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信息實現可視化管理!大數據展示平臺正式啟用

2020-12-02 央視新聞

近日,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正式啟用,中華白海豚救護管理、科研合作、科普宣教,邁上新臺階。

據悉,為提升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整合保護區管理單位以及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的數據成果,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聯合攻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中華白海豚種群資源資料庫和大數據展示平臺建設。

作為廣東珠江口保護區工作的創新點之一,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對資料庫信息的在線採集、傳輸、管理,可持續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的分布格局、種群變化趨勢、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等進行專業評估和可視化管理決策。

主要功能模塊包括前端數據展示、後臺監控管理、信息錄入、報表統計、報文分析、系統設置等,預留後期開發模塊和接口,實現白海豚信息可視化管理,並實現中華白海豚相關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錄入。(總臺央視記者 趙菁 劉帆 鄧裕達)

(編輯 孫杉杉)

相關焦點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正式啟用
    中新社珠海7月15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日表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當日正式啟用。通過該平臺,可實現白海豚擱淺信息一鍵舉報、白海豚信息可視化管理、歷年白海豚數據成果整合、白海豚相關數據智能化分析等多項功能。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正式啟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瑜7月15日,國內首個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正式啟用,中華白海豚救護管理、科研合作、科普宣教邁上新臺階。據悉,為了提升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整合保護區管理單位以及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的數據成果,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聯合攻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中華白海豚種群資源資料庫和大數據展示平臺建設。
  • 中國首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基地正式啟用
    新華網珠海10月11日電(記者魏蒙)歷時2年建設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淇澳管理基地日前投入使用,它將擔負起廣東全省乃至整個南海地區小型擱淺鯨豚的救護任務,可同時對3至4頭中華白海豚或類似鯨豚進行救治。
  • 百度數據可視化實驗室正式成立,發布深度學習可視化平臺 Visual DL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2300多頭 正建救護保育基地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正在建設中華白海豚救護保育基地 程景偉 攝  目前,該保護區正在創新探索建立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包括個體識別資料庫、擱淺資料庫、樣品資料庫和標本資料庫,全面呈現保護區海況天氣、種群資源監測、活體瀕危動物救護、巡航管理等內容。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深汕合作區多維空間地理信息平臺可視化系統已上線試運行啦
    這標誌著深圳第「10+1」區「智慧深汕」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進入「空間融合、數據共享、開放應用」的新階段。信息匯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據了解,多維空間地理信息平臺項目建設的初衷是避免重複建設、形成數據共享新局面。該可視化系統提供統一的數據匯聚平臺接口,通過平臺基本實現區級數據的共享交換,打通政務數據壁壘。
  • 海洋數據三維可視化
    海洋數據可視化平臺指通過海洋信息三維可視化技術,實現海洋信息數據的可視化。海洋數據可視化是科學管理海洋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將無法直接查看的數據以直觀的圖形方式展示出來,提高海洋數據研究利用能力,能提髙數據訪問效率及安全性。
  • 中華白海豚「大白」迷路珠江
    「在距離白海豚棲息地數十公裡外的廣州內河水域發現這一物種,是1991年來的第一次。」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科長陳希說。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群體棲息地,目前探測到約有1800餘頭,而那裡才是「大白」的家。  目前尚不清楚「大白」為何會在廣州迷路。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屬海豚科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中華白海豚與其他鯨豚均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層消費者,因此保育中華白海豚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有重大的效益和意義。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中國及東南亞,東至孟加拉國國,西至馬來西亞婆羅洲。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內灣,鹹淡水交界水域,因為這個區域淡水的注入改變了水體的鹽度,增加了魚類的豐富度,提高了中華白海豚補食的機會。目前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近海,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臺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
  • 重磅 | 百奧智匯推出單細胞RNA大數據可視化平臺OmniBrowser:收錄癌症等多個領域近1500個數據集,為藥物研發賦能
    導語:近日,百奧智匯正式推出單細胞RNA測序大數據可視化平臺——
  • 百度智能雲時空數據管理平臺亮相 打造一體化數據中臺
    近日,百度智能雲正式發布時空數據管理平臺。  完備的時空數據平臺配套  區別於普通大數據平臺產品,時空數據管理平臺針對時空數據的特性及應用場景特點,  提供了全面的時空數據管理配套功能或工具,支持在線製圖、地圖渲染樣式配置等。
  • 擱淺東江的中華白海豚開始解剖了 它有點「老」了 專家推測並非...
    該中華白海豚不幸擱淺死亡,被運往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新聞回顧可戳下面連結:11月24日,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來自國內漁業科學研究專家團隊對中華白海豚遺體進行了解剖。新聞視頻記者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戶外臨時搭建的解剖棚內看到,中華白海豚遺體靜置在鋪有塑料布的桌面上,周身乳白,體表光滑,但略有少量傷痕和烏青,身著白色防護服的專家已經到位。
  • 藍π螞蟻氣象數據可視化解決方案正式上線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 通訊員武蓓蓓報導 「可以隨時調用包括雷達回波圖、衛星雲圖、氣象觀測資料等在內的實時數據,只要一兩秒鐘就可以顯示出相關的氣象圖形;可以以細膩的動畫、炫麗的色彩、鮮明生動的方式呈現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使公眾獲得直觀感受。」日前,由華風氣象傳媒集團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藍π螞蟻」氣象數據可視化解決方案正式上線。
  • 保護中華白海豚,原來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承辦,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宣傳月主題活動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舉行。現場,「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正式發布《保護中華白海豚倡議書》,倡議書從守法不獵捕、保護海洋生態、航海規範、發現擱淺做法等幾大方面,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活動期間,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與廣東省長隆動植物保護基金會籤署了《中華白海豚保護戰略合作協議》;為了擴大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的影響力,引導更多社會公眾關愛中華白海豚。
  • 南海區海洋大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上線
    12月12日,南海區海洋大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該平臺由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南海信息中心建設,實現了南海區海洋大數據的集中管理、「一張圖」展示、在線製圖和數據共享服務,將推進南海區海洋數據資源整合,更好地為相關單位提供大數據支撐。
  • 「美人魚」中華白海豚
    【簡介】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虎鯨的近親。很多人們都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和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01 白海豚的分布特點在整個白海豚當中,中華白海豚是最為珍貴的一種。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我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自然資源部:2020年版國家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正式啟用
    自然資源部:2020年版國家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正式啟用 央視新聞4月25日報導,記者昨天(24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最新的2020年版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近日正式啟用,這也標誌著我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 【海洋科普】中華白海豚現存數量與生存現狀
    至2018年底累計識別中華白海豚數量2381頭,相對2017年新增14頭。至2018年底珠江口水域棲息的白海豚現已累積識別2367頭,新增234頭。據記錄,中華白海豚全世界的總數大約在6000頭左右。中國是全球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種群數量大約在4000~50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