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這一領域連續兩年世界第一,並且首個在月球培養植物發芽

2020-08-10 失落代號

雖然中國航天技術不是世界最強,但是也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畢竟能玩航天的國家也沒有幾個。在航天這一塊上,我國也是有創造了不少的世界紀錄,下面一起看看。

長徵5號

1、世界最早的火箭

火箭的概念最早出現於我國宋代,南宋時候中國就已經在使用將火藥裝到竹筒裡面,點燃火藥引線,然後將箭發射出去。不過將這技術發揚光大的是明朝了,明朝發明了一種叫做「一窩蜂」的火箭武器,使用火藥可以將多支箭同時射出。

古代一窩蜂武器

2、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到目前為止也是全球唯一一顆。目前通過「墨子號」衛星,我國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為世界最遠距離。

3、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安裝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窪地的射電望遠鏡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直徑達到500米,為世界最大。第二大的是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直徑只有305米,目前幾乎已經廢棄。

貴州天眼

4、世界載荷比最高的現役貨運飛船

天舟一號是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首飛成功,其載重可高達6.5噸,雖然不是世界載貨量最大的貨運飛船,但是卻是現役載荷比最高的貨運飛船,載荷比達到0.48!

5、第一個降落到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由我國長徵三號乙改二型 Y3運載火箭發射,於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成功地降落在月球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另外,嫦娥四號還是首個完成月面生物實驗的人類探測器,其搭載的棉花種子在月球上已經長出了嫩芽,為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上的棉花發芽

6、年度火箭發射次數排名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火箭發射次數達到39次,首次超過美國躍居第一位;2019年中國繼續以34次發射次數蟬聯世界首位。

7、世界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

2016年11月我國發射的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XPNAV-1),也是世界上第一顆脈衝星導航衛星。

8、月球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前蘇聯的「月球車一號」在月球上工作321天的記錄,已經塵封49年了,於2019年12月被我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打破,因此我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成為目前人類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玉兔二號

9、第一次探測火星就實施繞、落、巡的國家

我國計劃於2020年7月~8月之間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任務工程為「天問一號」,計劃一次性實現圍繞火星飛行、降落火星表面、展開表面巡視。如果一切順利,將成為世界第一個一次發射就完成以上任務的國家。

美國火星車

隨著我國發展越來越快,對航天領域的越來越重視,未來我們必將看到中國在航天領域更多的世界第一。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棉花種子在月球發芽了~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從中國帶來的種子在月球上抽出綠芽——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
  • 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
    實現了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首次在月球成功培育植物的壯舉。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在全世界對宇宙探索中領跑者的位置。那麼我國此次成功在月球培育植物發芽,也為人類未來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打下了基礎。那麼我們離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 中國人民發來賀電:嫦娥團隊代表獲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
  • 中美航天領域大比對,中國航天是否已經讓美國不夠格、高攀不起?
    目前為止,我們不但實現了載人航天、空間實驗室、北鬥導航系統、重型火箭、探月工程等,而且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站「天宮號」也很快將要發射了(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屬於太空實驗室),也就是之前網絡上熱炒將是世界唯一在軌的空間站那個
  • 讓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發芽的背後,是怎樣的一群人?
    受訪者供圖  1月5日晚8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的數據顯示,載荷內的棉花種子發芽了。  那一刻,重慶大學科研團隊的成員們難掩激動。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科研團隊,在不到兩年內研製出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月球上試驗成功了。  這是在經歷月球高真空、寬溫差、強輻射等嚴峻環境考驗後,人類在月球上培育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 嫦娥四號帶種子到月球背面,棉花種子的發芽,引發科學界熱議
    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部的馮·卡門撞擊坑,則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而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那裡可能存在著水。此外,馮·卡門是「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他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
  • 吳偉仁:從放牛娃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獲世界航天領域最高獎
    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成為了現實。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航天遙測領域深耕,解決了諸多中國航天難題,讓世界為中國驚嘆。2008年,吳偉仁接任孫家棟,成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他的主持下,研發團隊肩負著幾代航天人的期望和汗水,披星戴月,攻堅克難,獲得了極大成功:「嫦娥二號」成功完成了我國首個包括月球在內的多目標探測任務,「嫦娥三號」讓中國成為首個一次登月就成功的國家。
  • 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放牛娃走進中科大,獲世界航天領域最高獎
    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成為了現實。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航天遙測領域深耕,解決了諸多中國航天難題,讓世界為中國驚嘆。2008年,吳偉仁接任孫家棟,成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他的主持下,研發團隊肩負著幾代航天人的期望和汗水,披星戴月,攻堅克難,獲得了極大成功:「嫦娥二號」成功完成了我國首個包括月球在內的多目標探測任務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本次評選中,「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和「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2條中國航天新聞入選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有力地體現出中國在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式開啟了我國航天領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此前,「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都成功完成了探月任務。請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在「造就Talk」講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故事。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22次,首次突破「20大關」,與美國並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發射次數為18次,次於美國(30次)和俄羅斯(21次)。但此後中國航天開啟「超級發射模式」,2018年和2019年分別以38次和34次的高密度發射,連續兩年力壓美俄成為全球航天發射年度冠軍。
  • 盤點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22次,首次突破「20大關」,與美國並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發射次數為18次,次於美國(30次)和俄羅斯(21次)。但此後中國航天開啟「超級發射模式」,2018年和2019年分別以38次和34次的高密度發射,連續兩年力壓美俄成為全球航天發射年度冠軍。
  • 長五送嫦五奔月去月球挖土,又一風口即將爆發?
    11月24日4時30分,搭載著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再度升天並在三十九分鐘後器箭分離,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進了預定軌道。是近四十多年來世界上首個進行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的國家。
  • 嫦娥四號明年登月 中國專家揭秘月球上如何種土豆
    現在,這一願景有望被中國率先完成了。2018年,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一位特殊的乘客搭乘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表面,裡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兩種植物將在100天的實驗期限內生根發芽,開出月球表面的第一朵花。而蠶也將完成蟲卵孵化、幼蟲生長發育和破繭成蝶的完整生命周期。
  • 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資料圖片【解碼「新動力人群」】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而這一年,正好是美國所主導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之年,屆時中國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回首過去,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蘇登月大戰中,美國率先在1969年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徹底贏得了登月爭奪戰的勝利,失敗的蘇聯自知搶先無望,則在太空探索的思路上發生了轉變,既然美國人能把人送的更遠,那我蘇聯人就能在太空中待得更長。於是乎空間站計劃應運而生,蘇聯代號「禮炮」。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資料圖片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2020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
    同時,這一主題也意指以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衛星應用創新示範工程建設,加快培育發展「航天+」產業,打造新時代的海天絲路,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福建+航天」正能量。
  • 中國航天科學家首獲國際宇航「諾貝爾獎」
    這也是該國際組織成立70年來首次把這一獎項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2019年1月,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