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與界面化學的奠基人傅鷹教授

2021-01-08 齊魯網

 

  傅鷹教授是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主要奠基人,傑出的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堅定的愛國者。

  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在這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之際,著名膠體與界面化學家傅鷹教授,為了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以滿腔熱忱,科學地論證了在我國發展膠體科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學校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傅老師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膠體化學教研室,親任室主任,培養膠化研究生。傅老師同北京大學蘇聯專家組長、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主任諾沃德拉諾夫教授一起,從53屆化學系畢業生中一次就招收了十三名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這批研究生開始由傅鷹教授和諾沃德拉諾夫教授一起指導,在諾沃德拉諾夫教授離開北大回蘇聯以後,傅老師一人承擔了這十三名研究生的全部培養任務。

  傅老師為了使我們這一屆研究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專門向學校打報告,建議將我們這屆膠化研究生的學制定為四年,這個建議得到了北大校方的批准。對這個問題,傅老師是這樣對我們說的:「北京大學名師眾多,學習條件好,機會難得,要充分珍惜和利用這些優越的條件,把基礎打好,要儘量多學一些物理和數學,充實自己,這將使你們終生受益。」在傅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我們不僅全修了膠化研究生的四門課:化學熱力學、吸附動力學、高分子物理化學以及粗分散體系,還修了物理系的無線電基礎,氣象專業的高等數學,傅老師還根據我們的不同情況進行選課的指導,讓有的同學去聽當時北京大學為全國高校教師舉辦的物質結構與結晶化學進修班的課,讓另外的同學去聽物理系的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基礎。傅老師既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同時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先進實驗技術的掌握,為此,他安排我們做了物理系的全部中級物理實驗。當時,白天為我們排這門課確有困難,物理系專門為我們在晚上加排了這門實驗課。中級物理實驗課內容全面,所選實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涉及不少光電測試的基本技能,對實驗報告要求很嚴格,通過這門課,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實驗的理解以及實驗動手能力。

  1955年9月,傅鷹教授在《化學通報》上,發表了著名的三部曲,就是那篇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與共鳴的《高等學校的化學研究——一個三部曲》。傅老師對下一代寄託了無限希望,把第三部曲獻給了青年教師和學生。當時,國家正號召向科學進軍,我們正處於研究生的論文階段,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剛剛起步,正在查閱文獻,進行調研。一天,我和兩個同學在實驗室遇到黃子卿教授,黃老師問我們:「你們目前在幹什麼?」我說:「在查閱文獻」,黃老師說:「你們首先應該認真看一看傅先生的《三部曲》,傅先生這篇文章比一百篇文獻都重要,都管用。」正是傅老師的教導和希望,不斷地鼓勵著我們沿著正確的道路成長發展。

  作為指導教師,傅老師在選擇論文題目時,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建設中的需要,他既注重在理論上大有發展前途的題目,又注重在經濟價值上大有可為的題目。在當時的國情下,他把我們這些研究生論文選題的面鋪得比較寬,既指導部分研究生做他擅長領域的課題,又組織部分研究生開展國內尚屬空白的許多膠體體系的研究。

  我們這一屆研究生共有十三名,另外,還有其他院校的進修生數名,在論文選題時,傅老師列出了有關膠化的十幾個方面,供大家選擇,這十幾個方面有:吸附模型和熱力學;吸附質、吸附劑和溶劑複雜的相互作用;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學;締合膠體的物理化學;分散體的流變學;乳狀液與泡沫的穩定性;水面不溶物膜;礦石浮選;石油開採;鑽井泥漿的流變性;白土層的透水性及粒子的沉降規律等等。

  傅老師讓每個研究生和進修生自由選擇一個方面,彼此不要重複,具體的研究題目傅老師沒有給出,要求研究生在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自行擬定,充分發揮每個研究生的自主性、主動性。

  在膠化教研室裡,經常舉行學術研討會,每一個研討會上有一個研究生或青年教師作主題發言,其他人則提問並展開討論。這樣的學術研討會傅老師都堅持參加,並進行指導,雖然他當時十分忙碌,從不缺席。學術研討會的內容涉及每個人擬定的論文題目,有關的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的確定,儀器的安裝校正,樣品的製備提純,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等等。每個人都自由發言,討論氣氛十分熱烈,有話即說。傅老師在每次討論會上都有精彩的點評,他有時還講一點科學史上的趣聞和故事,風趣而生動。傅老師再三提醒我們:「研究工作的每一步務必親自去做,要親自動手操作,儀器要親自安裝校準,試劑要親自鑑定。」他特別向我們指出:「務必搞清楚研究方法的條件及限制。」他對我們的實驗記錄不要求整齊,允許以草圖示意,自己看明白即可,但一定要記錄下原始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他要我們記住:「研究是嚴肅的事,不是趕時髦的事;研究是愉快的事,不是輕鬆的事。」

  因為這十幾個研究生的論文涉及膠化的各個領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會,每個人對其他同學所研究的課題都比較熟悉,了解到與各課題有關的文獻、動態、進展、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當時研討會上提問、爭論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傅老師的諄諄教導,風趣的發言,嚴肅而民主的學風,處處都體現出一個名師大家的治學風範。

  傅老師的上述舉措,把當時膠體與表面化學的各個方面都帶動了起來。

  1957年,我們畢業了。當時,中國科學院北京各研究所正處在初建階段,很需要人。在分配工作前,傅老師風趣而意味深長的對我們說:「希望你們做工作母機,到各高等學校去任教,為了使你們在工作開始時,能繼續相互幫助,打開局面,奠定基礎,要相對集中分配。」我們這一屆研究生主要分配到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

  傅鷹教授的早期研究生,前後分配到山東大學任教的共四名,他們是:柳正輝、王果庭、陳宗淇、楊孔章。膠化專業本科畢業的盛太成隨後也分配到了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領導及化學系負責人十分重視來自北京大學的這一支膠體化學生力軍。這些學生為了不辜負傅老師的期望,為了使膠體化學在山東大學開花結果,代代相傳,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於1958年在山東大學化學系建立了膠體化學教研室。

  得知山東大學膠體化學教研室的建立,傅鷹教授非常高興。傅鷹教授參加了周總理親自主持的,我國「1963~1972年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傅老師吸收山東大學膠化教研室承擔了十年規劃的課題——活性炭的吸附。為了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們抓緊建立了溶液吸附和氣體吸附實驗室,著手就活性炭對系列烷烴化合物的吸附規律開展研究,以期建立混合吸附模型。

  1963年,山東大學邀請傅鷹教授來山大講學,當時,傅老師正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百忙之中,於1963年5月,應邀來到山大。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革命家,山東大學成仿吾校長,熱情接待並宴請了傅鷹教授,化學系閻長泰主任陪同接待。兩位校長一見如故,親切交談,輕鬆而舒暢。當傅老師談到他曾於1931年在山東大學(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化學系任教的一些往事時,滿懷友誼和親情。2001年,山東大學百年校慶,《山東大學學報》的名師名人專欄,刊登了傅鷹教授的照片,介紹了他與山東大學化學系的歷史關係。

  傅鷹教授這次來山大,為化學系師生作了有關膠化化學與工農業生產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特別指出:膠體與界面化學,滲透到工業、農業各個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以膠體命名的工業系統少見,但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無不涉及膠體與界面問題。他還強調:膠體與界面化學的發展,要靠多學科的交叉,特別是物理與化學的交叉和相互補充。傅鷹教授的講課,語言精闢,生動而風趣,作報告時,他說:「誰見過沒有皮的饅頭?」以此來比喻表面現象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性,風趣的語言,引起聽眾的歡笑,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座位不夠,有些學生只有站著聽,但全神貫注。

  在同化學系教師座談時,一開始,傅鷹教授就首先作了一個風趣的開場白,他說:「今天座談,如同在寺廟裡敲木魚,你提一個問題,我一定有一個迴響,你若不提問題,我當然也就不發聲了。」說吧,頓時會場氣氛活躍起來,參加座談者,不拘束了,紛紛提出各種問題,傅老師一一談了自己的看法。在討論教學和科研的關係時,他再次強調:高校教師必須搞科研,這是提高師資水平,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不做研究,就只能教學生達到似懂而不可能達到真懂的地步。

  傅鷹教授十分關心實驗室的建設,他參觀了山大化學系的無機、分析、有機、物化以及膠化實驗室,仔細詢問了物理化學和膠體化學的實驗內容,邊看,邊問,看的認真,問的具體。他說:「教學實驗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提高質量,嚴格要求。」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動手、觀測、查閱、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得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訓練。

  山大膠體化學教研室正在對所承擔的國家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課題開展研究,傅老師這次來山大,特地向王果庭、陳宗淇和我了解課題進展情況,叮囑我們:一定要把用於研究的樣品純化好,強調樣品的準備至關重要,要高標準。傅老師要我們常回母校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共同提高。

  從1953年師從傅鷹教授到現在,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傅老師離開我們也23年了,傅老師在教學、科研、做人方面的言傳身教,堅定的愛國精神,高尚的品德和求實的作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傅鷹教授誕辰100周年的日子,追憶往事,心潮湧動,思緒萬千,傅老師的音容笑貌仍然像當年一樣,活躍在我的腦海裡,我們將永遠緬懷並感謝傅老師對我們的精心培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傅鷹: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
    傅鷹繼續到密執安大學進行研究工作,張錦則應著名生物化學家杜芬友,(Du Vigneaud,195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邀到康奈爾(Cornekk)大學任教。    在密執安大學,傅鷹再度和原來的導師、著名膠體科學家巴特爾(FEBartekk)教授合作進行表面化學研究,接連發表了許多有創建性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化學界同行的注意。
  • 中國化學家-傅鷹
    傅鷹教授祖籍福州,生於1902年1月19日。191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1922赴美留學,1928年畢業於Michigan大學研究院,獲科學博土學位。1929年回國,先後執教於協和醫學院、東北大學、青島大學、重慶大學和廈門大學。
  • 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膠體與界面化學學術會議
    由中國化學主辦, 中國化學會膠體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與江南大學共同承辦的「 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全國膠體與界面化學學術會議本次會議圍繞(1)膠體與界面的基礎問題;(2)兩親分子聚集體;(3)微納材料;(4)軟物質;(5)兩親分子與大分子的相互作用;(6)表面活性劑及其日用化學品工業應用;(7)食品和生物膠體; (8)應用膠體與界面化學; (9) 新理論、現象和實驗技術;(10) 工業領域的膠體與界面化學等多個研究領域開展交流討論.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 第三十五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 第三十五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 2020-12-22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將於青島召開!
    >由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承辦的「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主題:膠體與界面化學,走向工業界內容及範圍:1. 溶液中新型兩親分子聚集體的構築與調控;2. 軟物質材料;3. 分散體系與微納米材料;4. 界面化學與有序分子膜;5. 兩親分子與大分子的相互作用;6.
  • ...膠體與界面化學,溶液化學,納米生物功能材料合成與性質。。
    姓名: 周興平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東華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 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面對科技界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社會讚譽。
  • 我們為什麼學化學?
    ——傅鷹傅鷹(1902-1979)著名物理化學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者,中國色譜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化學家的「元素組成」應當是C3H3 。即:Clear Head(清醒的頭腦)+ Clever Hands(靈巧的雙手)+Clean Habits(潔淨的習慣)。
  • 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黃子卿
    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黃子卿 (1900—1982) 李芝芬     黃子卿,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  早期從事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研究   1925年黃子卿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師從麥克英納斯(McInnes),從事電化學研究。通過實驗,考察了界面移動法測定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遷移數時震動、熱效應、界面可見性條件以及界面調節因素諸方面對實驗測定的影響,改進了此方法的實驗裝置,提高了實驗測定的準確度,並拓寬了此方法的應用範圍。
  • 沉痛哀悼: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北師大教授、劉若莊院士逝世
    北京師範大學官網10月9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王葆仁:高分子化學事業奠基人
    【9月12日科技名家推薦:賴其芳】  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葆仁逝世。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H.Fischer)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
  • 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劉有成
    劉有成是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回顧他的一生,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立志報國,青年時期潛心科研為國奉獻,中年時期培養人才貢獻突出,即使到了晚年也依舊牽掛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這樣的一生,堪為典範。劉有成1920年生於安徽省舒城縣。在求學時期,他一直成績優異。
  • 中科院院士、北師大教授劉若莊病逝,為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
    據北京師範大學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8日0時35分在京逝世,享年95歲。遺體告別儀式定於10月12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喪事從簡。劉若莊是我國乃至國際學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化學家,開創了我國的電子結構計算,被視為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參與的科研項目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德國應用化學》介紹交大化工學院李新昊教授學術工作
    《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是綜合化學領域的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其中「Author Profile」專欄的推出,旨在對連續10年內在該期刊累計發表10篇以上原創性科研論著的優秀科學家表達關注。上海交大化工學院李新昊教授,自2012年以來,已經在該期刊發表10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 第八節 免疫膠體鐵細胞化學
    第八節 免疫膠體鐵細胞化學    膠體鐵(Ferric Colloid)是一種陽離子膠體,可通過普魯士藍反應呈色,其顆粒有一定的大小及電子密度,最初被用於光鏡及電鏡下定位組織中的陰離子部位(Hale,1946Seno,etal, 1983,Murakami, et al 1986)。
  • 我們為什麼要學化學,聽聽大佬們怎麼說
    ——傅鷹傅鷹(1902-1979)著名物理化學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者,中國色譜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化學家的「元素組成」應當是C3H3 。即:Clear Head(清醒的頭腦)+ Clever Hands(靈巧的雙手)+Clean Habits(潔淨的習慣)。
  • 美國UT Austin餘桂華教授AM: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界面化學研究
    成果簡介 基於對易熔合金界面化學的研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餘桂華教授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工作的液態金屬全電池,該電池採用鈉鉀合金做負極(熔點:零下13攝氏度),鎵基的易熔合金做正極
  • 高中化學丨膠體知識點問題匯總!
    膠體粒子具有相對較大的表面積,能吸附離子而帶正電荷或負電荷,膠體顆粒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產生電泳現象。膠體根據分散質微粒組成可分為粒子膠體[如Fe(OH)3膠體,AgI膠體等]和分子膠體(如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只有粒子膠體的膠粒帶電荷,可產生電泳現象,整個膠體仍呈電中性,在外電場作用下作定向移動的是膠粒而非膠體。
  • 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送別」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