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架由俄羅斯伏爾加-第聶伯爾航空公司運營的一架安-124「禿鷹」巨型戰略運輸機,在西伯利亞的新西伯利亞機場進行了戲劇性的緊急降落,原因是起飛後發動機發生災難性故障。降落時,飛機的前起落架還坍塌,導致飛機滑出了積雪的跑道盡頭。實際上大飛機已經成為俄羅斯參與世界競爭的最有利工具,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大飛機又該如何發展呢?
這架AN-124-100型客機在俄羅斯註冊編號為82042,屬於該國的伏爾加-第聶伯爾航空公司的現役貨機之一。該客機當時從新西伯利亞國際機場起飛,目的地是奧地利維也納。事故發生時,飛機上沒有攜帶任何貨物,但機上有14名機組人員。報告顯示,飛機左翼內側的二號發動機發生了發動機故障,一些發動機部件先打穿機身一側,然後又穿過另一側,導致飛機機翼翼根周圍撕裂出特別明顯的洞,一些發動機部件則掉到了地面,其中一些碎片甚至砸穿了一座倉庫的屋頂。
在起飛2分鐘後就發生這樣嚴重的發動機事故,是相當危險的,因為高速旋轉破碎的發動機部件可能會打穿油箱、飛行控制面或飛機其他關鍵部件。因此這架安-124隻能緊急返航,最後降落時飛機超出跑道末端約200米,機頭起落架坍塌,整個飛機癱在雪中,整個場面比較尷尬。據報導,除了引擎故障,這架安-124還在550米的空中同時經歷了通信中斷,無線電和應答器故障。這些故障是否是發動機碎片所導致,還不清楚。
安-124是由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發的大型戰略運輸機,隨後總共生產了54架飛機。目前全世界能夠運行的安-124飛機僅有20架,其中俄羅斯軍方和伏爾加-第聶伯爾航空公司以軍民共用的方式,共同使用12架安-124飛機,烏克蘭航空公司使用7架安-124飛機,阿聯航空公司使用1架。安-124的貨艙長43.7米,最寬處6.4米,最高處4.4米,是除了安-225之外現役貨艙最大的飛機,全面超越西方的A-400M、C-17、C-5和波音747-400等各型飛機。
因此而在國際超大尺寸貨運市場上,俄羅斯伏爾加-第聶伯爾航空公司最為頻繁,不但滿足本國需要,而且經常為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運輸大型貨物。此外俄羅斯空軍也經常使用安-124作為介入世界局勢的重要工具。例如俄軍使用安-124向土耳其運送的S-400防空系統,向俄羅斯駐敘利亞軍隊運送武器和裝備,向遠在南美的委內瑞拉運送電子戰裝備,最近還為俄軍在納卡地區的維和任務運送軍用物資。
因此儘管俄羅斯的GDP水平也就是廣東省差不多,但俄羅斯依靠前蘇聯遺留的兩樣遺產,照樣能在國際上揮斥方遒。一個就是大量的核武器,讓西方不得不重視俄羅斯的威懾。另外一個就是安-124這樣的戰略級大型運輸機。這讓俄羅斯具備對全球任何地點進行戰略投送的能力,其作用甚至超出轟炸機的意義。相比之下,烏克蘭還有1架安-225和7架安-124也能執行大尺寸設備運輸,但出動頻率小得多。
這次事故除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之外,對於俄羅斯根本就不是什麼好消息,再次暴露了嚴重的飛機心臟病。因為全世界的安-124也包括俄羅斯的,使用的都是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生產的D-18T三轉子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設計,1984年開始批量生產,距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這款發動機僅在安-124和安-225上,總共大約有188臺這種老舊D-18T發動機在使用,其安全性堪憂。烏克蘭的進步設計局和馬達西奇公司一直計劃要生產改進型的D-18T發動機,但2017年才剛開始,遠沒有達到實用的階段。
更讓人無語的是,2020年3月烏克蘭一架安-124也發生了一次沒有被媒體曝光的嚴重事故,就是發動機發生爆炸事故,中壓壓氣機的第二級葉盤碎裂,導致烏克蘭當局給所有的安-124使用者發通知,要全面檢測D-18T發動機的葉盤安全性。而這次俄羅斯很可能就是葉盤碎裂事故,顯然烏克蘭和俄羅斯在D-18T發動機的溝通方面存在問題。過去,俄羅斯計劃在烏裡揚諾夫斯克恢復生產AN-124。然而,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破裂後,該項目不得不無限期擱置。
顯然俄烏關係的破裂,已經嚴重影響了俄軍安-124的安全使用。在2019年11月,俄羅斯曝光了一種被稱為「大象」的大型戰略運輸機模型,其最大載重能力超過安-124運輸機60噸,計劃使用4臺正在研發中的PD-35發動機。俄羅斯計劃在2026年首飛第一架「大象」,但是西方對於俄羅斯能否實現非常疑問。但是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說的,俄羅斯目前對於大型戰略運輸機的需要非常迫切,是俄羅斯介入世界局勢的關鍵性裝備。
有意思的是,中俄兩國計劃聯合研製的CR-929大型寬體客機,使用的也是2臺PD-35發動機。CR-929目前的發展,外界也存在一些爭議和傳言。而俄方最權威的消息,也透露出來CR-929的首架交付將延後到2029年。相比之下,俄羅斯更龐大的「大象」運輸機首飛卻計劃在2026年,借雞下蛋的姿態實在是太明顯了。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俄羅斯沒有捨己為人的義務。
相比俄羅斯,我國在全球戰略投送的需求是更大還是更小呢?這個答案應該大家都有答案。疫情中我國運-20已經飛出國門,赴巴基斯坦、緬甸、寮國協助他們抗擊疫情。顯然未來我們需要飛的更遠的、載重量更大的戰略運輸機。俄羅斯是想借雞生蛋,用別國的資金研發自己的戰略大運,而我國作為後來者,要想研發屬於自己的起飛重量400噸級的戰略大運,更多的還是得靠自己。我們只有在10噸級的國產CJ-1000和渦扇-10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基礎上,研發推力至少達到20噸以上的新發動機,才能實現起飛400噸新戰略大運的開發。而達到這一目標,註定充滿的艱險。而這也意味著我國在對世界局勢的快速介入和我國的經濟實力,還將長期處於一個並不均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