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差距真的只有這一句話!《道德經》(深度好文)

2021-01-09 易丹青愛聊文化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學習觀想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中講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李耳在這一章主要闡述了人生的境界差異!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是境界的差距!

依道而行,天下為公,「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古往今來,舉凡成就偉業者,或是青史留名者,必然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和胸懷。上古先賢暫且不論,就說我們當下社會,每個人都要投入到經濟當中去,每個人都是經濟活動的一員!

若說目前國內企業家誰的名號最響,馬雲應當無出其右!但是馬雲的初衷是什麼?一句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執大象,天下往」正是因為馬雲有了這樣的境界,才造就了今天阿里巴巴巨型王國!

馬雲在巔峰時能夠急流勇退,這是最讓人敬佩的一點!「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捧馬雲,既因為他的財富,更多的還是馬雲的境界以及這種境界所衍生出的獨特人格魅力!

修身,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以天下觀天下,海納百川,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無尤!

修身為第一要義,儒家的內聖為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為內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外王,修身承上啟下,中流砥柱,地位不可謂不重!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是境界的差距!而境界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修身與否,修身有恆,自律慎獨!

修身的第一要義就在於依道而行,天下為公!

相關焦點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刪除版}我國古代真的缺好東西嗎?思想上有墨家、道家、心學等。技術上有四大發明和各種領先世界的各種手工業技術……除了歷代帝王對工匠和思想家的斬殺,比如每次修皇陵為了滅口,就要死多少能人?還有就是好的東西影響了……自然會被當權者剷除。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是非的根源往往在於人的多心,多心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相處。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悟:1.美固然是好的,希望自己更美一些是好的。從內到外都美才是真的美。2.化妝是提高人自信,讓人看起來更美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清新自然也挺好,各有各的美。喜歡清新自然,也欣賞堅持化妝保持自己形象的人。
  • 道德經中是如何定義善與惡,美與醜的?聰明和愚鈍有多少差距呢?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十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培養貴氣,先做一個善良的人。2. 守信誠實守信是人之根,業之本,而一個缺少誠信的人,是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立足的,《道德經》裡講: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缺乏了誠信,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道德經》告訴你兩種最可怕的人,一種要近親,一種要遠離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裡,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馬上給老迪貼上一個「不可知論者」的大標籤,先別急,其實老迪總這層意思,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位先哲也說過,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一開篇,就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世人心中的好與壞,在天道看來都是一視同仁的,天道是無情無欲的,唯有真正順應天道規則行事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眷顧與幫助。
  • 這是坦然,更是一種勇敢!道德經37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經部分的最後一章上文中的老王就是不懂得順其自然,非要弄些個花花腸子,現在腸子都悔青了。總有一些事情,你努力了但未能實現,這時你應該學會坦然面對,這是一種勇敢!比如,蘇東坡面對貶謫,官場失利,卻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地面對,反過來也練就了他超然的人生態度,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再比如說體育比賽,在眾多的參賽者中,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站在領獎臺上,奪得冠軍更是難上加難。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把多個層面的道混在一起,就會進入這種狀態,就是搞不清老子講的道到底什麼,這是很多人在講道德經的時候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同層面的道有意無意的給搞混了。老子講的道主要有如下四層涵義:一個指的是宇宙的本體,一各是指創造宇宙的神秘力量,三是指掌控萬事萬物的運轉的力量,四是指萬事萬物在其自身層面的運行規律,這些規律也是道。比如人類社會運作規律就叫人之道。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良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與人為善的人,經常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幫助別人,並且享受這個過程,這樣的人從內到外灑滿陽光,不自覺地讓人親近。曾子曾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世界會善待善良的人,會讓災難遠離這類善良的人,並且給他們一些福分。列夫託爾斯泰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相信很多人對成功人士的定義就是事業有成,擁有很多資產。然而在我看來,僅僅是擁有很多財富,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不在於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你能否能夠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有些人雖然擁有了財富,卻守不住,也算不上成功人士。想要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並非易事,需要一個人擁有豐富的處世智慧。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已經顯現出來了。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真正牛的人,年輕時候就很牛。真正厲害的人,從小就厲害。即使那個時候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眼界已經異於常人了。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拒絕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白巖松聲稱自己想起了以前讀書的時候,道德經裡說過的一句話。而這一句話讓他找尋回來了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了起來,不再飄了!這一句話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在這本書裡,25歲的我讀懂了人性之複雜,人性很複雜,單純的好人、壞人這樣的二次元對立概念讓你覺得自己之前想的還是不免太簡單了。白巖松還曾說:「我很慶幸在36、7歲走進了《道德經》的世界。」他甚至稱《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魯迅最經典的一句話,只有24個字,大師思想深度就是不同
    於是,他拿出之前早已立下的遺囑,準備再次親自過目一遍,看看還有沒有可以添上的內容,這一次,他添上了一句話,結果這句話成為他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成為他對一些惡劣人性最深刻的揭露。這也難怪,一位一生都與邪惡鬥爭的鬥士,在自己的彌留之際,在這個幾乎沒有任何自欺的時刻,說出來的話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 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越有本事的人,越會掌握天道思維,悟透這三句話早晚就會飛黃騰達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最大的特色是什麼?「自然,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說,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