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同時發表七篇文章探討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氣候變化是一種長期現象,對此,研究人員主要採取建模研究方式。但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會對人類產生嚴重影響。不僅如此,從能源金融到法律系統,人類能源系統的許多組成,可能並未準備好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加劇這類事件的影響。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和天氣變化,既會影響能源需求,也會影響能源供應系統的彈性。但是,由於未來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時間點和位置具有不可預測性,這類事件對於能源系統的潛在具體影響,一直難以量化。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太陽能與建築物理實驗室科學家在內的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就展示了如何根據氣候模型所得的氣溫平均變化和氣溫極端變化,分別模擬測算能源需求。

金融系統中的羊群效應,可能會使抵抗氣候風險能力弱的能源公司難以獲得資本注入和保險,這可能導致實際能源短缺,由此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同時,可再生能源需要經歷超指數增長,才能抵消化石能源投資縮減的影響,但是前者可能不會發生。此次發表的另一篇評論文章,探討了這些現象的風險,並提供了一些對策建議。

同時發表的社論文章寫道,「詮釋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並使之正式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因為極端天氣事件會干擾人類生活,也因為它們會首先對最脆弱的群體造成最具破壞性的影響」。

本期合集還包括紐約大學法學院政策完整性研究所、美國電力研究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管理研究生院等機構科學家撰寫的另5篇評論文章,共同探討了對於極端事件和能源系統還有哪些未知方面,以及能夠採取哪些應對措施。(張夢然)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學術講座】對抗極端天氣的能源系統Resilience設計
    410邀請人:蔡志強承辦學院:機電學院聯繫人:蔡志強聯繫電話:13709247090報告簡介:能源系統,比如微型智能電網系統,能夠長時間抵擋極端天氣和惡意攻擊,並能通過孤島運行提升網絡的彈性。該研究提出一種集成分布式能源的基本框架用來規劃電力供應系統的彈性,彈性管理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預防、存活和恢復。首先,提升災難性天氣之後輸電線網絡的存活能力;其次,通過主動維修和備件供應加快受損電網的恢復能力。最終,通過一個九節點分布式網絡來說明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應用。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此次活動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中國天氣網、澎湃新聞、字節跳動等媒體的傳播從業者,活躍在B站、知乎等平臺上的自媒體達人,以及為年輕人提供活動平臺的社會創新企業,大家結合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專業特長,與10位來自媒體和社會組織的參會者共同探討了全球氣候風險及其對城市發展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影響及應對方案,以及如何提升公眾對氣候風險與城市健康議題的科學性認知
  • 極端天氣事件「破紀錄」
    在經歷了破紀錄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後,2017 年極有可能進入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他指出,「極端天氣將是全球變暖的新常態,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署長、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格拉塞爾說,近15 年內,極端天氣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已超過地震與海嘯,並且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案例大多發生在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中低收入國家。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文章以乾旱、極端降水、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為例, 系統總結了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及其機理. 已有研究表明, 乾旱是當前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重要脅迫因子, 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呼吸都存在壓製作用, 但生產力對乾旱的敏感性一般高於呼吸對乾旱的敏感性, 從而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顯著削弱, 甚至使之變成碳源.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報告》基於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成因及未來趨勢,評估了天氣氣候災害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影響與風險,總結了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方面的進展,提出了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選擇與行動措施。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範圍廣。
  • 極端天氣對極地動物生活的影響
    氣候波動究竟對動物有多大的影響,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顯然天氣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吃植物的動物也會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能一路傳播到整個生態系統裡的所有動物嗎?畢竟動物對環境變化也是有應對和調節能力的。假如生態系統自身能夠調節並應對這樣的變化,也許有些動物就幾乎不會受影響。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洪災中的中國城市極端天氣從哪兒來?為什麼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極端高溫熱浪出現的同時,為什麼還會出現極端嚴寒和強降雪、強降溫天氣?全球變暖到底有著怎樣的具體內涵和系統影響?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人員財產損失慘重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8月1日證實,「蘇拉」連續多天夾帶暴風雨襲擊首都馬尼拉和周圍地區,已造成12人死亡,14.5萬多人被疏散。印度、孟加拉國多地6月底以來發生多起洪水和泥石流災害,造成大量人員財產損失。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在智利南部了解冰川變化和臭氧層空洞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後,潘基文還到巴西亞馬孫叢林中就氣候變化問題實地調研。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