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上空,擁有著大量的衛星環繞,而在距離地球上空大約400千米處,有一個巨大的人造設備,它就是著名的國際空間站。
它發射與1998年,截止到2020年,它已經環繞了地球大約12.5萬圈,而人類早在1969年就已經實現了載人登陸月球。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不建設在月球,反而漂浮在地球上空呢?要知道,在地球上空沒有引力的存在,那麼在空間站之上生活的太空人們,必然會有著很多的不便,而建立在月球之上,則會更穩定,而且也有引力的存在。
那麼是什麼阻擋了人類在月球建設「空間站」呢?其實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技術問題。
首先,國際空間站並不是一次性建設的,而是在地球製造好了之後分批「組裝而成」。早在1993年,國際空間站就已經開始了建造,其中包括實驗艙、居住艙、多功能艙、服務艙、萬向對接艙、自動轉移飛行器、增壓艙、遙控機械臂系統等。
在1994年到1998年階段,主要進行的是太空梭和平號空間站的交會對接任務。直到1998年11月20日,由美國出資俄羅斯製造的國際空間站首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空間站正式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1998年12月4日,團結號節點艙由奮進號太空梭送入軌道,並於12月7日曙光號成功對接。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中,國際空間站進入了最終裝配和應用階段。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約110米,寬約88米,大概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地外空間站。
雖然國際空間站非常先進,能夠滿足太空人在地球上空長期停留生活,然而國際空間站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它無法獨自維持太空人的生活和生存,它需要地球長期對其進行補給和維護。
因為如此浩大的空間任務是很難保持不出現任何一點錯誤的,而建設到月球之上的難度將會超乎人類的想像,想要將空間站建設到月球,那麼在月球之上就不應該叫空間站,而是叫做「月球人類基地」。
雖然人類早在1969年就已經登上了月球,然而如今載人登月依舊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400公裡的距離和38萬公裡相差了950倍,想要將如此浩大的工程,從地球送往月球,需要更強大的載重火箭,更先進的科技以及耗費更巨大的資金。
以國際空間站為例,它耗費了大約1600億美元,而在後期的維護也將耗資巨大,而想要再月球建立基地的資金更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於月球距離我們太遠,因此我們在後期進行月球基地維護時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同時,由於地球上空處於失重狀態,這更有利於太空人們開展科研試驗,因此,人類將空間站建設在地球上空而不是月球,總結來說就是建立在地球上空省錢、方便,有利於開展科學實驗。
而建立在月球之上耗資巨大、技術不足、後期維護困難,然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遲早會走出地球,在地外建設人類基地,而那時候的人類將不再局限於地球和月球,我們將在火星、木衛二乃至更遙遠的系外行星之上,留下我們人類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