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出自平凡。正是萬千平凡人直面工作生活中困難,勇於奮鬥、拼搏圓夢,才凝集成這個時代的奮進之光。每個人都能把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就是偉大!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工程師張希濤,32年如一日,為了黃河口那萬頃綠色,像釘子一樣堅守基層,在平凡的工作中煥發出了不平凡的光彩。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工作崗位上「擇一事盡一生」的人!
當年有句民謠唱道:「大孤島,大孤島,年年洪水趕著跑,遍地是荒草,春秋風沙如海嘯,夏天蚊子到處掃。人過不歇腳,鳥來不打草。」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當年孤島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荒原漠漠,黃沙漠漠,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有那麼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披星戴月、斬荊披棘,在人生最美好的歲月裡,用磨起老繭的雙手和無盡的汗水,一個個坑一棵棵樹,把綠色植進了歲月,把風沙荒原變成了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類繁集的生態綠地……
張希濤(右)和同事在保護區內進行鳥類監測。
張希濤,就是那群年輕人中的一員。1988年6月,從當時的墾利縣職業中專學校畢業後,年僅20歲的他懷揣著「開荒造林、綠化祖國」的夢想,來到了民謠中描述的地方——地方國營墾利縣孤島林場。
在這個距離城區百餘公裡的地方,張希濤一幹就是32年。從參與多處造林工程設計的「造林能手」,到肩負溼地保護與檢測的「保護區人」,崗位在變、工作在變、身份在變,但他甘於平凡、紮根基層,「擇一事盡一生」的初心始終沒變。
苦中作樂,青春熱血付林場
沿著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順河北路一路向西,一片片刺槐林、黃蠟林、混交林延伸至天際。
這裡是張希濤留下青春奮鬥印記的地方。「這是速生楊。」「這一片林是1988年栽的。」……每路過一片林地,張希濤總是能非常清楚地說出栽種的樹種和時間。汽車一路向前,張希濤的思緒也慢慢回到了上個世紀。
剛來林場時,張希濤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除了正在工作的磕頭機,目光所及之處儘是2米多高的荒草灘;「三個蚊虻一盤菜」,這裡蚊虻多的甚至上個廁所屁股都能被咬腫,為了躲避蚊虻叮咬,下地的耕牛都被披上了被子;「春秋風沙如海嘯」,黃河斷流時,灘區時常漫天黃沙。
就是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張希濤和他的夥伴們投入到了「開荒造林、綠化祖國」的造林熱潮當中。
從春天到深秋,一年八九個月的時間都在造林。林場的工作很不輕鬆!育苗還可以用機器播種,但植樹全靠人工。車少、路顛,每天的樹苗運送基本靠他們肩扛手提,然後把樹苗用鍘刀一截,僅留下連根帶杆30多公分,再用鐵鍬一個坑一個坑地種下去。春天風沙大,一天下來他們幾乎都變成了泥人,但他們苦中作樂,調侃彼此為「沙雕塑人」。住荒草灘、啃涼窩頭、喝涼白開,一場場造林大戰中,鐵鍬磨起的血泡變成了硬邦邦的老繭,刺槐的尖刺把他的肩膀劃破了一道又一道。
勞作環境惡劣,吃住條件更是艱苦。沒有辦公場所,幾間破土屋就是辦公室;沒有住的地方,地窨子就是他們的安身處。每天的飲用水全靠一輛從油田求來的25馬力的拖拉機拉著膠皮囊送過來,一旦送得不及時,張希濤和同事們靠混有沙土的黃河水解渴也是常有的事。由於新老林場距離較遠,為了不耽誤植樹,張希濤常常天不亮就出發,很晚才回到住處。路途長再加上每天都要踩鐵鍬,一雙厚底膠鞋通常穿不過一個月。
青春熱血付林場。短短幾年時間,他參與設計並督導完成蘇家屋子片混交林實驗項目造林2400多畝、參加督導七千畝(市長工程片)造林7000多畝;2003年到2004年,他又親自參與設計施工並督導完成了14000多畝的速生楊……「人手一把鍬,出沒荒草灘。造起萬頃林,林海映藍天。」伴著張希濤自編的歌謠聲,一望無際的荒草灘變成了碧海連天、香飄萬裡的大森林。
學無止境,保護區工作顯身手
為保護黃河口原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建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希濤的個人身份,也從「林場人」變成了「保護區人」。
改變的不僅僅是身份,還有工作思路、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從「植樹」到「保護」,不是對「植樹」的否定,而是在原來基礎上有更好的認識和謀劃。這種情況下,需要綜合考慮溼地氣候、地理以及生態特點等因素,科學制定生態保護措施。
新工作帶來新挑戰。「不懂怎麼辦,不懂就得學,要適應新業務新形勢的發展,必須加強業務知識儲備量。不換腦筋就換人,這一點都不危言聳聽。」張希濤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以來,只要有學習機會,他幾乎每次都到其他省份參觀學習保護區業務相關知識。2007年,他還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了兩個多月,專門學習環境保護和林業科學知識。
正是因為這份專注與專業,他參與的市林業局牽頭進行的3次林業一類調查,3次二類調查,1次仿二類調查都是一次性合格驗收。
2004年,張希濤任科研股股長,專門負責鳥類巡護監測、禽流感防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森林病蟲害監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科研工作任務。
病蟲害防治方面,作為管理站技術負責人,張希濤牽頭設計並組織使用無人機和直升飛機執行大型飛防任務20多次,累計飛防面積達14.92萬畝,為黃河口管理站創造了連續18年未發生重大疫情的良好紀錄。當問及有什麼訣竅時,張希濤的回答簡單而又直白:「及時發現及時治。」簡單的一句話,源自他每天60公裡以上的監測巡護,更源自他的肯學和用心。在美國白蛾疫情的防控中,他積極學習生物防治手段,引導黃河口管理站成為全市第二個引進周氏齧小蜂進行生物防治的單位,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防控效果,達到了生態平衡的最優狀態。
鳥類監測與保護方面,張希濤轉換學習鳥類知識,並從1994年至今在巡護監測崗位上堅守了26個年頭,填寫記錄的鳥類監測表格就有8500多張,為遷徙鳥類的觀察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依據。工作站要求鳥類檢測上報每周不能少於兩次,張希濤幾乎每天都做,哪怕記者採訪的當天,他仍在接受採訪間隙進行鳥類觀測。「這是夜鷺,這是赤麻鴨,這是東方白鸛,這是白尾鷂……」邊走邊講的張希濤對這裡的每種鳥類都如數家珍。
慢慢學著,慢慢做著,張希濤就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了感情,也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合格的「保護區人」。當發現一窩成活了4隻的東方白鸛時,他會欣喜若狂,尤其說起10年前他曾經監測到一巢白鸛成活6隻並創造全國紀錄時,仍激動不已;當看到有鳥兒受傷甚至身故時,他會難過得說不出話。「保護區科研不同於別的,在這裡必須常年待在野外。這麼多年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我們都很佩服張希濤。」一直在檢查站做執法巡護工作的付守強這樣評價張希濤。
大功無言,偉大出自平凡
時光荏苒,當年的小夥子已變成了中年人,原來的「林場人」,已成為保護區的「守護人」。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幾十年如一日,憑著對工作的韌勁和執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守住了寂寞,耐住了清貧。
「護林防火先進工作者」「林業綠化先進個人」「全省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保護區管理局個人三等功兩次、嘉獎一個,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如今的張希濤,早已數不清獲得過多少榮譽。可是他初心不改、默默前行,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我哪裡算什麼中堅力量,不過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人做,該我做的我去做好罷了。」張希濤如是說。
大功無言的張希濤,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32年時間裡,付出的不僅是青春和精力,還有默默地犧牲。
1992年,還是「林場人」的張希濤拿到了他的過年福利——兩袋尿素化肥,當天就興高採烈地送回了家中。那是張希濤唯一可以為家裡做的事情了。林場工作苦,林場人很難為家裡人做些什麼。
2015年,張希濤的愛人因腦血栓癱瘓在床,很多人都勸他回去陪愛人,他一度也想這麼做。可是,愛人身體的不可修復性加上他那份「把事情做好」的責任心,驅使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他把老母親接回自己家照料愛人的日常生活。「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讓母親照顧愛人,要說心裡不難受是不可能,可是這份職責不能停。」張希濤滿是愧疚。
32年,他算不上一個優秀的兒子、丈夫和父親,可他在工作單位、在同事眼中絕對算得上一個出色的業務能手。32年兢兢業業,32年精耕細作,張希濤用自己的青春智慧、辛苦勞累,傾力傾情呵護著黃河口那萬頃綠色,詮釋著「擇一事盡一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