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人們雖喜歡吃美食,但更喜歡有故事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美食背後的人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當我們吃著這種食物,能想到千百年前的歷史,以及美食中蘊含的感情,也會覺得更加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在陝西進行過多次拍攝取材,像羊肉泡饃、岐山臊子麵,以及肉夾饃。記得我第一次見到肉夾饃的招牌時,第一個感受是它的名字一定寫反了,肉怎麼能夾饃呢?應該是饃夾肉才對,此後的幾年間,每次吃「肉夾饃」的時候,我都會自作聰明的說「老闆,我要一個饃夾肉」,現在還能想起來每次只要我說饃夾肉時,老闆都會稍微停頓一下,看看我,然後繼續工作。
知道有一天,高中語文老師講文言文的時候,講到了省略句式,舉了肉夾饃的例子,我現在對那節課仍是記憶猶新,老師說:「肉夾饃的完整表達是肉夾於饃,為了強調肉字……」直到那時,我才明白原來錯的不是商家,而是自己,好在那時智慧型手機還沒有普及,也沒有人會隨手拍,不然真的要被人嘲笑了。
為了彌補知識的不足,後來又查了一些相關資料,才明白肉夾饃這個名字來歷,由於「肉夾於饃」讀起來太過彆扭,咱普通老百姓講究實用,又因為陝西人直爽性急,而且饃夾肉,說的快一點,聽起來好像「沒夾肉」,喊著喊著肉夾饃就沿襲下來了。據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吃過肉夾饃後連贊「妙、妙、妙,吾竟不知,世間有此美食矣」。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biangbiang面、餄餎面肉夾饃等5種西安地方小吃都設定了統一的地方標準,規定肉夾饃中的白吉饃的直徑約11.5釐米、厚度為2釐米,臘汁肉要求「每100公斤淨豬肉,出55公斤臘汁肉」,還有一些取材上的要求,同時這個號稱「中國式的漢堡包」,也有了專屬的英文名字,不是「Chinese hamburger」,而是「Rougamo」。
肉夾饃是臘汁肉和白吉饃的組合產物,正所謂肉酥饃香,肥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如今在小吃攤上,隨處可見的肉夾饃小攤,往往是一車一人,條件甚是簡陋,原本滿滿的的期待,看到四處亂飛的蟲子,隨風飄動的揚塵,總會感到有些敗壞胃口,吃著肉夾饃,還有擔心有沒有質量安全保障,與其擔驚受怕的吃,不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接下來我們一起學一下家庭版的肉夾饃要如何做?
材料:五花肉、麵粉、油、幹辣椒、姜、草果、甘草、山楂、冰糖、香葉、桂皮、八角、丁香、醬油、生抽、鹽、白糖、酵母
先做臘肉汁:將洗淨的五花肉放入鍋中煮去血水;精緻一點的話,可以把配料裝到湯料袋子,圖省事的話,一股腦到在鍋裡也是可以的;把上面的五花肉衝去表面的浮沫,再次放入鍋中;在鍋裡面加些醬油、生抽以及鹽,這時可以用大火燒,等到放入調料包後,改為小火燉一個多小時;把燉好的肉放涼後剁成肉末裝入碗中,加幾勺燉汁,也可以放點切碎的香菜和青椒。
接著做白吉饃:在麵粉、酵母、糖和油中加入清水,攪拌後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發酵;把發好的麵團分成大小均等的小麵團;再把小麵團擀成圓形,在燒熱的平底鍋內放油,再放入面坯,一定要用小火,烙至兩面成金黃色就好了。
用刀將饃從中間切開,夾入拌好的肉,滿口生津的肉夾饃就做好了。不過吃的時候各位有沒有肉汁流到手上的煩惱呢?接下來再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吃肉夾饃?吃肉夾饃時一定要水平持饃,不要從中間咬開,要從兩側咬起,這樣肉汁就會浸入饃中,不會浪費了。關於肉夾饃,你還有什麼要分享的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