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 | 科學美國人:摧毀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比想像中更難!

2021-03-01 考研英語外刊君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 點擊右上角···分享↑↑

If the plan doesn't work, 

change the plan but never the goal.

– Henry Ford, Industrialist

如果計劃不可行,改變計劃,

但不可以改變目標。

– 亨利‧福特(工業家)

亨利‧福特(1863-1947) 是美國工業家、福特汽車創辦人,運用大量生產概念在工廠的生產組裝線上,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及產品價格,革命性的改變美國的交通及工業。

摧毀衝向地球的小行星,

比想像中更難!

英語:

This is Scientific American's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

In the movie Armageddon, an asteroid the size of Texas is hurtling towards Earth. All seems lost, but then Bruce Willis sacrifices his own life to detonate a thermonuclear bomb on the asteroid. And then you hear this from mission control: "The two halves are gonna miss us by 400 miles, and most of the small particles have been vaporized!"

Breaking a rock that big into two halves, that somehow miraculously dodge the Earth? A bit of Hollywood magic. But scientists are studying what would really happen in such a scenario.

"A big part of what we do is basically looking at how things break. Smashing things together and what happens after that." Charles El Mir is a mechanical engineer who studies planetary scienc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e and his colleagues modeled what might happen if you smashed up a 15-mile-wide asteroid, made of basalt. They started by assuming the asteroid has some tiny cracks already running through it, based on studies of real rock. Then, they struck the hypothetical space rock with another, smaller rock—just a mile wide—hurtling towards the asteroid at more than 11,000 miles per hour. When it hit, they tracked how stress waves propagated through the asteroid, and expanded the network of cracks.

Previous impact models predicted that an impact like that would completely pulverize the asteroid, basically turning it to sand. But not this new model. "What we're seeing, after the impact you have this big chunk of rock that was still held together, still not completely broken down, and this piece of rock creates its own gravitational field which attracts the particles that were ejected from it, and they start re-accumulating over it."

The scientists describe the model in the journal Icarus.

The work suggests asteroids might actually be harder to smash than we thought, meaning: "We might need to have a faster impactor, larger mass of impactor coming in, to be able to deflect it efficiently."

In 2022 NASA's 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mission, or DART, will attempt to put all this knowledge to the test, by shoving a near-Earth asteroid off its path. No Bruce Willis required.

Thanks for listening for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

雙語:

This is Scientific American's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系列,我是克里斯多福·因塔格裡塔。

In the movie Armageddon, an asteroid the size of Texas is hurtling towards Earth. All seems lost, but then Bruce Willis sacrifices his own life to detonate a thermonuclear bomb on the asteroid. And then you hear this from mission control: "The two halves are gonna miss us by 400 miles, and most of the small particles have been vaporized!"

在電影《世界末日》中,一顆德克薩斯州大小的行星正在衝向地球。似乎一切都會毀滅,但隨後布魯斯·威利斯犧牲了自已的生命,在小行星上引爆了一枚熱核炸彈。之後大家聽到了來自任務控制中心的聲音:「兩半巨石將在距地400英裡處錯過我們,大部分小顆粒已經汽化!」

Breaking a rock that big into two halves, that somehow miraculously dodge the Earth? A bit of Hollywood magic. But scientists are studying what would really happen in such a scenario.

將一塊這麼大的石頭炸成兩半,並使其奇蹟般地躲過地球?這有點像是好萊塢的魔法。但科學家正在研究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A big part of what we do is basically looking at how things break. Smashing things together and what happens after that." Charles El Mir is a mechanical engineer who studies planetary scienc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我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基本上就是觀察物體如何破裂。讓物體相互撞擊,看看之後會發生什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行星科學的機械工程師查爾斯·埃爾米爾說到。

He and his colleagues modeled what might happen if you smashed up a 15-mile-wide asteroid, made of basalt. They started by assuming the asteroid has some tiny cracks already running through it, based on studies of real rock. Then, they struck the hypothetical space rock with another, smaller rock—just a mile wide—hurtling towards the asteroid at more than 11,000 miles per hour. When it hit, they tracked how stress waves propagated through the asteroid, and expanded the network of cracks.

他和同事模擬了撞毀一顆15英裡寬的玄武巖小行星的情況。依據對真實巖石進行的研究,他們首先假設這顆小行星已經出現一些微小的裂縫。然後,他們用另一塊只有1英裡寬的較小巖石撞擊假設的太空巖石,使其以超過每小時11000英裡的速度衝向小行星。在撞擊發生時,他們追蹤了應力波如何在穿過小行星時傳播並擴大裂縫網絡。

Previous impact models predicted that an impact like that would completely pulverize the asteroid, basically turning it to sand. But not this new model. "What we're seeing, after the impact you have this big chunk of rock that was still held together, still not completely broken down, and this piece of rock creates its own gravitational field which attracts the particles that were ejected from it, and they start re-accumulating over it."

此前的撞擊模型預測,這種撞擊會徹底粉碎小行星,基本上會使其變成沙子。但新模型的結果則不然。「我們看到的是,撞擊之後仍然有未完全破碎的大塊巖石連在一起,這塊巖石會產生自已的引力場,吸引從巖石中噴射而出的粒子,然後開始重新聚集。」

The scientists describe the model in the journal Icarus.

科學家在《伊卡洛斯》期刊上描述了這一模型。

The work suggests asteroids might actually be harder to smash than we thought, meaning: "We might need to have a faster impactor, larger mass of impactor coming in, to be able to deflect it efficiently."

這項研究表明,實際上小行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難撞碎,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速度更快、質量更大的撞擊物,才能有效地使小行星偏轉。」

In 2022 NASA's 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mission, or DART, will attempt to put all this knowledge to the test, by shoving a near-Earth asteroid off its path. No Bruce Willis required.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計劃在2022年進行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簡稱DART),試圖通過將近地小行星推離軌道來測試所有這些知識。而這並不需要布魯斯·威利斯。

Thanks for listening for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我是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

你是INFP調停者型人格嗎,

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更多視頻,恭請蒞臨↓↓

這些眼熟的英語單詞別有含義

某部影視劇爆紅之後,社交媒體上經常會出現很多CP粉(某組假想情侶的fans),號稱「我站得CP全世界最配」。那麼問題來了:「我站某對兒CP」英文怎麼說?答案就在本文中。

1. Word

原意:單詞,話語

作為俚語:Word = I agree。

例句:

- You do not have to agree on politics.
你們沒必要在政治觀點上保持一致。
- Word!
說得對!

2. Ship

原意:船

作為俚語:俚語的ship常被人用作支持某對影視劇裡的CP(couple <情侶檔> 的縮寫)。

例句:

I ship Ron/Hermione.
我站羅恩/赫敏這對兒。

3. Dead/Died

原意:死亡

作為俚語:Dead/Died在俚語裡就是比較幽默的用法了。如果某件事情對你來說「太過了」(衝擊力太強,激動得失血過量),你就可以用上這個詞。

例句:

I just saw Chris Evens's new photo, I died.
我剛剛看到克裡斯·埃文斯的新照了,好激動。

4. Cool

原意:涼爽;酷

作為俚語:類似於「OK」,「好、沒問題」的意思。

例句:

Don't worry, I'm cool.
別擔心,我沒事兒。

5. Swag

原意:花飾、花束、花環;偷來的東西,贓物

作為俚語:誇別人handsome、good-looking已經過時了。誇小鮮肉有一種新潮酷炫性感的style,就用上swag吧。

例句:

I've got more swag than you do.
我比你更酷。(這種用法的swag是名詞)

6. Bae

作為俚語:這個詞由baby/babe簡化而來,是對男票/女票的愛稱,相當於「寶貝兒」啦,「甜心」啦,「親愛的」啦(注意語氣充滿愛意、深情款款)。

例句:

I can't wait to see you, Bae.
寶貝兒,我真是等不及見你了。

7. Thirsty

原義:口渴

作為俚語:Thirsty的用法就廣了,用於形容你對某樣東西真的是孤注一擲的想要!想要!真的很想要!

例句:

I'm really thirsty for that new iPhone.
人家真的很想要新款iPhone,想要得要SHI了。

8. Low key

作為俚語:這個短語和key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low key表示「低調的,不張揚的」。

例句:

The wedding was a low-key affair, with fewer than thirty people attending.
婚禮辦得很低調,參加者還不足30人。

9. Slay

原意:殺死(等同kill)

作為俚語:和「殺殺殺」毫不相關。如果你做的什麼事情很驚人、很了不起,你就可以用上slay。

例句:

Adele's 'Hello' slayed!
阿黛爾的《Hello》棒呆了!

國際:BBC,VOA,CNN,科學美國人,讀者文摘,時代周刊,紐約時報、商業周刊等網絡視聽讀資源。國內:chinadaily.com.cn,hjenglish.com,kekenet.com,enfamily.cn,okread.info,dailyenglishquote.com,qq.com,163.com,...僅供學習交流參考,未用作商業用途。如對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存有異議,歡迎留言告知,編輯將在24小時內回復處理。

相關焦點

  • 摧毀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拯救「世界末日」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如果一顆能夠摧毀地球的巨大小行星即將撞擊我們,我們將如何阻止它(2017)?(圖片由Ethan Miller/Getty Images提供)37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摧毀一顆朝地球運行的巨大小行星的最好方法——在離地面幾英裡的地方引爆一枚熱核彈頭。如果處理得當,原子彈不會使小行星解體,但會使表面上任何易揮發的東西(如冰或甲烷)蒸發。當這些被吹走時,它們會提供一個溫和而均勻的推力,使小行星轉向,彗星比小行星更容易轉向。
  • 如果一顆小行星5年後撞擊地球,用飛彈可以攔截或摧毀它嗎?
    在電影《天地大衝撞》和《絕世天劫》的劇情設定中,地球面臨被小行星撞擊的毀滅性威脅。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地球和自我的救贖,成功摧毀了小行星。但是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人類無力阻止這樣的浩劫,儘可能深挖避免所保留文明的種子。如果真有這樣一顆衝我們而來的小行星,我們能用飛彈或其他方法自保嗎?
  • 美國大選前一天,一顆隕石從天而降撞向地球
    的小行星,恐怕要「撞向」地球!在NASA的測算中,「2018VP1」小行星近地距離最短約為4994.76公裡,撞向地球的機率只有0.41%。換言之,這將是一場概率極小的撞擊事件。其一,在危險小行星撞向地球前將其摧毀;其二,改變危險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使其無法撞上地球。不過,以上兩種解決思路都基於一個前提:人類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小行星。根據美國宇航局近地物體研究中心(CNEOS)的統計,截至2020年9月,人類已經發現2116顆潛在危險小行星,其中有157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一公裡。
  • 又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個頭大如汽車,將在美國大選日前後襲來
    不知大家是否仍記得前任地球霸主恐龍?恐龍約在距今6500萬年前滅亡,對於致其滅亡的兇手,很多人認為是一顆突如其來的小行星。不過,天體們從來都聽不見人類的心聲,更不會按照人類的意願移動。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報導,又有一顆小行星在靠近地球。 有小行星靠近是福還是禍?對於這顆小行星,相信很多朋友都將它當作不速之客,認為它的到來意味著災難的降臨。
  • 10月8日過後,「第四大威脅」小行星又衝地球而來
    在科學中,對於小行星而言,是一個時常討論的話題,因為我們時常聽到說關於「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消息,而在10月10日,根據《thesun》科學報告指出
  • 4公裡寬的一顆小行星,正以每小時3萬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
    小行星撞地球,一般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比如著名的好萊塢科幻大片《天地大衝撞》、《隕石撞地球》等,人們在電影中領略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災難場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地球自古以來一直遭受著眾多地外小行星的威脅,在遙遠的6500年前,正是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海平面上升,火山大爆發,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結構,對地球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
  • NASA表示一顆小行星將於2020年美國大選日的前一天衝向地球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22日表示,一顆小行星將於2020年美國大選日的前一天,即11月2日,衝向地球。報導稱,小行星衝撞地球的可能性不到1%,且它的體積極小,即使進入地球大氣層也會被焚毀,對地球不會造成威脅。
  • 美國擬用核彈摧毀來犯小行星 對中小彗星最有效
    現在,美國建造宇宙飛船的機構和製造核武器的機構似乎正在加大解決這一問題的力度。  美國航天局(NASA)和國家核安全管理局已宣布,它們正合作研究用核武器摧毀未來危險的小行星的可能性。  科學家認為,約有100萬顆近地小行星能對地球構成威脅,但到目前為止只偵測到其中一小部分。
  • 用核彈摧毀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可行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1998年的電影《世界末日》,電影講述了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奔來,並將在十八日內撞上地球,造成人類毀滅,NASA 想出了阻止隕石與地球相撞的辦法: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鑽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當然這一切必須要在十八日內完成。 最近有極為相似的情形發生了。
  • 如果一顆直徑2公裡的彗星衝向地球,能用核彈攔截的方式摧毀嗎?
    由於彗星中的彗發和彗尾中的物質,都來源於彗核的揮發,揮發出去的物質則永遠地被釋放到行進路線中的宇宙空間中,因此在考慮彗星的大小和質量時,僅以彗核的體積和重量來衡量。彗星的質量,與經常侵擾地球的小行星相比,總體來看比較偏小,有的彗核僅為幾百米,平均也就在幾公裡左右,像非常有名的哈雷彗星彗核直徑10公裡左右的還是比較少見的。
  • 小行星撞地球有可能改變時間,慘烈情況你無法想像!
    幸運的是,生命足夠頑強,一直在災難中砥礪前行,蹣跚前進,終於演化出我們這種智慧生命,可以詰問宇宙為何如此荒唐,命運為何如此暴戾?事實上生命已足夠幸運,太陽系從誕生開始,各種星體就始終處於碰撞之中,最後大量殘餘物塊被木星和土星彈向太陽系外圍,形成奧爾特雲,或者滯留在柯伊柏帶;而木星的引力也阻止了內側一些星子形成行星,滯留於火星外側的小行星帶
  • 地球軌道上有上萬個近地天體,它們會地球衝向地球嗎
    地球的上方是什麼?在我們的想像中,太陽系中似乎只有幾個大行星,按順序排列開來,最多就是每個行星可能還有幾個天然的衛星在圍繞著它們旋轉。實際上,太空中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中豐富許多。地球除了有1個天然衛星—月亮,還有一千多顆的人造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近地軌道還有空間站,甚至太空垃圾。
  • 牛刀小試:俄羅斯欲用洲際飛彈摧毀小行星
    俄羅斯一名頂級火箭研究人員日前透露,俄羅斯計劃改造一些洲際彈道飛彈,用於摧毀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但美國媒體指出,美軍將對俄方這一計劃保持警惕,擔心俄羅斯可能藉機發展太空武器。來自馬克耶夫火箭設計局的薩比特·薩特加拉耶夫在接受塔斯社採訪時說,改造後的飛彈可以用來對付直徑介於20米至50米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能夠造成巨大損失,而且由於體型較小,有時在抵達地球前數個小時才被觀測臺發現。
  • 太空災難即將發生,地球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安全
    太空中有超過4700顆小行星位於非常接近地球的危險位置,在任何時候,我們的星球都很容易成為它們撞擊的目標。這些小行星可能會穿過地球的軌道,然後人類最可怕的災難將成為現實。但我們的文明受到威脅,不僅是可怕的碰撞,還有宇宙射線爆發、太陽耀斑,甚至是其他恆星的爆炸都足以瞬間摧毀我們。
  • 摧毀小行星需要多大的核彈?俄羅斯科學家做了實驗
    他們的實驗結果發表在《實驗和理論物理學》雜誌上,這項研究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更高的了解需要什麼類型的爆炸力才能夠讓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改變運行路線。如果這種規模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那麼撞擊的力度足以引發另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天文學家並未發現任何較大的太空隕石正朝向地球而來,但是新的小行星總是不斷被科學家們發現。那麼地球如何躲避較大規模小行星的撞擊呢?科學家們提出了兩種建議,炸毀小行星或者偏轉它們的軌道。俄羅斯科學家進行的最新實驗就是為了驗證第一種建議的可行性。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是怎樣撞向地球的?
    科學家在模型研究中模擬了小行星碰撞地球的過程,設置了4種不同的撞擊角度:90度、60度、45度、30度,以確認這顆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方向及撞擊角度。最後研究人員得出一個結論,當時這一顆小行星可能是從東北方向撞擊了地球,撞擊的傾角比較大(與水平面夾角45度至60度)。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個撞擊傾角,可能是最糟糕的情況,因為可以導致氣候變化等問題。
  • 當年毀滅恐龍的那顆小行星現在撞擊地球,人類會全部滅絕嗎?
    最近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在1908年俄羅斯通古斯地區,一顆直徑約30米、質量在50-60萬噸的小行星撞擊了該地區,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當量,摧毀了2150平方公裡內的樹木!而最近一次小行星撞擊則是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的小行星凌空爆炸,據估計該小行星直徑約數米到十幾米,造成了當地1000多人受傷!
  • 如果毀滅恐龍的小行星一年後撞擊地球,人類能建造堡壘避難嗎?
    最近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在1908年俄羅斯通古斯地區,一顆直徑約30米、質量在50-60萬噸的小行星撞擊了該地區,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當量,摧毀了2150平方公裡內的樹木!而最近一次小行星撞擊則是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的小行星凌空爆炸,據估計該小行星直徑約數米到十幾米,造成了當地1000多人受傷!
  • 在美國大選前一天,一顆小行星將撞擊地球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的計算,一顆小行星將進入地球大氣層並於今年11月墜毀的可能性很高,儘管這顆小行星的體積很小,不會造成大的傷害。另據歐洲航天局的一份清單,它如今天文學界名聲很響,因為它是未來100年內第二大有可能撞向地球的小行星。
  • 2022年5月6日,小行星JF1可能撞擊地球而來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加令人擔心的東西存在,可能不少的科學愛好者都知道,那就是「小行星」或者「太空巖石」。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也看到過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宇航局(ESA)發布的公告,警告某個近地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而根據最新報告指出,確實又來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