畫。在詢問了材料的使用方法之後,他先用毛筆蘸了蘸水,又蘸了蘸碟子裡的墨汁,開始在紙上畫線條。他把這毛筆當作是一種帶尖的鉛筆式工具來使用,注意力平均分配,一半在校長的臉上,一半在紙上。當天晚些時候,霍克尼自己買了墨汁和幾支毛筆,開始模擬中國書法為朋友們寫明信片。在霍克尼看來,中國畫家善於聚焦眼前事物的主要形象,去除不必要的細節,表現事物的本質,這是許多西方藝術家們學習中國藝術創作方法的原因之一。這些與中國字畫的近距離接觸、理解與嘗試的經歷,為霍克尼後來的藝術創作開啟了新的視角。

「一生中最興奮的一天」

整個旅行中,霍克尼試圖做一位記者式的藝術家。一路上,他與斯彭德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試圖理解中國文化。

與中國藝術家、詩人們交流,他們感到中國同行對於創作的專注、交流思想觀點時的真誠;近距離接觸中國普通老百姓,他們感到中國人天性善良、友好,對中國人的勇氣和希望充滿敬佩;觀察嬉戲中的孩子們,讓霍克尼心情愉悅。「中國孩子描繪了一個美好世界——有禮貌,快樂,充滿魅力、色彩和幸福。」他相信,中國會在未來10年內變得更好。

離開時,他們腦海中淨是回憶,霍克尼突然感嘆:「我們要向友好的中國人說再見了。」這趟旅行留下的印象,深刻影響了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哪怕後來再讀一些關於中國的著作,這次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也很難被超越。

幾年後,霍克尼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了《康熙南巡圖》,激動地發現清代宮廷畫家們處理運動與空間的再現方式,竟然與自己的風景創作很相似。那天,霍克尼仔細觀看了三四個小時,這一天也被他描述為「一生中最興奮的一天」。隨後,霍克尼策劃並執導了紀錄片《與中國皇帝的大運河一日遊》,解析中國捲軸畫裡的移步換景及散點透視所帶來的不同於西方繪畫的豐富觀感。霍克尼認為,在中國捲軸畫中,觀眾能置身於畫中,而非被畫框限制在外。隨著鏡頭徐徐擺動,他帶著觀眾共同欣賞中國古畫的藝術魅力。

霍克尼與中國的故事仍在延續。2015年,他來到北京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進行了題為「我的觀看」的講座。兩場講座均人氣爆棚,相關機構和媒體進行了多個現場直播。去年,「大衛·霍克尼:大水花」特展走進了位於北京錢糧胡同的木木藝術社區。展覽策劃了特別單元,不僅展出了《中國日記》中的部分內容和畫作,還將《康熙南巡圖》與霍克尼的相關作品並置,激發出跨越文化語境和時空的對話,也是霍克尼與中國的再一次重逢。

相關焦點

  • 央視劇評|《我在故宮六百年》:丹宸永固 超越時空的對話
    事實上,《我在故宮六百年》並沒有順著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去講述故事,依然使用第三人稱的上帝視 ,既講文物與古建本身的故事,也講文物修復者的故事,更是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故宮六百年》向我們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故宮第一座 樓修繕者們的合影。從照片中,我們看到現代建築學家與營繕匠人們走在一起。
  • 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開啟「穿越時空的對話」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如瀑布、如光束,從北京中糧廣場中庭16米高空傾瀉而下,氣勢磅礴,光影變幻。這件名為《穿越時空的對話》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是由藝術家王麗華傾力打造、可口可樂「中國字·在乎體」文字特展的眾多參展作品之一。
  • 穿越時空 對話古今!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亮相鳳凰中心
    金秋九月,「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藝術沙龍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行。步入鳳凰中心,老子、杜甫、白居易……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雕塑令人仿佛置身歷史長廊,觀眾與先賢跨越時空神交。吳為山先生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此次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為主題,展示了吳為山先生近三十年以來創作的120餘套(件)經典作品。展覽通過象徵著精神豐碑的雕塑陣列,在鳳凰中心無限開放的空間中展開了一場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人文對話。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紀錄片是價值觀的最佳載體,它不但可以展現特定的人文風貌、讓受眾有知識上的收穫,為觀眾答疑解惑,更可以憑藉自己紀實性的優勢,超出地域與文化局限,實現跨文化、跨時空的傳播,引發觀眾思考與情緒上的共鳴。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新華社記者周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民大眾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努力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中國人浪漫起來,能跨越五千年的時空
    在我看來,表白送花、求婚戴戒指、外國人的各種儀式和文化,更多是屬於情調、儀式感,很難歸為「浪漫」。在我心中,真正的「浪漫」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富有詩意,充滿幻想,對未來飽含期待和追求。中國的神話傳說,正在一樣接一樣地走進中國人的現實,古人流傳的故事指引著後人自強不息,用科技跨越千年和古人把酒言歡,這才是真正的神話!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在這樣的語境中開展學術研究,研究者不得不關注歷史,帶著歷史的眼光看問題。藝術人類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術傳統,使研究者于田野中發現了民間的日常生活材料、口傳文化、出土文物等等,歷史不僅存在於傳世文獻、典籍中,也存在於出土文物、人類口頭傳承等多個層面,這些材料的發現恰恰可以與文獻典籍資料形成有益互補,使藝術研究成為一種活態歷史研究。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   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
  • 電視動畫片《可愛的中國》:穿越時空與英雄對話
    原標題:穿越時空與英雄對話   電視動畫片《可愛的中國》講述了方志敏烈士一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為之奮鬥犧牲的故事。這部動畫片採用時空穿越的創作手法,引領觀眾感受歷史,對話歷史,認同歷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走進「時光隧道」與名醫大家「跨時空對話」市六醫院院史館開館
    ——走進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史館,跟隨講解員走進六院歷史發展的長河,一張照片、一件展品,都是六院故事……1月5日下午,位於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科研綜合樓三樓的市六醫院院史館隆重開館。開館儀式上,院黨委書記陳方表示,院史陳列館的建成開館,是醫院發展中的一件大事。
  •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大量的延時攝影聚焦於中國高山植物綠絨蒿的開花,特殊攝影獲得中國名品茶花雪塔的開花全過程影像,首次聯合中科大顯微攝影組對牡丹、金花茶等花卉進行全方位植物顯微攝影等,這些新嘗試縮短了時空的局限,在有限的時間裡講述跨越生命長河的篇章,而全新的影像語言,多角度、多感官的展現每一朵花最動人的瞬間,將花上升到「奇觀」體驗。
  • 搖滾樂研究:關乎社會政治語境
    音樂研究與其它文化、經濟和政治研究放在一起從「關係」的角度思考時,文化研究也就開始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傳媒研究傑出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勞倫斯·格羅斯伯格認為,語境才是文化研究的對象和目標。文化研究並非研究文化本身,而是所有社會關聯。比如他研究過搖滾樂,他的研究內容不限於音樂本身,更在於搖滾樂產生的那個歷史年代的語境、社會和政治運動。
  • 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
    該展策劃人是弗朗索瓦·米肖與董強,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米修酷愛東方文化,曾於上世紀30年代泛遊亞洲,極度迷戀中國的書法、水墨和戲劇。
  • 《黑洞頻率》——父子時空對話,一個溫暖的治癒故事
    《黑洞頻率》更可貴的是在一個相對幽冷的科學思維和罪惡故事中,極大地宣洩了情感。當兒子突然和已經死去三十年的父親神奇地通了話,那種被時空阻斷天各一方的遙遙渺渺和時光再久遠也阻斷不了的父子親情,強烈對比又相互映襯,不由得讓人有悲喜交集之感。
  • 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一封年輪的信,記錄的是過去或今天的你,那些曾經的遺憾,未曾說出的故事,依依不捨的人,還未實現的目標和願望,都將承載在這封信裡,寄給未來的自己。一年後,它將回到孩子們的手裡。這是與自己心靈的一場對話,是對未來自己的無限期許。背上最初的行囊,帶上夢想和願望,向前奔跑吧,勇敢的少年!
  • 多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雲上對話「童年中國書系」
    本報訊近日,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與冰心獎辦公室共同主辦「『童年中國書系』出版座談會——『對話』與『聲音』:淺議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蛻變與突破」出版座談會,二十八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齊聚網絡,雲上巔峰論「道」。  冰心獎創立者之一、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先生特意為座談會發來賀辭。
  • 從文學書寫看長江之變
    古往今來,長江憑藉特有的自然景觀、獨有的戰略地位和不斷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抒情寫意的意象。從先秦的老莊、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蘇東坡,再到現當代的沈從文、廢名、汪曾祺、王安憶,他們書寫長江的作品中,不乏懷人、思鄉、憶事、感時的典範之作,我們從中既能看到長江流域的風物之變,又能窺見中國人精神文化風貌的變遷軌跡。
  • 書寫殘酷生態語境 美人魚代言環保正能量
    書寫殘酷生態語境 美人魚代言環保正能量    像一個安徒生童話的經典母題,拼貼在都市背景下一個環保的題材裡。有王子,年少多金,痞氣匪氣未能湮沒純善本心的那種;有公主,涉世不深眼睛和胸都不大,有虎牙且漏風到口齒不清的那種;有巫婆,豔光四射、豪奢霸道、心機很重卻一直氣急敗壞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