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輕孰重?基因編輯的「利益」和「風險」如何衡量?

2021-01-12 轉化醫學網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來源:網易科技

基因療法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我們應當對其應用範圍有所限制。(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你明白「CRISPR介導基因編輯」這個詞的含義,那麼你一定知道我們現在能更加有效、快速且廉價地改造DNA。

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基因治療的嚴肅討論,該技術通過直接修改某人的DNA來治療遺傳性疾病,如鐮狀細胞貧血症或血友病。你也可能聽說過有目標的基因增強,以實現一個健康人提高其基因組品質的夢想。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和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發布的基因編輯綜合報告回答了這些問題。

其中表達的信息非常簡單:放輕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問題,它們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危害,社會有條件與其一起前進。

極具爭議的基因療法

基因重組技術可能是人類所有技術中最安全的技術之一。其在醫藥和農業方面已經取得了多種成效。當病毒第一次與細菌基因組合的時候、當克隆技術第一次被引入的時候、當幹細胞技術發展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適當的關注。

我不可能在此列出所有的利益,如果你曾經接種過B肝疫苗或者預防宮頸癌病毒的澳大利亞Ian Fraser的Gardasil疫苗,你一定會感謝基因重組技術使你免於疾病。

然而,你可能沒接受過體細胞基因治療,它是針對固定一種細胞類型的基因改變技術,如有缺陷的血液或肝細胞。這是因為這種療法只適用於一小部分人群,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不超過1000個人,同時它帶來的好處大於風險。

但是,報告中的一條新消息將會霸佔頭條。

該觀點認為人類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的技術會把修改的基因傳遞給孩子及其後代。這種基因療法一直被認為極具爭議性。但這一次不是一個簡單的「不,謝謝」,而是有明確的可能性,要知道基因治療可能是針對一些嚴重疾病的最後手段。

在一些圈子裡將會引發對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的警報,但發出警報的人很可能並不是極少數為了他們未來的孩子而考慮這種治療的人。

該報告的作者們都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專家,他們非常清楚很多人會對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的想法感到不舒服。他們強調該技術需要廣泛的協商、嚴格標準的會議和嚴密的監管。

但是在權衡安全與療效、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之後,他們顯然不想看到下令限制該技術,如果這項技術可以使一些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一方面來說,他們是對的。這項技術對於社會來說不是一種威脅。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可以被收回到瓶子裡的精靈——基因編輯是可逆轉的。

而並不像魔法師學徒的掃帚那樣,當我們想要抑制它的時候它卻會繁殖和傳播。這和放走一種病毒、甘蔗蟾蜍入侵、核廢料洩露或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是不一樣的。

為了有一個健康的孩子而尋求生殖細胞基因治療是個人層面的選擇,而那些不想參與的人應該永遠不會感到被迫這樣做。

當然,除了那些沒有發言權的孩子。但對他們來說,風險可能遠遠超過利益。而且,不管怎樣,父母已經為他們的孩子或是他們孩子的孩子做出了決定性的選擇。

儘管為了孩子的利益而尋求生殖細胞治療大多會有替代品,如胚胎植入前診斷——這本身也有倫理方面的考慮。這裡沒有簡單的答案。

儘管我也相信這存在風險,但是我能理解報告的結論,下面我將提到這些風險。

很難達到濫用的地步

報告還有其它方面值得一提。它證實,我們對以實驗室為基礎的基因修飾已經做了正確的規範,同時,我們從以前的體細胞基因治療中也獲得了很多經驗,我們有條件推動科學研究與體細胞治療安全地進行。對此我表示同意。

報告同時提到,我們應當避免實際的基因增強。有證據表明,社會對於那些沒有疾病卻想通過體細胞治療提高自己或通過生殖細胞基因增強提高其血族的人的想法感到不舒服。

有些人可能想要複製更多的p53腫瘤抑制基因或去除有助於HIV侵入細胞的CCR5基因,從而使自己的孩子免於癌症或愛滋病,但是我必須說這個風險並不不值得去冒。

我要補充說,拋去倫理道德不談,我們基因組的高度複雜性以及人類生殖相關過程的漫長性,意味著我不必擔心最瘋狂的世界領袖會產生超級變種軍隊。這樣的野心會因為不知道要改變哪一種基因而失敗,更不用說召集成千上萬的代孕母親,然後等20年後軍隊的人成年。

是的,某個地方的人可能會企圖把生殖細胞基因增強作為一個噱頭。但這是錯誤、危險的,並且對孩子是有風險的。但它不會比其它任何每天發生的可憎的、可悲的個人犯罪更嚴重地威脅社會。

在許多國家,生殖細胞基因治療是違法的,雖然在某些階段可能會出現不幸的「醫療旅遊」的風險,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比已經廣泛流行的銷售蛇油更大的問題,這是許多經濟體的特點。

真正需要擔心的問題

如果你問我對這份報告感到滿意嗎,確信它涵蓋了道德問題嗎?我認為這個報告寫的是極好的。它是準確的、最新的、平衡的、考慮周到的,並且包括實驗、體細胞治療、生殖細胞治療、基因增強、社會反響,而且需要公眾諮詢和仔細監管。因此不必擔心。

我主要關心的是,美化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的前景將會引發一些討論從而轉移我們在更緊迫的問題上的視線。

我真正擔心的是引入這個先進的概念作為一種可能性,可能會使那些關注基因治療可以提供什麼從而誘騙醫療旅遊的人的數量增加,這不僅會使病人絕望而且會愚弄投資者,而騙子則會從販售希望中得利。

我擔心過高、過快地提高期望值,最終會對引起對科學的強烈反對。

我還擔心,即使是傳統的資助機構也會屈服於壓力,過早地為轉化研究提供資金,這實際上會浪費大量有價值的公共資金。

我擔心一個歇斯底裡的反應,不同的政治路線會將社會分成不同的隊伍,人們支持或反對生殖細胞基因治療是基於他們的政治立場或個人信念而非冷靜地考慮到了事實、風險和背景。

最後,我擔心過分關注人類改造會分散我們在其他問題上的注意力,例如CRISPR介導基因驅動器可用於消除迅速繁殖的生物(如蚊子),但這既可能帶來豐厚的利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

但我並不覺得這些擔憂是一個負擔,因為我知道,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可以也應該把我所關心的事情與社會分享。

參考資料: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推薦閱讀

END

點擊圖片 了解投稿詳情!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 48 小時後,這是賀建奎給出的回應 | 愛...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 48 小時後,這是賀建奎給出的回應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新聞讓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按照會議安排,事件的主角賀建奎將於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近年來,隨著可以對具體基因進行編輯的 CRISPR 技術出現,基因編輯的難度開始大幅降低,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和醫療學者開始鑽研,如何讓基因編輯更安全、更有效。基因剪輯的成果也因此越來越多。2017 年,是基因編輯療法集中爆發的一年。今年《自然》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就有兩個和基因編輯療法有關。
  • 從「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 們要學會玩一場「無限遊戲」
    美國時間 4 月 9 日,扎克伯格放棄了他的 T 恤加牛仔褲,穿上了西裝,步入美國國會,向眾議院能源及商業委員會提交「8700 萬 Facebook 用戶數據是如何被不當分享給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的書面證詞。
  • 佛教:何謂「無分別智」與「後得智」?
    其後,陸續有佛學班的同學問我「無分別」的問題。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佛教叫人滅除分別心,如果什麼都無分別,如何可把日常的事處理得清楚、恰當?其實,同學都誤會了。無分別智是聖者契入真理的智慧,又名根本智。它的作用是超越主觀、客觀相對的二邊、舍除因為執著二邊而起的分別,直接證見因緣生的諸法的平等性。
  • 「一蕉獨霸」的「三倍體生物」大麥克香蕉是如何滅絕的
    人們很早就注意過農作物育種時,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現象,許多植物在遭受特定的環境刺激,比如低溫、射線或者化學藥劑時,都會產生染色體加倍的現象及細胞內所有的染色體的遺傳物質都會多一倍,變成「四倍體」,「四倍體」擁用有兩套完整的基因組,所以它們控制生長、控制營養和控制糖分的基因也多了一倍,這樣的植物往往更加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也更加的巨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更加豐富。
  • 微基因重「芯」定義基因檢測,賦能精準健康管理
    ,微基因打造「基因+健康管理」生態作為新時代的生物黑科技,基因檢測已經入選 MIT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讓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自身的疾病風險、遺傳病攜帶、營養需求等方面特質。 檢測技術持續升級,重「芯」定義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選擇基因晶片時,通常採購普通商業晶片,或者自己定製晶片。一般普通商業晶片由晶片製造商提供,如 Illumina 和 Affymetrix 等;而為了提升自身檢測能力和後續對基因組數據的挖掘能力,有足夠技術儲備的檢測公司往往會選擇自己定製晶片。
  • 微基因探索「基因+保險」服務場景,跨界合作實現三方共贏
    (喝了它,你就是肚裡有墨水的英雄)就連生物科技行業也不例外,一種新的基因服務模式——基因檢測+保險應運而生。「基因+保險」:實現合作共贏隨著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成本不斷降低,越來越多基因檢測公司在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基礎上,開始挖掘基因數據的服務場景和健康管理價值。而微基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處於「隱生狀態」的「水熊蟲」會成為首批實現星際移民的物種嗎?
    因為它們的遺傳信息中包含大量的外來基因,「水熊蟲」大概有6000種基因來自於其他物種,包括細菌、古菌、真菌和植物,外源基因佔到它們基因總數的1/6左右。相比之下,人類雖然也有外來基因,但也只不過只有100多個,遠遠不如「水熊蟲」那麼多。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而隨著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的快速普及,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構成「觀測者」的飛行器、任務載荷和地面操控站,可分別收納至一隻背包和一個拉杆箱中,方便單人攜帶,並可完全由個人獨自完成數據採集任務。此外,自動/手動操控一體化的「守望者」和以手動操控為主的「觀測者」,均結合飛行器內置傳感器進一步優化避障功能,可最大限度避免因操作失誤造成的碰撞風險。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目前,「23魔方」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可以對九大類遺傳指標進行檢測,採集手段主要是通過使用「23魔方」提供的專業唾液採集樣盒,將用戶的唾液樣本回寄到「23魔方」檢測中心,待檢測結果出爐後,用戶只需要登錄「23魔方」的APP就可以拿到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了。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峰瑞資本FreeS2018 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賀建奎事件」把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的策略之一)帶入了公眾的視野。坐標系的縱軸叫「生物學上的風險」,橫軸是「技術的風險」。用通俗的話來說,縱軸越靠上,意味著生物學上的因果關係越不確定,也就是到底能不能治療疾病不好說,當然風險越大。橫軸越靠右,意味著技術上實現起來越困難,要解決的問題越多,挑戰越大,當然風險也越高。Moderna 公司自己的產品管線怎麼布局呢?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然而,之後的事實證明,任天堂推出的 N64 這款極其優秀的硬體完全是作繭自縛,因為以往的遊戲軟體開發方法完全不適用了,而且遊戲軟體開發的作業量、周期、投資和風險都成本增長。於是如此高的硬體「壁壘」,變成了眾多遊戲軟體開發商的難以跨越的「門檻」。最後的結局是任天堂被迫放棄 N64,轉而開發新機型。
  • 「間歇性斷食」到底如何執行?一次搞懂「168、186、52」斷食法
    其中有「186飲食減肥法」、「168斷食減肥法」都是間歇性斷食的一種。「18」是指一天中的18小時內不吃東西,「6」是指在6小時內進食。聽起來雖然誘人,但當中如果吃錯方法不但減肥無效還會有反效果!下面一起分析斷食減肥法的效果、該注意的細節還有周一斷食法與之前流行的5:2斷食,來看看差別在哪裡。什麼是「18:6飲食減肥法」?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因為從基因的角度上看,我們似乎具備冬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胖尾狐尾猴每年會在旱季休眠八個月,並且依靠存儲在尾巴中的脂肪生存下來。同屬靈長類動物的胖尾狐尾猴其實有 98% 的基因是和我們一樣的,科學家並不認為決定冬眠的基因存在於另外的 2% 當中。
  • 基因編輯可光控!華東師大團隊歷時 5 年:解決「脫靶」、抑制腫瘤
    如果說要實現上述所有結果只能用一項黑科技,這項技術必然是「基因編輯」——對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新興基因工程技術。有了工具是好事,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最好是能實現精準的智能控制。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產生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設計出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
  • 「100倍變焦」的背後:「潛望式長焦鏡頭」如何煉成?
    編輯記者|林軒|2020年上半年,眾望矚目的安卓兩大重量級旗艦三星Galaxy S20 Ultra 和華為P40 Pro+,紛紛把影像升級作為重頭戲,帶來了最大100倍變焦技術,刷新手機拍攝變焦倍數的記錄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此前傑毅生物已獲得由比鄰星創投、普華資本和體外診斷資深產業人士等聯合的Pre-A輪投資。「傑毅生物」由「貝瑞基因」創始團隊成員王珺博士和「迪安診斷」原戰略投資板塊負責人、浙江大健康產業基金合伙人鍾傑先生共同發起成立,是一家以高通量測序(NGS)和基因編輯(CRISPR/Cas)為技術平臺,致力於為臨床患者提供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新銳科技公司。
  • MIT 萬字論文解析:「好用」的自動輔助駕駛背後,是犧牲了「安全」嗎?
    於是,如何平衡用戶信任和風險,成為了眾多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的「抉擇」。這迫使很多車企直接越過沼澤,放棄了這種中間狀態的「L3 級別自動駕駛」——「與其在技術不成熟時把責任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倒不如真正踏實的致力於直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