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暴雨模式還不能讓我們更重視中國變暖嗎

2020-12-08 騰訊網

一項最新靠譜研究表明,氣溫越高,城市遭遇極端內澇機會越大

我們先把目光從中國南方轉向遙遠的澳大利亞,這裡具備很多氣候帶,研究一些氣候問題很有普遍意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團隊選擇了本土1300條降水數據和1700條氣象站溫度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專項去發掘氣溫增高和降水強度的奧秘。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隨後,在今年5月,該團隊又專門闡釋了發現對城市防澇的意義。原來,氣溫升高會讓降水不管從時間還是空間都更加集中、劇烈。且看期刊內的一張說明圖——

Y軸是降水量,X軸是與降水中心之間的距離,紅色代表較高溫度的情形,藍色則代表較低溫度,我們會發現紅色的線更陡,在中心的降水量也更多。再來看上圖右邊的兩個3D模擬圖,該模型說的是空間的問題,溫度高的紅色示意圖中心的面積要小得多,也就是說強降水在高氣溫地區聚集,而這個區域的面積非常聚攏。在降水中心,地方小,降水猛,很容易就發生嚴重的內澇。而這和大城市的內澇問題實在是太相關了。因此,做此研究的學者們專門寫文章呼籲,標題即表達了中心思想——《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暴雨,城市要做好防澇支持》。

研究人員們認為這是一個新形勢,對大城市來說是個挑戰,不管是曼谷、加爾各答還是羅馬,全球的城市在變暖的大趨勢下,都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洪水威脅。並且,研究人員Sharma還說:「要特別留心城市中心的(雨量)增多,這裡不像郊區,能夠作為緩衝的土壤較少。」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城市中心降水更猛烈卻排水設施跟不上建設,這個問題太值得憂心了。

全球大城市都面臨內澇威脅,應該改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更大背景是,全球變暖確實讓中國的暴雨模式幾十年來有很深刻的改變

最新的研究說明了氣溫升高對於大城市中心的極端挑戰。而事實上,就整個中國南方遭遇暴雨的極端天氣模式來說,也和全球變暖有著深刻的聯繫。五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還有記憶,小時候明明北方遭遇暴雨更多啊,怎麼現在南方降雨要猛烈得多呢?根據記載,確實暴雨發生了轉移,比如60年代是東北、華北高,還發生過華北特大暴雨事件。但是從7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生了改變。

降水是個特別複雜的問題,而中國夏天的降水和東亞夏季風系統密切相關。根據《中國南方洪澇和持續性暴雨的氣候背景》一書,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上升,而這個變動和類厄爾尼諾事件一起引起了很多連鎖反應,最後導致中國的華北地區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生了持續嚴重乾旱,而長江、淮河流域則在同時開啟了夏季降水增多乃至常常發生洪澇災害。當然,從理論和學術來說,這是一個特別複雜的過程,而普羅大眾迫切需要知道的便是我國的氣候系統不是單一的封閉的,全球變暖是對其有著深刻影響的。

太平洋的海溫影響著中國南方的降水

然而,世界在變暖,中國還跑得更快

全球在變暖,會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現象,增加了極端降水事件可能性。而中國變暖的速度還要更快。去年11月20日,科技部正式發布《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關於氣溫的一項主要結論結論如下——

而每日經濟新聞援引了一份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採訪的記錄,更是指出,「近60年來,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幾乎是全球平均升幅的兩倍。」總之,全球變暖,中國熱得更快。

我們應該意識到,氣候問題一點不曲高和寡,而是在身邊

在以往,今日話題多次發表過關於氣候問題、全球變暖、氣候談判的專題。然而,討論這個問題似乎太過曲高和寡,有調查為證,國際著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1月公布了一項基於40個國家關於氣候變化議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僅有18%的人認為氣候變化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40個國家裡比例最低的。並且,18%這個數字,相比起2010年同樣的調查有了大幅度降低,當時的數字是41%。而專題《巴黎氣候大會,國人為何缺乏興趣》分析道,答案並不複雜,與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傳統有很大關係。首先一點是,近幾年來,中國人更關注空氣汙染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越來越可怕的霧霾。比起難以感知的氣候變化,霧霾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明確得多的挑戰。其次,即使關心,也認為可以「搭便車」解決——只要有人願意承擔改變現狀的成本,去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一旦扭轉了危機,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搭便車」,讓別人去辛勤工作呢?

的確,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等等很難被公眾所感知。但是,其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卻是實實在在,乃至於迫在眉睫的。極端降雨現象,尤其是大城市的嚴重內澇實在不得不引發重視和擔憂。而值得慶幸的一點是,在今年的暴雨模式中,人們更少地使用「看海」等娛樂化的字眼,而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不是什麼需要發揮樂觀主義精神來調侃的事件,相反,極其嚴肅。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離大家自覺地少開一點空調、少開一點汽車,關心節能減排,熱衷氣候問題便更近了一步。當然,不管是公共媒體也好,還是氣象學界也好,有必要向民眾耐心地解釋這其中的聯繫。而不是一個不會說,一個說不好。

面對氣候變化,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氣候問題系列策劃:

  1. 《巴黎氣候大會,國人為何缺乏興趣》

  2. 《氣候談判:民主失靈註定悲劇?》

  3. 《你會因酷熱高溫而減少使用空調嗎?》

相關焦點

  • 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 厄爾尼諾會致暴雨更頻繁嗎?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剛剛在5月送走了「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我國接踵而至的暴雨還是讓人憂心忡忡。「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聯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最為確定的影響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  對我國來說,影響我國最主要的天氣系統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副高西側會引導水汽北上,而副高北界則常常與南下的冷空氣相接,所以副高的位置常常決定了雨帶的位置。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為何陷入「車輪戰」?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13日,中國氣象局組織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新京報: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小編,無法評論更不無法分析出哪一方的理論是正確,因為小編不是科學家,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任何一方。雖然無法證實"全球變暖"理論是否正確!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我國安徽、河南、江蘇等多省也連降暴雪,降雪量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而素有"冰天雪地"的東北卻遲遲未能迎來第一場大雪,氣候也明顯比往年暖的多。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但是,現在一個新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全球變暖,人類的活動,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這種變化使得過去的地區、自然變得比過去更加強了。也就是說,現在某些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越來越多,就是您剛才說得為什麼百年一遇的暴雨、乾旱,破紀錄的熱浪襲擊越來越多。這實際與全球變暖有著緊密的聯繫。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大氣環流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歷史極值  記者:這樣的氣候異常嗎?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6月以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北極冰架坍塌,全球變暖加劇,我們正在經歷什麼
    身在江蘇的我們剛經歷了超長梅雨季,也和全球變暖有關嗎?8月11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進行揭秘。今年初,他們的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極地專項重點項目資助。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什麼需要重視南極冰架的研究?王召民表示,兩極冰蓋冰架都非常重要,但是南極陸地冰比北極陸地冰多得多。「如果北極陸地冰全部化掉,全球海平面會上升約6米;但南極冰全部化掉,海平面將會上升近60米。10倍之差,足以說明南極冰研究的重要性。」
  • 北極冰架坍塌,全球變暖加劇,我們正在經歷什麼
    身在江蘇的我們剛經歷了超長梅雨季,也和全球變暖有關嗎?8月11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進行揭秘。今年初,他們的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極地專項重點項目資助。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什麼需要重視南極冰架的研究?王召民表示,兩極冰蓋冰架都非常重要,但是南極陸地冰比北極陸地冰多得多。「如果北極陸地冰全部化掉,全球海平面會上升約6米;但南極冰全部化掉,海平面將會上升近60米。10倍之差,足以說明南極冰研究的重要性。」
  • 都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何寒潮還來得這麼兇猛?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錫林浩特綜合維修段積極應對寒潮來襲,全力確保旅客出行。新華社發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 南方暴雨連連、北方熱浪滾滾!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
    來源:國是直通車「買單」時間逼近△ (資料圖)南方暴雨。中新社記者 張浩鉞 攝6月打開了南方的「水龍頭」,也打開了北方的「燒烤爐」。監測顯示,今年南方的暴雨和北方的高溫天氣都甚於往年,雲南旱災也持續日久。今年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天氣為何越來越不宜人了?
  • 全球變暖騙局:地球將更宜居,但人類忽略了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
    全球氣溫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組織多次呼籲各國應該重視氣候變暖問題,但在民間這樣的呼聲卻不高,因為有很多朋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你是否覺察到了,極端天氣和災難事件在近幾年似乎變得頻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僅僅是因為媒體和網絡比較發達了,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知曉天下事了?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關聯也頗為困惑,至於能否將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建立必然聯繫,似乎還存在著巨大爭議。
  • 氣象專家詳解近期南方暴雨
    南方的雨,還在下!來自中國氣象局7月13日的最新消息顯示:當天,我國南方多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而未來3天,西南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甚至是大暴雨。還有一個更宏觀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化。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主任黃磊表示,目前,尚無研究表明北極創紀錄高溫與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聯繫,也很難將單獨的一次天氣氣候事件,例如最近的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
  • 地球究竟怎麼了:極端天氣成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國遭受暴雨襲擊,部分地區還引發洪水、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其中,美國東北部羅德島州暴雨引發了百年一遇洪災;4月14日,我國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4月24日~25日,甘肅民勤遭遇17年來最強沙塵天氣侵襲,沙塵暴最強時,民勤最小能見度幾乎為0,瞬間極大風速達28米/秒(風力10級)……地震、海嘯、暴雨、洪水、沙塵暴接連發生,地球究竟怎麼了?
  • 全球變暖「後遺症」?極端氣候覆雜,地球以前與現在是「兩個天」
    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受到冰川的威脅,難道地球真的會因為冰川融化而發生巨大變化嗎?從整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來,全球變暖帶來的問題也是普遍存在了,未來人類受到冰川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嚴重,而冰川融化產生的一些列問題也出現了,極端氣候的存在。現在我們可能就是受到這樣的氣候控制之中,在全球實行巴黎協議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未來的環境變得更好。
  • 全球未來將頻繁遭受極端降水的考驗
    一項新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加大區域性的降雨量。未來幾十年裡,全球多地將頻繁遭受極端降水的考驗。今年6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影響,全球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陡增。研究預測,如果當前的升溫速度持續下去,到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升高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