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線」是創業邦推出的醫療健康欄目,立足醫療健康一線,捕捉行業內最新動態,嘗試洞察創投新趨勢。
醫線周報,為你挑選過去一周
整理| 鍾小玉
Part.1
一周投融資
本周全球醫療健康領域融資事件共13 起,其中國內 6 起,國外 7起。據睿獸分析不完全統計,本周國內醫療融資金額總計超過 20億人民幣,海外融資金額總計超 7億美元。
國內融資情況如下:
數據來源:睿獸分析,創業邦製圖
上海京頤科技(KingYee)成立於2004年,前身睿林科技,是一家智慧醫療技術及服務提供商,主要業務有:移動醫療、醫療物聯網、醫院HRP、去醫院(掌上醫院)4大部分。
百奧賽圖是一家動物基因檢測機構。利用ESC、TALEN、Tol2系統轉基因、HITI等技術,為用戶提供腫瘤細胞系及CDX小動物活體成像、免疫檢查點人源化小鼠、大小鼠飼養繁殖培訓、Southern雜交檢測、核型分析等服務。
深圳市資福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高端醫療設備研發、製造、銷售、服務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級高科技企業。
雲開亞美2011年成立,由上市公司海正藥業控股,以經營慢性特殊疾病用藥為特色,為消費者提供配套的專業售後服務和網上藥店平臺,已展開包括自建平臺、第三方平臺、微信、支付寶在內的全渠道部署。
尚健生物專注於腫瘤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抗體藥物開發,建立了系列創新抗體研發技術平臺、抗體藥物產業化平臺等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
國外融資情況如下:
數據來源:IT桔子&睿獸分析,創業邦製圖
Part.2
一周政策動向
關鍵詞:抗癌藥、衛生大健康、醫療設備
高福:我國已成立國家新冠病毒中心
e公司訊,9月1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中關村論壇上發表演講時透露,目前我國已成立國家新冠病毒中心,以便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高福介紹,新成立的國家新冠病毒中心將負責收集病毒、基因組序列,進行新冠疫情防控相關的培訓、國際合作、協調全國活動、制定國家標準等工作。(中國青年報)
工信部:推動增加對抗癌藥等重點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9月17日,工信部披露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066號建議的答覆:推動增加對抗癌藥等重點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新型高端治療藥物開發,填補重點產品國產化空白。(新浪醫藥)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要強化衛生大健康理念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王賀勝談到,醫改已從增量改革為主轉向更多的存量調整,要在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供給的基礎上,加強醫保、醫療、醫藥改革政策的有效銜接、系統集成。要強化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把預防為主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續深化藥品領域改革,減輕藥品耗材費用負擔;建立完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和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方便群眾就近就醫;深入推進績效考核和管理改革,加快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快中醫藥改革發展。(中國衛生雜誌)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加快推進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工信部將會同衛健委等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強化醫工協同,不斷提升醫療裝備性能品質。二是要完善標準體系,加強醫療裝備產業基礎及信息化等領域標準建設。三是要推進新產品應用,進一步擴大首臺(套)保險政策,引導醫療機構優先配置創新型醫療裝備。四是要強化開放合作,增強共同發展新動力。(界面新聞)
Part.3
大公司&大事件
京東健康計劃本月在香港申請IPO
多位知情人士稱,京東旗下在線保健部門「京東健康」計劃最快於本月向港交所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通過此次股票發售,京東健康至少將融資10億美元。目前,包括股票發行數量和時間在內的具體細節信息還在確定中,將來可能發生變化。對此,京東尚未發表評論。(新浪科技)
穩健醫療創業板IPO,深創投集團投資企業上市數增至174家
9月17日,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簡稱「深創投集團」)投資企業、國內醫用敷料行業龍頭及棉類消費品領軍企業——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穩健醫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首發掛牌,成為深創投集團上市的第174家投資企業、2020年上市的第17家投資企業。
拼多多關聯公司成立新公司,經營範圍含第三類醫療器械
9月17日,曦昶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拼多多高級副總裁朱健翀,經營範圍包含:食品經營;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遠程健康管理服務;醫院管理;健康諮詢服務等,由拼多多關聯公司杭州埃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企查查)
安邦保險集團將向銀保監會申請解散
9月14日,安邦保險集團公告,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股東大會,會議決議解散公司,並成立清算組。下一步,公司將按照法律法規向中國銀保監會申請解散,在取得相關行政許可後及時組織清算。銀保監會表示,為切實化解安邦保險集團風險,中國銀保監會剝離安邦保險集團非涉案涉訴資產,批准設立大家保險集團。安邦保險集團和安邦財險將依法予以清算註銷。(和訊網)
吉利德210億美元收購Immunomedics,獲得熱門ADC藥物
近日,吉利德宣布以210億美元收購抗體藥公司Immunomedics,預計將在2020年第四季度完成。這是繼吉利德2017年120億美元收購CAR-T廠家Kite後在腫瘤領域的又一次大規模收購,也是2020年醫藥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案,足可看出吉利德進入腫瘤市場的決心和緊迫。(MedTrend醫趨勢)
諾華中國總裁離職
諾華製藥(Novartis)亞太、中東及非洲區域總裁兼諾華集團中國總裁尹旭東因個人原因決定離開諾華。在加入藥企之前,尹旭東為波士頓諮詢的諮詢顧問,與阿斯利康做中國市場研究結緣,後於2004年加入阿斯利康,2008年4月出任阿斯利康中國區總裁。2011年1月,尹旭東擔任諾華大中國區總裁職務,並於2017年3月晉升為升任諾華亞太、中東和非洲(APMA)市場負責人,兼任諾華集團(中國)總裁。
Part.4
新產品&新技術
俄羅斯首批「衛星-V」疫苗已向相關地區發運,高風險群體優先接種
9月13日獲悉,俄羅斯衛生部發言人表示,首批 「衛星-V(Sputnik V)」疫苗已運往俄羅斯相關地區。「作為試點交付的一部分,將確保向俄羅斯聯邦組成實體運送疫苗的物流鏈、向高風險群體公民分發和組織接種針對COVID-19的疫苗。」衛生部發言人說。(澎湃新聞)
《科學》: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獲悉,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設計了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緊密結合的小型蛋白,該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研究人員通過蛋白骨架上對接病毒RBD,識別全新的結合模式,從頭開始設計完全合成的蛋白質。活性最強的一種抗病毒蛋白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LCB1。這種高親和力的抗病毒蛋白,進一步證明了計算蛋白設計可用於創建有前途的候選藥物。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上。(學術經緯)
《Sci Immunol》:機體早期的免疫反應或會促進重症COVID-19的發生和進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發生SARS-CoV-2早期感染後,機體中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或會被強烈激活,但這類激活與中度至重症COVID-19患者機體中的激活類型或許並不相同,這一研究發現或能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為何某些患者機體會發生超級炎症。本文研究結果為早期SARS-CoV-2的感染和隨後COVID-19發生時機體的免疫反應的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也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改善性的護理和治療COVID-19患者的療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研究基礎。(生物谷)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中和抗體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相關研究取得最新進展: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基於引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研發的疫苗,對目前的新冠變異型病毒應該同樣有效。研究人員分析了感染2周至1個月、1至2個月及6至7個月後病人血漿樣本中IgG抗體的表達水平,發現在感染6至7個月的血漿樣本中,抗新冠病毒IgG抗體相較於病毒感染後2周至1個月及1至2個月有所降低,但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光明日報)
《Nature》:科學家找到讓癌細胞「消停」的關鍵
牛津大學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通過添加去除中心粒的PLK4抑制,無論癌細胞是否具有中心體或PCM,都將無法組織有助於細胞分裂過程中DNA分裂的管道。同時表明,抑制PLK4或中心體複製及組裝相關的其他調節因子,是選擇性靶向由17q23擴增驅動的乳腺癌或其他腫瘤的一種前途治療策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上。(生物探索)
《eLife》:發現阿爾茲海默病發生的關聯基因
獲悉,阿拉巴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追蹤了一種在阿爾茲海默病發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基因,這種名為BIN1的基因早在2009年就被發現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生有關;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指出,BIN1能幫助調節大腦神經元的活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過度的神經活性—超興奮性與阿爾茲海默病直接相關,因此BIN1就成為了首個與超興奮性相關並作為阿爾茲海默病驅動子的關鍵基因。相關研究發表在eLife上。(生物谷)
Part.5
言論&數據
比爾·蓋茨:10月底前沒有一種新冠疫苗能在美國獲批
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日前透露,他不相信目前正在研發的任何一款新冠疫苗能於10月底前在美國獲批。此言論與川普政府提出的「大選前就能見到新冠疫苗」說辭有所出入。不過,蓋茨對疫苗研發在明年(2021年)年初取得突破充滿信心,「我確實認為,一旦進入12月或(明年)1月,至少兩或三款疫苗會尋求批准。」(海外網)
中國臨床試驗數首超美國,為全球第一
根據科睿唯安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中國開展的臨床試驗數量已經首次超過美國。若是延續此種趨勢,那麼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開展臨床試驗數量最多的國家。這可能是受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在中國開展的臨床實驗中,針對呼吸系統疾病和傳染病的數量最多,針對腫瘤的臨床試驗數量排在第三位。(E藥經理人)
三甲醫院院長劉作林:這些藥企帶量採購的影響相對較小
近日,國家三甲醫院成飛醫院院長劉作林談到,帶量採購對藥企的影響可以分為幾部分——未中標國內企業會逐漸從醫院撤出或「淘汰」。生物藥企業、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和以藥店和非公醫療為主銷渠道的企業,帶量採購的影響相對較小。(賽柏藍)
對本欄目感興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zhongsy_520進群交流,需備註工作單位和姓名,感謝大家。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