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刊特輯】把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構建預測方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造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主要根源,並且在近年來有加重的趨勢。暴雨、颱風、持續性強降溫、暴雪、高溫熱浪、重霾汙染等都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科學家們需要剖析形成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學過程、機理,並研究構建有效的科學預測方法,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
編輯推薦|區域氣候模式對中國的極端氣溫的模擬
圖1 全球模式和區域模式之間關係簡介示意圖,本文關注不同區域氣候模式在中國地區對極端氣溫的模擬性能。顏色表示地形高度。 針對不同的區域氣候模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孔祥慧、王愛慧研究員、畢訓強研究員及博士研究生王丹選用兩個最廣泛使用的區域氣候模式—RegCM4.5和WRF3.6—對東亞地區的氣候進行了水平解析度為50km的動力降尺度模擬。試驗以歐洲中心的二十世紀再分析資料為初始場和側邊界場,評估了兩個模式在中國的極端氣溫模擬性能。
-
複合型極端氣候:機器學習,統計方法和動力模擬
最近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期刊組織一個專刊/專題 「複合型極端氣候:機器學習,統計方法和動力模擬」。主要關注洪水,乾旱,熱浪,極端降水,風暴潮,颶風/颱風等自然災害存在同時發生或者依次發生的現象。
-
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該組織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舟曲的泥石流災難和全球其他諸多地區的異常天氣,如南撒哈拉的嚴重乾旱以及格陵蘭島彼德曼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等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稱這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面積」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同時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多極端氣候事件。
-
科研一對一 | NASA&馬裡蘭大學 | 大氣科學、氣候模式、數據分析: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氣候事件的變化已引起廣泛關注。隨著全球的持續變暖, 一方面與氣溫有關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 另一方面由於變暖導致水循環變化, 強降水及其極端降水事件趨於增多。由於極端氣候事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十分敏感,,平均氣候的微小變化可能引發極端氣候值出現頻率,強度的較大變化。本課題將評估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由於陸地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有限, 極端氣候事件很可能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更嚴重、更持久且不可恢復的破壞(Ciais等, 2005). 全面、準確認識和評估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是國內外科學界、政府和公眾普遍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也會為提高人類社會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徵稿通知
有關事項通知如下:徵稿範圍(包括但不限於):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監測設備及新探測資料在預報預警中的應用與研究;龍捲風形成的相關機理研究;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天氣的數值模擬研究;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天氣相關預報預警試驗;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天氣的災情調查研究; 其它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的天氣科學研究。
-
《自然》同時發表七篇文章探討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到2050年,美國的極端天氣將更頻繁,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到2050年,美國可能會面臨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包括更頻繁的熱浪、更長的乾旱和更嚴重的洪水,這可能會給人類健康、生態系統穩定和區域經濟帶來更大的風險。這一潛在的未來是來自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伊斯坦堡技術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使用現在已經退役的「泰坦」超級計算機計算九種極端情況的軌跡得出的結論氣候事件。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更脆弱的全球氣候,需要更堅強的我們民促會秘書長王香奕女士在致辭中表示:從2018年起,民促會已經與綠色和平在海洋、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多個議題上開展合作。雖然疫情把大家困在家裡,但氣候變化的步伐並未停止,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全球各地山火肆虐,以及今夏中國南方的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依然在不斷給我們釋放氣候變化的警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會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和節奏。接下來是否能做到低碳的、更有韌性的、和對自然負責的復甦,是中國實現2030達峰目標和2060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為,對於某一特定範圍和時間尺度的某種天氣氣候現象,當表徵它的指標滿足統計上的極端性標準,比如高於(或低於)其分布的上限(或下限)末端附近的某一閾值時,稱之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
氣候變化是未來極端乾旱暴露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6年6月9日,《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發表題為《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對於未來極端乾旱暴露性的相對重要性》(The Relative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你是否覺察到了,極端天氣和災難事件在近幾年似乎變得頻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僅僅是因為媒體和網絡比較發達了,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知曉天下事了?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關聯也頗為困惑,至於能否將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建立必然聯繫,似乎還存在著巨大爭議。
-
極端暴雨模式還不能讓我們更重視中國變暖嗎
一項最新靠譜研究表明,氣溫越高,城市遭遇極端內澇機會越大我們先把目光從中國南方轉向遙遠的澳大利亞,這裡具備很多氣候帶,研究一些氣候問題很有普遍意義。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城市中心降水更猛烈卻排水設施跟不上建設,這個問題太值得憂心了。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鵬 在遙遠的太平洋,一群金槍魚正在暢遊,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卻渾然不知——它們正在接近一個「死亡地帶」。 這個「死亡地帶」就是海洋缺氧區。有研究發現,在過去50年中海洋氧氣水平下降了2%。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今年氣候總體非常異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非常複雜,尤其是主汛期6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暴雨洪澇,持續的強降雨,今年的氣候特點總體上還是非常異常。
-
領域4:氣候變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優先主題35:中國未來百年高解析度區域氣候預估集成技術 利用多種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結果,進行中國區域氣候變化的異同分析,包括考慮氣候系統模式驅動、不同排放情景(RCP)、區域氣候模式等因素;區域氣候模式與氣候系統模式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特別是客觀評價區域氣候模式模擬中國區域氣候變化的能力;研發未來中國區域氣候變化模擬結果的定量化集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