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化凱
◆有學生問南宋理學家朱熹:宇宙中第一個人是如何生出來的?朱熹答:「以氣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釋家謂之化生。」明代學者王廷相認為:「元氣化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從西漢至明清,古人一直認為自然萬物是由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而成。
化生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觀念,古人用其描述自然萬物的生演過程,說明自然界物候變化現象、昆蟲變態發育現象以及人和動物的變性現象,也用其描述金屬及礦物的轉化現象。當用其描述生物變化現象時,古人認為生物發生的只是形態改變,而實質並無變化;當用其描述金屬礦物變化現象時,古人則認為發生的是由一種物質轉化成另一種物質的質變現象。在古人看來,自然萬物可以發生由此及彼的轉化,這是古代有機自然觀的一種表現。在古代認識活動中,雖然變和化都被用於表示事物的變化情況,但二者的涵義是有區別的,前者表示事物發生明顯的、快速的改變,而後者表示事物發生不知不覺的、逐漸的改變。變與化的涵義區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事物觀察之仔細以及用詞之嚴謹。
「化」的涵義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有變化、化生、化育、教化等多種涵義。
「化」,表示變化。戰國時期的《墨經》說:「化,徵易也。」易是改變,變異。「化」,表示化生、化育。《周易·鹹卦》彖傳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管子·心術上》謂:「化育萬物謂之德。」戰國荀子認為:「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這裡的化,都表示化生、產生。「化」,還表示教化。《周易·恆卦》彖傳說:「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商鞅說:「夫聖人之立法化俗。」這裡的化,都是教化、感化的意思。
《說文》釋「化,教行也。從匕從人。」又釋「匕,變也,從倒人。」「教行」即教化,通過教育,使人的素質發生改變。《周易·賁卦》彖傳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指禮義規範。北宋程頤解釋說:「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賁》卦說的是文飾之道,對人的質樸加以文飾,使之有禮有義,文質彬彬,即是人文的表現。以人文教化民眾,是文化的基本涵義。對人的教育是個漸進過程,人受到影響後會不知不覺地發生改變,此即教化。
由以上列舉的文獻,可看出化的基本涵義。此外,就變化速度而言,化表示的是一種緩慢的漸變過程。
《管子·輕重戊》描述華夏文明的進化過程時,把春秋之前的歷史分為虙戲、神農、燧人、黃帝及有虞、夏、商、周七個階段,認為每個階段,社會都有一些重要的發明和創造,由此使民眾得到教化、社會不斷進步。由於進步都是逐漸的,所以《輕重戊》用「化」表示其過程。
五代道士譚峭《化書》描寫人的生命變化過程時說:「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人由幼至老,是個不知不覺的變化過程,所以譚峭用「化」表示。
上述表明,古人認為,化與變的涵義是不同的,化是事物發生逐漸的改變,而變是事物發生快速的改變。
萬物的化生
自然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生演變化,而萬物的生演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因此古人用「化」予以表示。古人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都是由天地、陰陽、元氣化生而成。
古人認為,陰陽是決定宇宙萬物生演變化的兩種重要因素,一年四季氣候的冷暖以及燥溼的變化都是由其決定,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也是由其化育而成的。《莊子·田子方》認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陰陽「交通成和」而生萬物,這是「日改月化」的漸變過程。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古人認為,人也是陰陽化育的結果。《呂氏春秋·知分》篇說:「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明代醫家張介賓對此說得更為清楚:「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清代醫家徐大椿也說:「陰陽者,天地之綱紀,萬物之化生,人身之根本也。」
中國古代盛行元氣自然觀。古人認為,宇宙中充滿了瀰漫無形的氣,自然萬物都是由元氣凝聚而成。對於元氣生演萬物的過程,古人也用「化」予以說明。西漢楊雄《檄靈賦》謂:「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意即宇宙的演化是從元氣開始的。北宋理學家程頤強調:「萬物之始皆氣化;既形,然後以形相禪,有形化;形化長,則氣化漸消。」南宋理學家朱熹也說:「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有學生問朱熹:宇宙中第一個人是如何生出來的?朱熹回答:「以氣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釋家謂之化生。」明代學者王廷相也認為:「元氣化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清代戴震同樣認為:「凡有生,即不離於天地之氣化。」從西漢至明清,古人一直認為自然萬物是由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而成。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古人認為,萬物的生演過程是逐漸進行的,達到極端才會發生改變。
生物的化生
古人也用化生觀念說明自然界的物候變化現象、昆蟲變態發育現象,以及人與動物的變性現象。
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一些地區會出現動物遷徙現象,結果呈現一些原來的動物消失了,而另一些新的動物出現了,由此使古人產生了誤解,認為新出現的動物是由消失的動物化生而來。《夏小正》是中國最早記載物候變化與農事活動的文獻,其中說:「九月,雀入於海為蛤;」「十月,玄雉入於淮為蜃。」其中"為"字前面省略了「化」字,完整的表述應是「化為」。雀是黃雀;雉是野雞;蛤即蛤蜊;蜃即大蛤。這是認為鳥類化為了貝類。《夏小正》描述的這些生物化生現象,都是假象,是古人對物候變化現象產生的誤解。《夏小正》的這類描述也多見於戰國秦漢時期的其他典籍中,如《墨經》在舉例說明化字的涵義時說:「化,若蛙為鶉;」又說:「蛙鼠,化也。」《墨經》作者認為,青蛙可以化為鵪鶉,也可以化為田鼠。在先秦兩漢時期,古人普遍把自然界的物候變化現象看作不同動物的化生現象。
昆蟲從幼蟲到成蟲要經過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如蝶、蛾類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這些變態發育過程中,幼蟲與成蟲在體態及活動習性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古人也是用化生表示這些過程。荀子《蠶賦》說:「有物於此,倮倮兮其狀,屢化如神。」蠶的發育要經過卵、幼蟲、蛹、蛾四個階段,荀子以「化」表示其各個變態過程。《說文》釋「蛾,蠶化飛蟲也。」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昆蟲的變態過程時也說:「蠶食桑老,績而為繭;繭又化而為蛾。蛾有兩翼,變去蠶形。蠐螬化為復育,復育轉而為蟬;蟬生兩翼,不類蠐螬。凡諸命蠕蜚之類,多變其形,易其體。」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這是對昆蟲變態發育現象的正確認識。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嶺南有菌夜明,經雨腐化為巨蜂……」菌並不能腐化為蜂,實際上是蜂將卵產在菌上,孵化出的幼蟲以菌為食,等到菌腐化後,幼蟲即長成蜂。這也是昆蟲變態發育現象。南宋羅願《爾雅翼》紀錄了蜻蜓的變態發育過程:「水蠆既化青蛉,青蛉相交,還於水上,附物散卵,出復為水蠆。水蠆復化焉,相交禪無已。」青蛉即蜻蜓,水蠆是其幼蟲,生活在水中。羅願準確地描述了蜻蜓的變態發育過程,用「化」表示水蠆向蜻蜓的轉變。
此外,先秦文獻中還有一些關於生物轉化的描述是屬於傳說性質的。如:《山海經·北山經》說炎帝之女遊於東海,化為精衛鳥;《莊子·逍遙遊》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些內容同樣反映了先秦古人的化生觀念。
古人認為,不同生物之間可以發生轉化,在這種轉化過程中,雖然生物的形態發生了改變,但其實質並未變化。荀子說「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表達的即有這種認識。
金屬及礦物的化生
古代的煉丹家認為,金屬或礦物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自然進化,由賤金屬逐漸轉變為貴金屬。另外,古人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種金屬可以轉化為另一種金屬。對於這些現象,古人也用化生予以描述。
在古代道教煉丹著作中,有不少關於礦物及金屬轉化的描述。據《史記》記載,方士李少君向漢武帝傳授長壽方法時說:「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丹砂和黃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李少君說前者可以化為後者。劉宋時,建平王劉景素所著《典述》描述了想像中的雌黃進化成黃金的過程,其中說:「天地之寶藏於中極,命曰雌黃,雌黃千年化為雄黃,雄黃千年化為黃金。」元代道書《庚辛玉冊》也說:「鐵受太陽之氣,始生之初,滷石產焉。一百五十年而成慈石,二百年孕而成鐵,又二百年不經採煉而成銅,銅復化為白金,白金化為黃金。」道士們描述的這些金屬轉化現象,都是想像的結果,缺乏事實根據。有趣的是,他們都用化生表示各種礦物和金屬的轉化過程。
此外,古代一些方術、本草和筆記類著作中記載了不少金屬氧化還原反應現象,古人也是用化生予以描述。西漢時期的《淮南萬畢術》說:「白青得鐵即化為銅。」白青,又名扁青、碧青,主要成分為藍銅礦。這裡描述的是一種氧化還原反應,鐵置換白青中的銅,使銅析出,即形成「白青得鐵即化為銅」的現象。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不可測。」這裡描述的還是鐵置換銅的還原反應。
古人用「化」表示一種物質(金屬或礦物)轉化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個涵義被現代「化學」概念所沿用。西方近代科學傳入後,中國出現了化學一詞。化學概念由墨海書館王韜等華洋學者於1855年制定,其涵義即表示物質的變化現象。1857年1月,《六合叢談》創刊號說:「化學,言物各有質,自能變化,精識之士,條分縷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質也。」「六十四元」,即當時所知的六十四種元素。次年,《六合叢談》第二卷《重學淺說》一文說:「化學之力,則能變化本質也。」化學是變化之學,是關於物質改變本質的學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國古人對化字的理解及用義。
化生觀念表明,中國古人認為,不同的生物之間,以及不同的金屬或礦物之間,都可以發生由一物向另一物的轉化,彼此具有內在的關聯性,由此反映了一種有機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